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经济分析
33334700000024

第24章 2 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对于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作为一种外部资金来源,可视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做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贡献之一。对于国内储蓄率较高、有较强的投资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当跨国公司因其具有某种优势,比东道国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时,跨国投资才会发生。此时,相对于国内投资行为,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改善资产形成的质量。对于我国来说,跨国投资的上述两个作用同时存在,其各自的影响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

7.2.1 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投资中的地位

1.中国利用外资可以分三个阶段。

1979~1990年之前,进入中国的外资虽然逐年增加,但引进外资的规模并不大。11年合计合同利用外资额是622.01亿美元,其中FDI为28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是418.94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FDI仅115.97亿美元。1991年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也只有3.69%。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外来资金来源,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现较大幅度的上升。1995年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912.82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7.2%,实际利用FDI为375.21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9.2%。1996年合同利用FDI732.77亿美元,实际利用FDI突破了400亿大关,达到417.25亿美元。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合同利用外资,还是实际利用外资都出现首次负增长。但是,很快引进外资就走出了低谷,2000年吸收外资开始回升。

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迎来了跨国投资的新一轮高潮。从2002年开始,实际利用FDI突破500亿美元,2003年仍然略有增长。从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截至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6795.5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达4997.60亿美元。

2.FDI在中国投资总量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是资金短缺的国家,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是我国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外来资金来源,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期间1992~1998年是高峰阶段。从1999起直接投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开始下降,2003年回落到1992年的水平。这种变化可能基于这些原因,它表明利用外资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国内的技术和产业结构以及资金来源状况有了巨大的或者是根本性的转变。由于前几年实施的拉动内需的政策的收效,由内需带动的国内投资增加更快,国内对外资的关注程度可能发生了变化,利用外资将面临战略调整和重新认识的问题。

3.利用外资的方式发生变化。

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增加,成为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即“三资企业”。“三资企业”的发展重点在不同的时期有明显的变化。“六五”期间中外合作经营占相对优势,所占FDI的比重为38.3%;“七五”和“八五”期间,中外合资经营占绝对优势,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7.4%和53.2%;“九五”期间,外商独资企业迅速增加,到2002年外资企业达22173个,2003年又增加到26943个,分别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64.9%和65.5%,外商独资企业由过去的相对优势转为绝对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增加,与近年来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有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外商对中国的信心的增强,外商独资企业将继续成为我国利用FDI的主要方式。

目前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除了“三资企业”外,还包括境外借债、境外发债和境外上市或私募基金。自1999年以来,FDI占资本的流入比重的降低,由1998年的50.9%降为43.9%,这就说明资本流入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也表明企业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随着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和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认识的改变,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2003年,中国境外上市筹集资金34亿美元,累计达到458亿美元。很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包括银行)在境内和境外同时上市,这种方式更加适应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更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竞争。

4.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将有重大变化。

截至2000年底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外方注册资本在第一产业的比重约为2%,第二产业的比重为64%,其中工业的比重为61%,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4%。显然,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存在向第二产业倾斜的特征。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与我国产业对外开放度有关。在加入WTO之前,吸引外资的手段主要是对外资企业实施一些优惠的政策,比如对税收的减免大大地降低了外资企业的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而吸引了大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者。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资开放度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随着电信、金融保险、社会服务业等领域的逐步开放,进入第三产业的FDI比重将会增加,成为投资热点,这会对调整投资产业结构的偏差产生积极的影响。

5.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香港和台湾地区一度曾是中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1984~1996年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的39.5%和5.5%分别来自港、台地区。2001年1~6月份,在外资主要来源地中,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际到位资金呈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分别是96%、40.22%、28.61%、39%、35.84%,成为我国利用FDI的主要推动因素,这种情况表明,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外商对我国的投资意愿的增强。

7.2.2.中国吸引外资与全球跨国投资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量吸收跨国投资。但是,90年代上半期和下半期中国外资流入的增速与全球跨国投资的增长速度相比变化很大。9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资流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球跨国投资的增速,中国连续四年吸引的外资占全球的投资比重高达10%以上,其中1994年达到13.5%。

90年代下半期,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增长较慢,1996~200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一直徘徊在略高于400亿美元的水平,同期全球跨国投资额从3590亿美元上升到12710亿美元。我国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全球跨国投资增长速度,吸引外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也持续下降,2000年降至1992年来的最低点及3.2%。2001年外商在华的投资速度明显加快。中国作为东道国的地位有恢复性上升,吸引外资占全球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1%。2002年,在中国吸引外资继续大幅增长的同时,全球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两年持续减少,比上一年减少1/5,降至8510亿美元,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中国则以创记录的530亿美元的流入量超过美国成为2002年全球最大的跨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国,中国吸引外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也已上升到9.98%,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2003年,中国继续保持了全球最大引资国的地位。

中国作为东道国的国际地位还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和大国相比外资在国内资本形成的比重位于各国之首。为什么要与大国相比较?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国相对于小国而言,对内部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外资在全部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一般较低,将大国的这一比重与全球平均水平做比较意义不大,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国东道国的国际地位。如果将中国与人口超5000万以上的大国家相比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明显的既高于发展中大国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大国的平均水平,在全部发展中大国中位居第二,在全部大国中位居第三。如果只将中国与人口超亿的9个国家相比,中国吸引外资在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比重名列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