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是孩子常患疾病之一。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过发烧的经历,发烧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没什么印象,但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一次揪心的体验。让孩子退烧成了父母十分关心的问题。
预防措施
在平时父母应该注意从多方面加强孩子的免疫力,以下几点可以预防孩子高烧:
1.保持孩子的睡眠充足,使机体内免疫力“卫兵”有全面检查的机会,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2.减少屋内密闭的时间,房屋内空气每天要定期交换,使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数量减少。当晚上睡着后,请关闭空调,否则,直接伤害免疫力“卫兵”。
3.大人避免在室内吸烟,使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减少。
4.家中的感染病人要尽可能避免与孩子接触,以免引发交叉感染。
5.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保护免疫力“卫兵”。
6.添加了色素、甜味剂、稳定剂、保鲜剂的食品均会伤害免疫力“卫兵”,所以孩子要减少或避免食用。
7.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直接提高免疫力。运动以不疲劳为度,一般每天运动20~40分钟。
常见错误处理方式
在处理孩子的发烧问题上,很多父母存在认识误区:
1.认为烧退了,孩子的病就好了。
2.门窗紧闭,衣着过多。门窗紧闭,不利空气流通;衣着过多,有碍热的散发与蒸发,均对退热无益。
3.滥用退热药。退热药多有副作用,有的甚至可引起白细胞减低、出血、溶血等严重反应,多用无益。
4.退热过快。退热过快、过猛,可致孩子体液大量丢失,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所以,退热应温和,不宜操之过急。
正确的急救措施
1.正确的处理方式
孩子高烧不退,父母要及时降温,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严重者要及时送到医院治疗。
(1)宜卧床休息,以减轻机体负担,孩子应穿宽松衣裤,以利散热,衣服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否则,易导致高热不退。
(2)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病人直接吹风,也要避免阳光直射。如室内温度过高,可用冰块或电风扇吹冰以降低室温。
(3)高热可使消化功能减弱,致使孩子食欲不振,可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粥、麦片糊等。应多给孩子补充水分,以利体内毒素排泄,降低体温。
(4)高热达39℃以上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法:用冷水浸湿的小毛巾在前额和枕部作冷湿敷,夏天可用冷水温敷,每3~5分钟更换一次。
(5)高热达40℃以上时,用冰水或50%酒精擦洗肢体。从头颈、臂外侧至手背,再从腋下、臂内侧至手心,下肢也是同样。在两侧颈部、两侧腹股沟处可反复轻轻搓擦,以增加降温作用。注意不要擦胸腹部。
(6)服用退热剂后,在退热过程中孩子常会大汗淋漓,衣被被汗液湿透。因此,可用毛巾放在胸背部,被汗液浸温后再调换一条。如果衣被被湿透,应及时调换,避免受凉,否则,可导致并发肺炎。
(7)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每日3~4次。孩子可勤喂开水,既利于退热,又可清洁口腔。如有口唇干裂,可用甘油加等量水,轻轻涂抹。
(8)按医嘱服药,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有反复哭闹、烦躁不安、呕吐、拒食、精神萎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2.孩子发烧注意事项
一般孩子有感染时会有高热,父母要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孩子高烧时不必过于紧张,因孩子高热并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如果发现孩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面色潮红或苍白,立即测量体温,如有发热立即就医。
(1)孩子发烧要先保护大脑。如体温升高达38.5℃以上,要采取有效的物理降温措施,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到3岁内的婴幼儿。
(2)孩子发烧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不宜盲目使用退烧药,注意测量孩子体温,观察孩子。
(3)让孩子注意卧床休息,并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室内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60%,空气新鲜流通,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为主。婴幼儿发烧,除自行物理降温外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超过39℃的高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烧38℃持续3天以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孩子发烧慎选退烧药
(1)小于3个月的婴儿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多喝开水,用温水毛巾擦拭颈项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不要轻易使用各种退热药,以防产生毒性反应。
(2)不同的退烧药不要随意并用,单独使用较安全。
(3)一般在体温38.5℃以上才开始服用,间隔使用的时间至少6小时以上,不能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一天不能超过4次,否则,有可能造成药效过重和退烧过度。体温下降,即停药。
(4)退烧药的剂型很多,如片剂、水剂、栓剂和针剂,根据孩子的年龄选用适当的剂型,并仔细阅读说明书。
(5)滴剂药物浓度小、刺激性小,适合1岁之前的孩子使用。2岁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退烧药。再大一点的孩子可选用小饼干形状的水果味咀嚼片。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烧药对孩子刺激性和副反应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类药对胃部刺激较大,都不建议使用。血小板减少或消化道溃疡病孩子慎用阿司匹林。
(6)发烧时间超过1周甚至更长,或者原因不明的发烧,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先就医检查,以确认发烧是否因为结核病菌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等引起。
(7)因肌肉注射不良反应较多,除非体温过高,一般不主张使用。
小链接
发烧乱用抗生素有危害
一些人把抗生素当作退烧药,只要病人发烧就用。就诊的很多孩子使用了抗生素,其中,60%~70%属于乱用抗生素。其实,发烧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病毒感染、免疫作用等都可以引发孩子发烧,滥用抗生素只会延误病情。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医生手里能够对付病菌的武器已经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人类很可能将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有材料显示,国内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生素滥用,即我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不少抗生素是有不良反应的。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以四环素、土霉素为代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最大副作用是会在牙齿中沉积,导致四环素牙,即牙齿灰暗发黄,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很多都有四环素牙,四环素几乎毁了一代人的牙齿;以氟哌酸和环丙沙星为代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孕妇和16岁以下孩子不宜用;而庆大霉素则严重伤害听力;孩子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同时肝功能发育也不全,当服用氯霉素后,药物难以灭活,容易引起心血管衰竭的“灰婴综合症”,严重者可死亡;另外,如果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用磺胺和呋喃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
疝气急救
疝气俗称“小肠串气”,时常发生在孩子身上。疝气是在腹部特别是下腹部、大腿根部,也就是医学上称为“腹股沟”的部位,出现一个较为柔软的肿物。孩子疝气一般不会有明显不适。一旦病情发展,肿块下坠接近阴囊/阴唇,就会造成孩子活动及行走不便,严重时会发生嵌顿不能还纳,甚至威胁生命。同时,一旦发生嵌顿,孩子往往会承受不少痛苦。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方面的保健,可以有效预防疝气的发作。
1.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营养能避免便秘的产生,并且帮助肌肉组织健全。
2.不要抽烟,因为刺激肺部所造成的长期咳嗽,不仅将您暴露在发生疝气的风险下,更可能造成疝气的复发。
3.定期而缓和的运动,有助于强化腹部肌肉。
4.维持均衡的体重,如果体重过重,试着减轻一些体重,如此可以减轻腹部的压力。
5.运用适当的抬重物技巧避免提举过重的东西。
常见错误处理方式
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普遍,然而就医率却不高,很多病人对疝气疾病缺乏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长期以来拖治不治,造成严重危害了身体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
1.对疝气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治疗不积极。
2.有些孩子发生了疝气,自己常用手把肠还纳到腹腔,而不去请医生诊治。
2.还有些孩子得了疝气,因为不好意思,长期不去看病,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这些都是很危险的。
正确的急救措施
1.正确的处理方式
疝气治疗要及时,千万不能一等再等而耽误了治疗时间。父母要注意:
(1)若发现孩子无故反复哭闹,父母要检查一下有无疝气的发生。发现疝气后,要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
(2)孩子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便秘、生气、剧烈运动等。
(3)注意休息,坠下时,用手轻轻将疝气推回腹腔。
(4)尽量减少奔跑与久立,久蹲,适时注意平躺休息。
(5)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山药、鸡、蛋、鱼、肉等。
(6)稍大一些的幼儿疝气孩子,应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
注意:除少数婴儿疝气外,大部分腹股沟疝气不能自愈。随着病情的拖延,疝气包块逐渐增大,会给治疗带来难度,并且,腹股沟疝气容易发生嵌顿(疝气包块被卡住无法回纳)和绞窄,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孩子疝气均应尽早接受彻底的治疗。
2.孩子疝气术后护理
(1)治疗后注意保护好伤口,特别是婴幼儿,不要让孩子将覆盖在伤口上的纱布抓掉;更不能因大小便弄脏纱布面污染伤口,造成伤口感染、化脓。
(2)由于术后阴囊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一般2到3天时间就会消退,若肿胀不消和发硬,可能有淤血,要请医生检查一下。若肿胀和发硬不再发展了,淤血就会慢慢被吸收。
(3)因为术后麻醉药作用消失后伤口会有不同程度上的疼痛,应多哄一哄或转移病儿的注意力,尽量避免大哭大闹,要是哭闹不止,可注射或口服镇静药,让孩子安静人睡。
(4)手术后要让孩子侧身睡,用一块软的棉质尿布折成长条状夹在会阴部,如果右侧手术,应让孩子左侧卧位,一旦尿了,就不会尿在纱布上而污染伤口。如果非兜尿布不可,应把伤口处的纱布露在尿布外面。
小链接
疝气托带如何使用
通常医生对于有手术风险的老年或衰弱病人,会给予疝气托带,这样可以暂时防止肠子脱出,疝气托带是在医生将跑出的肠子推回后使用的;它是以坚韧材质做成的垫子,会用绷带固定在疝气部位,可以进一步防止腹腔器官从疝气囊脱出。
疝气托带必须整天穿戴著,在此提醒可能会造成皮肤溃疡,可以先涂上一层薄粉(如:婴儿爽身粉)保护皮肤。另外需强调,疝气托带并不能绝对防止可能致命的并发症(肠嵌顿阻塞),而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溃疡,甚至引起睾丸的不适与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