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理科课程资源-培养数学素养
33391100000015

第15章 解决数学课题的能力(7)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对于大部分学生较为抽象的问题,这时候情景设计就更为重要。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们也是会先认识它跟我们生活中联系密切的一面。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确定与不确定》这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我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些事件,再请你们的好友表示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比赛哪些同学最有默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很多很有意思、有意义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校第一届文化艺术节的歌咏比赛抽签我班抽得第五个出场;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向萨达姆的30所官邸同时发射导弹,击中了萨达姆;等等,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概率是多少。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的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了他人有默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整堂课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对世界大事的关心,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三)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提取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重要的素质,它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由此,我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比如:

1.在本届的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中,你们最喜欢哪些活动?在下一届的文化艺术节中你人为还可以增加哪些活动?

2.如果我们学校需要建造一个新的车库,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方案;

3.对你周围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牌的牛奶?学生最近比较喜欢哪几首歌曲?学校附近自选商场的客流量;班上同学的睡眠时间;还可以让有条件的同学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利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Excel工具制作统计图(要求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示),并将其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学生从这些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请作出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实践证明,方法是有效的。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致很高。学生的观察力、比较的能力和独立创新思维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以上仅是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点滴体会,事实上,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很多,不管用哪种方式来创设,只要在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在解决问题时,会主动地把他们和生活联系。课堂上遇到他们感兴趣时,孩子踊跃参加发言,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他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在这种情感交融,和谐的气氛之中,也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一种新型课堂体制。

四、数学问题解决,体验成功教育

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励,学生要适应这个环境,让学生受一定的挫折和困难也是必要的,但同时让学生接受成功的快乐更为重要,失败后的成功更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来感受问题解决的成功喜悦。

(一)成功教育的背景与数学问题的实践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倡导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的一种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能促使学生更有效发展自己的潜力。在平时的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挫折是学生无法避免的,有时也让学生刻骨铭心,而有时有意无意的成功却容易被教师、学生所忽视。怎样去克服这种被动局面?我以为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过程中接受和体验学习的快乐,也是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

1.成功教育的背景与数学问题的实践必要性:在数学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历经挫折和每一点成功,都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体验,令人欣慰。因而问题解决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赞赏,能让学生感悟成功。

2.成功教育的背景与数学问题的实践时代性:当前的教育指向全体学生,人人发展,教育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作准备和服务。在一系列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受着失败的考验;同时也经历成功的交织体系。时代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即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的源动力之一是不断地成功,不会一直的失败,否则会失去学生学习的动力。

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给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提交了一份纲领性报告:《关于行动的议程——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学数学的建议》。这份文件明确地指出,“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学校教学的核心”(第一条),“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在问题解决方面的成绩如何,将是衡量数学教育成败的有效标准”。由此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以数学问题解决为主题的一系列数学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潮。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纷纷对此积极倡导和探索。张乃达先生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以解题为中心”,“解题教学正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好手段”;张奠宙先生在总结我国数学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以问题解决为主导”是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的突破口;张国杰先生也提出问题解决将对数学教育与数学学习、对改善数学差生、对中考高考试题的改革等显示出它应有的威力。所以研究和实施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现实的意义。

问题解决的英文是problem solving,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老课题,不同的流派对它持有不同的观点。早期行为主义派别在研究条件反射时把桑代克的猫逃出迷箱和动物学会走迷宫称为问题解决。格式塔学派认为问题是完形上的缺口,强调顿悟式解决问题。1996年奥苏伯尔和鲁宾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解决模式,把问题解决分为四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4)解答之后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