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不仅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人生的修为。独处并没有什么不好,除了寂寞之外你还会有更多的拥有。学会独处,学会享受独处的寂寞,人生并不是热闹才是最好。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有人选择闹事有人选择隐居。不论哪一种生活都需要在独处的时候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有的人害怕独处,总是希望身边有很多人的陪伴。其实,只有独处才可以不断地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也就是说,独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独到的修行。
人们常常把与人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其实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而耐不住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一定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正是这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可是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多么的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没有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生命中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独处虽然寂寞,可是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一起谈古说今和他人,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心理学认为,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何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十分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独处与一个人的性格没有一点关系,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学会自己独处,和大自然独处,和生命独处。学会独处的人,心智才能够成熟;学会独处的人,心胸才能够豁达;学会独处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深邃。独处让你更清楚自己的价值,独处让你更了解自己的需要,独处帮助你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事,独处让你更快乐、更加珍惜友谊,独处让你在安静中体味生活,独处让你……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是要一个人走的,有时是自愿,有时是无奈。但无论如何,学会独处都可以让你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