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理科课程资源-巧用数学方法
33391800000005

第5章 综合学习指导(3)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布鲁纳所说的发现学习,并不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它包括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但是,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

具体来说,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法有以下特征:

1.强调学习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此,在进行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本人参与学习,并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2.强调知觉思维。

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布鲁纳的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他认为,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是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而知觉思维的形成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像,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强调内在动机。

布鲁纳认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示出兴趣。

4.强调信息获取。

由于学生在储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储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而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初中表明,发现法有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重大意义中、技能的巩固和迁移。由于发现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和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一般来说,学生的年级越高,越适宜使用发现法。

由于布鲁纳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而不是建立一个活的小型图书室,提供现成的知识。同时教学也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学生自己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其灵活性和自发性都很大,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一般来说,发现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提出和明确使学生非政治化趣的问题。第二,使学生以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第三,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第五,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第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总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

在布鲁纳看来,发现法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呈现概念的例证,但不直接告诉这些例证的共有本质特征,教师要求学生辨别,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直到他们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学生在提出和在教规则或原理时,教师只提供规则或原理的例证,而不呈现规则或原理本身。第三种情况是,利用先前学得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能过新的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现新的规则并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发现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教学时间过长,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所谓有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学,并不是在课堂上仅仅给学生提供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原理,而是通过生动的直观教学,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原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所谓按照最佳顺序进行教学,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把高、深、难的任何知识,不加选择、不加处理地教任何智力水平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都各有其利弊,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六节 )自主学习法

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当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足以帮助学习者排除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内在和外部干扰的水平时,学习行为才能够发生和继续;只有学习者有意识地把自身投入到学习行为中,在认识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学习行为才能取得成效。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自我意识是决定学习行为能否发生、继续和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自觉地担起学习的责任,不断挖掘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它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学习和发现学习,即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

一般认为,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

人的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指向一定的目的,任何有自主听人都渴望从不同方面完善自己,保持个体的成长和持续发展。因此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

2.学习自主化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说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有较大的选择。

3.学习方式的参与性

学习者不仅参与决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地点,更为重要的是亲身经历认识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提供学习活动必须的物质工具和思维工具及操作它们的方法。

4.学习内容体现个体特征

自主学习的学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问题。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关键是要学会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并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中小学生一般可按这样四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自学生疑。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

第二,合作质疑。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小组合作交流;二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较重要和较难点的问题,经过认真筛选,让全班同学讨论。筛选问题的形式不仅是选择,还可以是完善、合并、修正说法等。

第三,归纳释疑。创新学习提倡学生要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了解来龙去脉,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应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提出独特的见解。

第四,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高速,查漏、补缺,并能结全现实的情况,深化发展。

自主学习法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自主学习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独立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2.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根源是学生的内在动机,而影响动机的原因是需要,人的主动性通常情况下是由某种需要引起,而主动性行为在内驱力和目标的影响下,在持续的过程中,又能进一步激活、诱导人的积极性。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人翁地位,让学习活动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那么学生就必然会对自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并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推动下,学生将可能克服各种困难去努力学习。

3.自主学习能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又个性的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整体素质上得到发展,还要激活学生的个性特长。自主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促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学生要实现自主学习,首先就要具备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认为学习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指定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

2.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的能力;

3.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

4.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执行学习活动的能力;

5.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

6.监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的能力;

7.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

8.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

当然,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能还不止以上列了的8个方面,但一般认为,计划、实施、这一段的能力是自主能力的几个主要方面。

由于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考虑到学习者在学习需求和学习过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的学习方法,因此,自主能力的培养也不要能有同一的方法。但是,一般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让学习者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

2.让学习者明确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有目的的学习比无目的学习有效得多;

3.拓宽学习者的信息渠道,帮助学习者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便他们能较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

4.让学习者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并互相帮助:

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第七节 )活动学习法

当今社会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养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偏重知识记忆和学科技能,学习活动局限于听、记、练的学习方式。但只有结果和结论的知识灌输教育,无助于思考、判断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使学校教育适应不断发展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需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具有充分个性的学生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所谓“活动学习”是拓展了学习途径和学习空间,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形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这种学习对课程而言,既包括各科教学中的活动学习,也包括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学习。活动一般分外显的肌体动作和内隐的精神动作两种,我们要求无论是外显活动还是内隐活动,都应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数学活动”,历史上有多种理解: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活动能够使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现在的一些观点则认为,“数学活动既包括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又包括内部的思维活动”。不论根据哪种理解,数学学习都应视为学生在动态思维过程中完成个体知识经验及行为变化的一种过程。因此我们所倡导的是突出学生内部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积极的状态,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的数学活动学习。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数学理论的应用。

数学活动学习的主要形式:

1.观察活动学习

这一形式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人和事进行观察,并提供观察的条件,把观察内容引进课堂,把观察的地方变成课堂。如教师结合多边形内角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地砖的铺设和镶嵌。

2.游戏活动学习。

这一形式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特这习活动,因此它比较适用于较低年纪层次的学生。例如用打扑克练习“10”的组成,玩24点练习四则运算,用抽奖的方式学习可能性、概率的知识。

3.操作实践活动学习。

这一形式强调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促进智能的发。例如进行学具的制作,以及摆放、测量、剪切、拼补等实际操作。

4.探究发现活动学习

这一形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少活动。例如教师给出一组含有数量、单价、总价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在自己解答的基础上,发现其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关系式,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

5.转换角色活动学习。

这一形式让学生转换角色,不再停留在单纯听课的层面上,而尝试备课、讲课、编制题目,当然这些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类型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6.小组合作活动学习。

这种类型的活动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合作交流中学习,使学生获得互动发展,并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