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老火车的时光慢游
33359200000060

第60章 浦口老站: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这是我第三次来南京,也是我第二次来浦口火车站。别人到南京一定要去中山陵、夫子庙等景区,我到南京是一定要去浦口老站的。尽管我无法弥补第一次来南京时错过浦口老站的缺憾,但我可以保证今后我来浦口站的次数仅仅会比来南京的次数少一次。

没错,我是如此偏爱这个如今看上去有些残破不堪的火车站。她已经退休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只能在文人墨客和历史学家留下的纸张中追忆。但只要稍微熟悉她的人都无法忘怀,她曾经是何等光鲜夺目,在中国的铁路史上占据了一个里程碑般的地位。直到今天,我依然偏执地拒绝称呼她为“南京北站”。对我而言,浦口站就是浦口站,她的尊严不容任何挑衅。

2008年秋天,我第一次把脚步留在了她的站台上。一排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下,几节绿皮车厢安静地栖息在铁轨上,浦口老站的站台是这般温柔。你必须得承认,有些情怀,是属于难以抗拒的一种猝然。比如这座站台,正是当年朱自清在《背影》里描述过的站台,父亲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用肥胖的身躯奋力翻越过的那座站台。放眼望去,站台的高度犹在,只是物是人非,时空错乱。当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念书,每次都要从浦口站乘火车北上。当时民国的首都南京拥有两座火车站,一座是市区内的下关车站,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西站;另一座自然就是江北的浦口火车站。1911年天津到浦口的津浦铁路通车后,浦口站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当时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南北之间无论是人员来往,还是物资运输,都要经过浦口,浦口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南北大串联作用。

呆立在风中的老车站前,思绪万千。一刹那,旧世纪的文艺青年们纷至沓来,还有无数的政客、商贾甚至平民百姓。当年的浦口站是何等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比肩接踵,项背相望。他们走出站台,走在了出口处的英式拱形雨廊,朝码头缓缓而去……大江东去,浪淘尽,那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在这里留下惊鸿一瞥的身影,渐行渐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浦口站,慢慢地在时光中褪下了所有荣耀与神奇的光环,随着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连接成了京沪线,浦口站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一个既心酸又无奈的事实,就好比你曾经心仪过的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也总有一天会在风蚀之中走向苍老。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浦口站却因为其自身独特的人文气质和历史厚重感,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作为火车站,她或许已经失去了意义。但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她更像文物一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瞻仰。无数拍摄民国题材影视作品的摄制组,都会把目光瞄准这里。或许在镜头下面,浦口站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上海站”,而每到周末来这里拍照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民国的各种英式风格的老房子都让浦口站周边变得复古味十足。

这是我第三次来南京,也是我第二次来浦口火车站,与上次相隔已经整整三年。天公不作美,雨水打湿了这座城市。可在我看来,这只能让浦口站变得更加有一种无法解释的情调。伞形长廊下,两位老人在玩着一种提线类的杂耍,轻松而又闲适。法国梧桐不出意料地没了,荒草也开始丛生。这实在不是一个好季节。没有了学生打扮的年轻人在嬉闹或者拍照,却窥见场站里的工人在紧张地装卸,粗砺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即便如此,心情依旧轻松而畅快。具体说来,怕是如同漫步自家后花园的一种喜悦。

穿梭在民国范儿的街道上,一种诗意的生活铺展开来,没有多余的成分。随便望了一眼转角处三年前吃过的那家破旧的川菜馆,仍然在开门迎宾。一种感动情绪很不自然地绵延了上来。

旅行小提示

去浦口老站(南京北站)有两个方法,一是直接到下关的中山码头,乘轮渡过去;二是乘172路公交车,到浦口公园后步行10分钟过去。推荐第一种方式,因为可以做一回“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感受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波澜壮阔。

§§第九章:火车杂谈

2011年11月:内蒙、宁夏

1.绿皮火车,哪里有的坐?

2.火车是异地恋人甜蜜与忧伤的载体

3.绿皮火车——遥远的乡愁

4.乘绿皮车的老外

5.火车票的故事

6.无谓事物的迷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