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横道河子火车站走出来,小雨洗刷后的小镇带着最纯粹的泥土清香,等待着被我逐步揭开神秘面纱。我呼吸了一口让人打心底畅快的空气,调整了一下思路。是啊,竟然真的一路狂奔几千里,从上海来到北京,又从北京来到了这里。这不是梦境吧?对面山上缭绕的云以及这些金黄色的小房子,这都是真实存在的吧?
惟有用脚步去丈量未知的真相。来这里之前,我便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了解到一些只言片语:小镇创立于1897年中东铁路修建之时,比哈尔滨建市还早;俄罗斯人曾经云集此处,留下了一座座俄式民居、木刻楞;当然还有最最重头戏的——百年机车库房。那么就索性一个个去膜拜吧,无图也能索骥,有时感觉网络就是最好的指南针。
一个热情的当地人指给我机车库的方向,并告诉我顺着铁路,朝远处的工务段走去。几台工程车驶过,车上的工人见怪不怪地望着我,带着木然的表情。不久机车库房便出现在眼前,刹那间诸如“老迈、凝重、沉郁”等词汇冲击着脑海。然而这些词汇在一个114岁的老人面前,又显得何等苍白乏力、愚蠢可笑。所有描述和别人照片里带给你的感觉都是假象,只有亲眼见到它的那一刻起,才明白当历史和现实合二为一时,任何东西都是渺小不堪的尘嚣。这里一共有15座库房,像连体婴儿一般紧紧相生在一起,呈现一个硕大的扇形截面。每座库房均为典型的俄式风格,经过了100多年的风霜,它们早已辛劳困顿,只剩老朽疲惫的身子等待着游客好奇的眼神。在工务段楼房前面还有一个圆形的大坑,是原来的机车转向盘。机车通过转向盘,进入15座库房之中属于它们的那一座,得以保养、休整。
离开库房,走向俄罗斯民居。与热情的人们相比,这里的狗可不太友善。各种稀奇古怪的叫声,在表明它们来自无数不同品种的同时,也在表达着它们的忠诚与责任。每每当我靠近一座民居,打算拍张照片时,狗儿们就用听上去实在威严不起来相反却有些悽惨的叫声,来换取我的妥协。一群老太太在聊天,看到我走来,便和我聊起来。我问她们怎么去约金斯克教堂,她们则反问我是不是那个“喇嘛台”?其实我也不知道啥是“喇嘛台”,就说总之就是一座东正教教堂便是。她们点点头并给我指点迷津。
其实横道河子古镇车站前这一块地方并不大。从机车库、大白楼这边走到俄罗斯老街那边和约金斯克教堂,脚程快的话用不了20分钟。很快我就来到了东正教教堂,就是当地人说的“喇嘛台”。大概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教堂被铁将军牢牢锁了起来。我为了获得一张满意的照片,“变焦基本靠走”,更近一步上前去拍,没办法,要干成一件好事,总要付出些许代价。
这时雨下得大了起来,而我正置身于俄罗斯老街。走在百年老街的路基上,回眸一望,灰濛濛的天空,雨水打湿了这个有异国风情的小镇。一幅宛若欧洲电影的场景出现了,这让我联想起希奥·安哲罗普洛斯和塔尔科夫斯基的经典长镜头。是《乡愁》,不,或者更像《雾中风景》。总之,一种东欧味道浓烈的景象,正出现在我眼前的现实生活中。街上偶尔有老人走过,脸上气定神闲。这无疑更是欧洲文艺片的镜头,而不是小清新电影里不着边际的邂逅。没有邂逅反而让我更加释怀,让我和电影场景谈一场最真实的爱恋,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早晨。
横道河子客运站前,一个中年人正坐在防雨棚下面发呆。我过去躲雨,他便截住我问话:
“你是导演吗?”
“导演?”
“拍电影的导演,是吗?”
“对,我是导演,生活的导演。你也是。”
旅行小提示
横道河子镇很小,火车站和汽车站紧挨在一起。无论乘什么交通工具来,都很方便在这个小镇里面走上一个来回。百年机车库房无疑是最值得一探的地方,同样那些俄式风情的老房子也不能放过。这里的名气越来越响了,经常隔三岔五就有些手持单反相机的人过来拍照。镇上的人都还比较热情好客,狗就未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