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著名家族教子羊皮卷
33325800000043

第43章 李光耀家训: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想要得到的东西

李光耀,新加坡开国元首,生于新加坡。在其执政期间,他大刀阔斧,勤政务实,使新加坡的经济飞速发展。30年间,新加坡变成世界第二大港、亚洲金融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人年平均所得高达8000美元以上,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高收入国;并且变成最为现代、整洁、秩序井然、绿茵遍地的花园王国。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新加坡面对周边错综复杂的严峻局势,顶着独立后的巨大压力,创造出人类历史上这个实实在在的奇迹,李光耀不愧为“小国的大政治家”。

李光耀1923年出生,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党溪乡。早在他的曾祖父时,由于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移居新加坡。

中华儒家文明源远流长,影响广大,除中国外,许多周边国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新加坡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新加坡内阁资政、前总理李光耀则是儒家文明的积极倡导者,他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新加坡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父亲。

华人的大多数父母都会训斥孩子,童年时代的李光耀也曾领教过做烹饪教师的母亲所给予的这种“待遇”。母亲的训斥使他懂得怎样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李光耀为人父后,继承了母亲教育过他的这一“法宝”,孩子们做错事时,通常也是要受到他的斥责的,但他从来不体罚孩子。

在实际生活中,与孩子多进行沟通比斥责更加重要。所以,他总是寻找各种机会与孩子们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他都和孩子一起共进晚餐。他每年至少带孩子们旅行一次,每次都有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当他去打高尔夫球时,也喜欢带上他们一道去。

李光耀的公事很多,工作很忙,但他仍抽出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带孩子去走亲戚,也是李光耀常做的一件事。他尤其重视春节除夕的家族团聚。通过这种场合,他让孩子们有机会去认识家族的新成员,包括家族中新添的婴儿,反过来也给亲戚朋友认识自己孩子的机会。李光耀认为:“有了经常联系,大家就会相互帮助。”

近一二十年,新加坡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李光耀却极力主张让孩子们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他认为,不这样,孩子们就会失去创造和奋斗的动力,失去自强自立的精神。他把那些一味给孩子提供生活享受的父母,比做“圣诞老人”。因为圣诞老人总是慷慨地向孩子们赠送吃的、用的和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李光耀从孙子孙女得到的“礼遇”上看到了这种倾向。确实,孙子孙女们的生活比他小时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他们有更时髦的衣服、更漂亮的鞋子、更现代化的玩具,他们拥有他们几乎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因此,李光耀在接受新加坡英文《新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了他的忧虑:“将来有一天,孩子们要进入社会,不管他们是否会受雇于人,那时候都不会再有‘圣诞老人’。他们得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为了他们的长远利益,他们从现在起就必须懂得‘一物换一物’的道理。”正因为这样,李光耀从来不轻易地送礼物给他的孙子孙女,他觉得这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要付出劳动。

从孩子们懂事开始,李光耀便多次教育他们得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想要得到的东西,而这也成为他的教子家训。当长子李显龙从内阁部长升任为副总理时,人们一直认为显龙是父亲的接班人。但李光耀坚决反对,他说,总理这份工作不是私人财产,不能传给儿子。果然,当李光耀隐退时,吴作栋担任了总理职务。李显龙对父亲的安排也毫无怨言。

李光耀共有三个孩子。长子李显龙,曾任内阁贸易和工业部长,现为政府总理;次子李显扬,准将军衔,现为新加坡电信公司总裁助理兼国内服务执行副总裁;女儿李玮玲是一名儿科医生。

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学会独立。孩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其心理的各项功能都还没有发育成熟,他无法独立生存,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顾。随着孩子身心发育的健全,他学会了爬行、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渐渐地,孩子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学会了自己出门……这些都表明,孩子越来越独立,他需要独立地面对生活,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才能够独立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中。

但是,在许多父母心里,孩子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已经习惯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把孩子当成弱者,有时候他们甚至忘记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奴仆,孩子就是自己的皇帝。他们给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帮孩子收拾书包,帮孩子做作业……基本上能帮的都帮了。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完全依赖于父母,他们四体不勤,无法独立生活。

实际上,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说,独立性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孩子跨入校门时,随之而来的是需要独立面对校园里的事物,如果他无法独立面对这些事情,就会影响孩子在学校里的人际交往,还有可能会使孩子养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正如美国权威儿童教育博士詹姆斯告诫父母的那样:“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明智的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从生活的各方面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比如说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活动的小房间或者小角落,在这个属于孩子的空间里,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布置、设计,包括选择书桌、书柜、玩具、图书、装饰品及各种学习用品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例如,养几条小金鱼、养几盆花等等。只要孩子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他就觉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自己吃饭、穿衣,尽管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吃饭会撒得满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不齐,但是,孩子也能在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父母不用可怜年幼的孩子,也不要对孩子过分求全责备。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

当孩子玩耍的时候,父母不要一直在旁边监督保护,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去玩耍。西方国家的父母在孩子玩耍时从来不紧盯着,如果孩子摔倒了,父母也不会匆匆忙忙跑过来扶孩子,他们会在旁边说:“爬起来,接着玩!”所以他们的孩子很少因为摔倒而哭。而中国的父母一见到孩子摔倒了,就会马上抱起来说:“哎呀,宝宝摔坏了吧,妈妈打地,怎么把宝宝给摔倒了呢!”许多父母还会生气地用脚跺地,孩子则在旁边哇哇大哭起来。就这样,孩子的独立性在妈妈的保护中失去了。

孩子渐渐大起来了,父母可以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家务活,让孩子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事实上,孩子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比如,在做饭前,可以让孩子帮忙捡菜,在吃饭时,可以叫孩子摆碗筷;在晒衣服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拿衣架,在做饭时,可以叫孩子下楼买点小东西;在睡觉前,可以叫孩子收拾玩具,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等。孩子其实是很喜欢做这些事情的,尤其是做好了能够得到父母的表扬。

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因为做家务确实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有时候,孩子也会好心做成坏事。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能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说:“我说你不行吧,下次叫妈妈来做!”这样,不但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还会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明智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能力有限,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各种需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父母不要立刻就帮忙,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去解决。比如,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不懂时,父母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可以与孩子一起查资料,让孩子自己从书中去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自己去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关键的是父母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意大利教育家蒙苔梭莉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就像植物一样能够自长,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条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那么,深藏在孩子内部的各种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