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生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委员。他的美术作品雄浑厚朴,磅礴大气,天趣自然,个性鲜明,与国画大师潘天寿并列为当代两大写意花鸟画家。李燕是李苦禅的儿子,在李苦禅的悉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上脱颖而出,所作之画也颇有造诣。
李燕,当代著名国画家,自幼受父李苦禅之教,嗜于艺术。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擅中国画,兼及诗文。出版有《李燕动物速写》、《李燕人物画集》、《李燕动物画集》及《苦禅画鹰》、《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儿童画国画》、《画猴》等专著。曾任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国际周易协会会员。
“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这是李苦禅对儿子李燕常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他教育孩子的主要家训。他认为做事必须先做人,培养孩子必须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孩子未来能否成为一个重道德、品格优秀的人比是否具有丰富知识和才华更重要。
李苦禅平时就十分重视对儿子的品格教育,他经常对儿子说:“秦桧并非无才,他的书法也非常好,只因人格恶劣,嫉恨贤达,诬杀忠良,害死岳飞,才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又说,“如果作者人格鄙劣,没有人格,实在与艺术没有缘分,枉言真美善!”
李苦禅如此教子,也是这样做人的。
1937年,北京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便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并承诺:“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而拒。此后,他断然辞去了教学职务,专以卖画为生。
一天,有个汉奸来求画扇画,李苦禅草草画就,并大草一行:“日月已沉海,蛟龙乱升天!”这个汉奸附庸风雅,不识草字,竟满意而归。
“文革”后的一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还人家啊!”也真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染。李可染见心爱之物完璧归还,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曾开玩笑地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却连声说:“物归原主是应该的!”
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可谓至深。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力通常不在于他们说什么,而在于他们做什么,在品格方面尤其如此。
有人认为只有知识本领才是实实在在的,才值得大力去抓;道德人格是抽象缥缈的,无从着手,抓不抓无所谓,对孩子教育更多注重才艺的培养而忽略品格的影响。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许多父母不免会认为培养孩子念书,取得高学历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父母的全部责任,这是不全面的父母观念。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其实是品格教育。很多成功的伟人身上都具有良好的品格,例如坚韧、诚实、负责任,这些品格不是念书可以学到的,这同样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不只在于会不会读书,更在于有无良好的品格教育。父母要如何让孩子有正确的品格教育呢?很多教养孩子的书籍,都着重在教养的方法和技巧,其实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全方位的考虑,即要有全面教育的思想意识。
可一些急功近利的父母看不到、顾不上这些,在他们眼中,多才多艺就是孩子教育的一切。有关媒体曾经指出,现在的小孩,几岁、十来岁的小家伙,或弹琴,或跳舞,或玩电脑,个个都有一身才艺。但他们的一些语言和行为却令人瞠目结舌。
美国微软总部副总裁李开复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偶像。在他的心目中,他父亲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给他留下经久不褪的烙印。当他多年以后回想当日情景,才明白是父亲为他上了宝贵的第一课,给了他第一个人生启示,而那并不是父亲的成就,而是父亲的品行。很多年以后,才华出众,已成为世人瞩目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李开复,仍然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智力,而是品格。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说:“父亲的成就是儿子最大的荣耀;儿子的善行是父亲最大的骄傲。”
李苦禅认为,品德是一种教养,是通过教育而养成的一种品质和习惯。优秀的品德来自于良好的教育和好习惯的养成,缺一不可。品德不是天生的,与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完全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
一个具有优秀品德的人,往往表现出忠诚、勇敢、勤勉、坚贞、吃苦耐劳等品质,这些品质大多是从小通过所接受的教育而逐步养成的。这种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更取决于父母对子女品德的影响。
家庭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有的人很聪明,但缺乏道德教育,他们把无聊的任性、散漫的乖僻、狂妄的自尊等看做是“个性”,使得聪明在他们身上成了贬义词。
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形成孩子正确的道德认识
孩子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识还很浅薄幼稚,对人的道德评价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依据,所以父母对周围现象和行为的评价,应是非分清,善恶分明,给孩子打下爱憎分明的烙印。例如,同伴间玩耍常会出现哭闹现象,有的父母会问清原因,帮助孩子正确解决同伴间的纠纷。而有的父母见自己孩子哭,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孩子说:“就知道哭,你没长手,别人打你你不能打他?真没出息!”这种成人错误的评价,将会使孩子的行为出现扭曲。父母可利用童话和游戏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例如,让孩子装扮社会生活中警察、营业员、医生等角色,帮助孩子纠正与角色身份不相称的行为。
(2)丰富孩子的道德情感
要利用电影、电视、儿童读物中优秀的道德形象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做到“以情育情”。还要经常运用孩子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事情感染孩子,做到“以境育情”。例如,参观现代化工厂、亲朋好友的新住房等,让孩子了解家庭和家乡的变化,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激发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
孩子的情感易冲动而不稳定,而且自制力和坚持性差,所以孩子道德认识常常和道德行为脱节,父母应加强对孩子具体道德行为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父母对孩子正确的行为要不断强化,及时肯定与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纠正错误行为,父母应创设机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苹果、接待客人、将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洗自己的手帕等,在情景中让良好的行为经常重复发生,从而形成习惯。
孩子的品德、修养,展示着国家新一代的精神面貌、文明素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有的父母违背教育规律,偏重对孩子的知识、才艺培养,忽视德育教育,已造成了人才培养方向上的错误。一些父母默许的评价标准就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都次要。殊不知,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