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急救自助:你不可不知
33348500000077

第77章 低温冻伤

冻伤是低温袭击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引起冻伤的原因主要是:低温、身体长时间暴露、潮湿、风水所造成的大量热量流失。而促进或加重病情的诱因有以下几点: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肢体静止不动、醉酒等。

预防措施

寒冷的冬天,小孩、妇女、学生是最容易出现冻伤的,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还是能够预防的,冻伤后科学处理,也能很快恢复。

1.不要在太冷或者潮湿的环境中逗留时间过久。

2.尽量多活动一下手部或者足部,如搓手、跺脚等。

3.袜子、鞋子不可太紧。

4.保持局部干燥,孩子脚部出汗后及时更换袜子。

常见错误处理方式

冻伤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很大,一定要及时保温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但是有些保暖方式并不恰当,反而会带给更大的伤害。

1.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伤者患部。

2.发生冻伤后,马上热敷或者按摩冻伤部位,加重局部水肿。

正确的急救措施

1.正确的处理方式

冻伤在寒冷地方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我们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把伤病延误,导致并发症。

(1)受冻后一至两小时方可进行热敷。

(2)如果局部皮肤没有破损,可以涂抹冻伤膏,或者用泡过辣椒的酒精涂抹等。

(3)如果皮肤有破损,则需要尽快用药膏涂抹,防止感染。

(4)轻度冻伤、皮肤未破者,可用茄秧、辣椒秧或艾叶等其中一种,加入10至15倍的水煮沸过滤,待水温至不烫手时浸搽局部,每日1~2次,每次15至30分钟。

(5)也可用辣椒秆2两、茄子秆4两、辣椒3个用水浓煎,熏洗患处,每日1次,并要注意保暖,以避免重新冻伤。

(6)在冻疮患处涂蛋黄油,效果更佳。

2.小心局部冻伤

局部冻伤是在0℃以下、缺乏防寒措施的情况下,耳部、鼻部、面部或肢体受到冷冻作用发生的损伤。冻伤一般分为四度:

(1)一度冻伤。

表现为局部皮肤从苍白转为斑块状的蓝紫色,并会出现红肿,皮肤有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2)二度冻伤。

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早期有水泡出现。

(3)三度冻伤。

表现为皮肤由白色逐渐变为蓝色,再变为黑色,感觉消失。冻伤周围的组织可出现水肿和水泡,并有较剧烈的疼痛。

(4)四度冻伤。

伤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呈暗灰色。由于冻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的冻伤程度相对较轻,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泡。

3.警惕全身性冻伤

全身性冻伤常发生于高山探险或其他意外:在寒冷环境下逗留时间过久,保暖防寒措施不够,醉酒、饥饿状态时陷于积雪或浸在冰水中。

全身冻伤病人初起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的保护反应,如面色苍白、发凉、打哆嗦寒战等,当这一系列保护反应过后,寒冷继续作用人体,人体的这种代谢能力行将消失,就出现了抑制过程。通常,全身冻伤侵害一般都伤及内脏。当患者体温在30℃以下,应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升高体温。

(1)若出现冻伤,如有条件可让患者进入温暖的房间,给予温暖的饮料,使患者的体温尽快提高。

(2)同时将冻伤的部位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水温不宜超过45℃,浸泡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3)如果冻伤发生在野外,无条件进行热水浸浴,可将冻伤部位放在自己或救助者的怀中取暖,同样可起到热水浴的作用,使受冻部位迅速恢复血液循环。

小链接

冬季注意预防冻疮

冻疮是冬季的常见病之一,在气温过低的寒冷环境中易发生。冻疮多发于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部、面颊等处,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初起损害表现为局部性红斑或暗红带紫色肿块,触之冰凉,有痒感,受热后痒感加剧。重者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或白色浆液,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感觉疼痛。

寒冷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缺血,代谢异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淤血,血浆渗出引起局部水肿、水疱形成,乃至组织坏死。此外,肢端血液循环不良、手足多汗、缺少运动、营养不良、贫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是导致冻疮的诱因。

对于易生冻疮及以往患过冻疮的人,冬季要注意保暖,多运动,多吃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食物,必要时可适当多吃些羊肉等热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