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33399700000021

第21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

国家大事如此,个人事务也是一样。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也就是这个意思。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这里的“无为”乃是指不要妄为、不要乱为、不要强为的意思,因为“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也就是说,如果不懂得遵守自然规律,而去盲目乱干,就会有“凶”的结果。老子告诫人们不要自作主张,用主观的态度去对抗自然规律,要人们凡事都要顺从天地自然之理去做,遵守客观规律,顺从自然,这样就能无所不为,即什么事都能做成功。

有些人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和阶段,不了解其发展规律,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情轻率地盲目地蛮干,结果遭到了失败。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想快反而慢。”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进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有那些勤于思考、善于安排的有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曾经有两个爱画画儿的孩子。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看。第二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个纸篓。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在这个纸篓里,无论你自己对它满意还是不满意。

3年以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色彩鲜亮,构图完整,人人赞扬。

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一纸篓的画,满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头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30年以后,人们对第一个孩子一墙一墙地展览的画已不感兴趣,第二个孩子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了画坛。人们把第一个孩子贴在墙上的画揭下来,扔进了纸篓,又将第二个孩子扔在纸篓里的画拾出来,贴在墙上。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把他们区分开来。假设给他们同样的一碗小麦,一种人会首先留下一部分用于播种然后再考虑其他问题;而另一种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小麦全部磨成面,做成馒头吃掉。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只不过在馒头的引诱下,我们失去了忍耐的性子。

而且,急于表现的结果往往是浮躁与浅薄,在鲜花与掌声的包围中,即使有一点深刻的东西也会渐趋流俗。

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也才可能走得更远。口袋里的馒头固然可以令他们在启程以后跑得飞快,不过吃了眼前的,恐怕就没法指望下一顿了。馒头中的卡路里终究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没有播种我们就没有支持,没有粮食的保证,我们将过早地凋谢。

日本职业棒球队乐天利的王牌选手村田兆治曾经有过这么一段经历。

1973年,新教练金田正一来到乐天利执教,他见到村田第一句就是:“喂!你小子去年是怎么搞的,才胜了三次?”

“……”村田支支吾吾地不说话。

于是金田正一教练又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只胜了三次吗?”村田兆治老实地回答道:“不知道。”

“告诉你吧,因为总不跑步的原因。你投球的姿势是左膝弯折,然后猛提左膝,把屁股对着击球手,再使劲把球投出去吧?”

“是的。”村田应声道。

“这就是了,那意味着你比任何投球手用一只右腿支撑体重的时间都长。但是,因为你跑步的时间不够,右腿也好左腿也好肌肉都很弱,根本支撑不住你的体重!所以,你用一条右腿站立的时候,上半身总是歪斜的,平衡保持得不好。所以,无论如何,你首先得练跑步,要多跑才行。”村田于是按照金田教练的说法去练习跑步。结果,下一年获得八胜,又跑了一年,这年获得了十二胜。相应地,乐天利在职业棒球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对于做事来说,厚积薄发往往比急功近利容易成功。如果你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请把圣人的话铭记于心吧!

5.恒心的重要性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子罕》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论语·子路》

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难就难在“恒心”二字。换句话说,叫做“贵在坚持”。颜回之所以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除了其“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天心态外,可能还在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的坚持心态。

举凡做事、学艺、锻炼身体,世上事几乎无不适应这一规律。而圣人所说,更是进德修业的大问题——仁心的修养。

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不难的是“日月至焉”,难的是“三月不违仁”。

就像用柴草点火一样,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点燃。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只要有“仁”的引导,就容易被感动。所谓“良心发现”,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总有仁慈的一瞬间,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烧下去,那就得不断添加柴火。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烧。

这就是:“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的区别。“三月不违”是仁者本色,“日月至焉”是良心发现。仁者本色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良心发现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要修炼成仁者本色,就得不断添草加柴,贵在坚持,恒心永在。

南齐永明年间,有个法名叫僧护的僧人来到石城山,做了隐岳寺的主持。

一天早晨,在隐岳寺东侧传来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由远至近,十分动听,他感到奇怪,就步出庙门,循声音向前走去。登上仙髻岩,果然这凤鸣龙吟的音乐听得更清晰了。

当他蓦然回首,却意外地发现,仙髻岩的千尺岩壁之下,在那平静如镜的龙潭之中,仿佛倒映着一尊端庄慈祥的弥勒佛像。

僧护心想这是佛的预兆,立愿要在这仙髻岩上,凿出一尊高大的弥勒石像。于是,僧护就忙开了,砍柴烧炭,垒石筑炉,采集工具,然后伐木搭架,开始凿佛。这仙髻岩实在太坚硬了,凿一下,岩上只显出一个小小痕迹,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一个佛的头也没凿成。

有一天,僧护心里闷闷不乐,踱出山门,到寺门外散散心,忽然看见有两个妇人在烂泥田中,一仰一合前后摇个不停,仔细一着,两个妇人手里捏着一根绳,中间系着一个石杵,这石杵随着两个妇人的俯仰,在烂田中来回移动,这石杵已磨得精光锃亮,这田也被磨得凹下去变成一口池塘,即今日的放生池。

僧护从石杵磨成针的过程,从中得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启示,返回寺里继续凿佛。僧护终其一生,仅仅凿了一个面幞,临终时,对寺里的僧众说:“再生当就吾志。”

僧护死后,过了一些年月,又有一个叫僧淑的和尚到隐岳寺,继续凿弥勒佛像。僧淑率领众人凿呀凿呀,冬去春来,也不知凿了多少年,一尊巨大的弥勒石像已经有点眉目了,但肤浅得很。再继续凿吧,炉子塌了,铁凿磨平了,脚手架蹋了,资金也短缺,于是产生了停凿的念头。

僧淑忧心忡忡地踱出山门,走到象鼻山下,看见有两个小孩用一根稻草芯在一块大岩石上来回牵动,岩石下已堆满了草粉。僧淑看到觉得奇怪,就问两个小孩:“你们是在磨草粉,还是在锯岩石?”两个小孩齐声回答:“锯岩石!”又问:“能锯开吗?”两个小孩“虎”地站起来脱去上衣,笑嘻嘻地说:“只要有恒心,锯岩何愁稻草芯?!”僧淑猛地握住两个小孩的手,说:“对啊!只要有恒心,万事能做成!”于是僧淑返回寺院,不分白天黑夜,专心致志地雕凿着弥勒石佛,一直到死。

两个小孩用稻草芯锯岩石的地方,后人叫它“锯解岩”。

不知过了多少年,隐岳寺又来了一位和尚,名叫僧右。僧右是受建安王萧伟的派遣,来隐岳寺主持雕凿石佛工程。僧右一到隐岳寺,铺开了比僧护、僧淑更加庞大的凿佛场面。把仙髻岩凿进五丈深、十丈高的大石窟,在窟中雕凿弥勒石像。在公元516年,他们终于凿成功了。

有人说,终身凿佛的僧护、僧淑、僧右三个和尚,是大佛寺的开山祖师昙光法师转世的,这仅是传说,不足为信,可是后人对三个和尚以毕生的精力完成这一巨大的艺术杰作表示赞叹:“名山人剡昔贤风,文士高僧托迹同。最是石城大佛寺,三生哲匠奇天工。”

这则故事给后人一点启示,做任何工作,只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胜利一定属于坚持者。

胜利贵在坚持,要取得胜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饱尝了许多次的失败之后才能成功,即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也就是胜利的标志,也可以这样说,坚持就是胜利。那么,没有恒心又会怎样呢?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这话太好啦!”

《周易·恒卦》说:“没有恒心坚持德行,就会受到羞辱。”孔子说:“这是告诉不守德行的人连卜也不必占了。”

人没有恒心,连做个巫医都不行,那还能做什么呢?又如《易经》所说没有恒心坚守德行,就一定会有羞辱降临。所以,没有恒心的人连占卜都难以进行。一言归结起来,没有恒心将一事无成。相反,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这是人所共知的简单道理。联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实际,谁都会有这方面的体会可以验证。因此,认识是不会难的,难还是难在行动上的实践。所谓“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无一不是强调恒心的重要性。古往今来,道理都是一样的。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也正充分地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骏马虽然比较强壮,腿力比较强健,然而它只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步,这就是不坚持所造成的后果;相反,一匹劣马虽然不如骏马强壮,然而若它能坚持不懈地拉车走十天,照样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也就是坚持不懈。

这也就像龟兔赛跑:兔子腿长跑起来比乌龟快得多,照理说,也应该是兔子赢得这场比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乌龟却赢了这场比赛,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正是因为兔子不坚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长,跑得快,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睡大觉,似乎是稳操胜券,然而乌龟则不同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气馁,反而,它却更加锲而不舍地坚持爬到底。坚持就是胜利,它胜利了,最终赢得了比赛。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然而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邦邦的木头锯断?说透了,这还是坚持。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的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把石头冲穿。同样道理,绳子也同此才能把木锯断。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古语云:“先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这话应该再补充一句:先有非常之心,才有非常之人。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事,决定了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归根到底,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有时一个念头就可以决定你的一切。谁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做一件事,如果你抱定非做成不可的决心,在做的过程中就会竭尽全力、动用你的一切力量,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结果多半都会成功;如果一开始心里就是动摇的,可做可不做,或者认定做不成,做的过程中就会缺乏劲头,并容易懈气,容易半途而废,多半事情就做不成。

所以托尔斯泰才会说:“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

所以奥斯丁才会说:“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

在做一件事上如此,整个人生也是如此。只有认为自己行的人才能赢,只有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伟人才能如愿以偿。

6.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守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或许每一个人对孔子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那么,对于一个守城门的人来说,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有一次,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丘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论语·宪问》)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能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

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例证。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实际就是不计成败,知难而进,临危不惧,虽死不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严肃的悲剧精神。古人云:“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意谓作战时要见机而举,不硬做做不到的事。孔明为报刘备三顾之殊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终于赢得一个天下三分的局面。虽然其处于益州疲敝,危急存亡之秋,要是果能“闭关守险,君臣无事”,也许蜀汉还能苟延一个时候,他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至于坏得那么厉害。知难而退,这一选择是明智的,但英雄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