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33399700000029

第29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3)

曾几何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非常陈腐,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简直觉得是一套被认为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动理论,应该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现在看来其实不然,这里面所包含的社会学、政治学内容实在是很深刻、很有道理的,所谓“甘做革命螺丝钉”的精神,不也就是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精神吗?

某日庄子闲暇无事,他的好朋友,梁国的宰相惠施也得闲空,二人凑到一起,谈一些人生在世的道理,也谈了一个同类的问题。

惠子对庄子说:

“魏王送给我一些大葫芦种子。我就把它种下了,后来结出的葫芦足以装下五石谷子,真是够大的了,人们都不曾见过。然而这葫芦却又没什么用。用它作水具装水吧,那葫芦外壳又不坚固,一提举葫芦就破了。把它锯开做水瓢舀水,却没有一口水缸能把这水瓢放进去。”

“看来,这葫芦是不能派用场了,我就把它打破了。”

庄子却摇摇头,讲出另一番道理。

“您老先生实在不会用大物件了!宋国有个人会配制冻疮膏,他家世代都靠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一位客人听说宋国这个人有这么个秘方,就上门请求用一百斤金子来购买他的药方。

“宋国这人就和家人商议: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不过赚得几两金子,现在卖出技术,一下可得一百斤金子,何不就卖给那位客人呢?

“那客人得了这药方,就拿着这药方去游说吴王,说它在军事上用途如何如何的巨大。那时正好碰上越国兴兵侵犯吴国,当时天寒地冻,吴王就派那客人率领军队迎敌。因为是水战,那客人就给士兵都配带防冻药物。结果,吴军将士冻而不伤,终于打败了手脚冻疮的越军。为奖赏客人,吴王划拨土地封赏了这位客人。

“防冻药方能防止冻伤手脚,在谁的手中都一样。有的人能因它割地封官,有的人却总不能从漂洗丝絮中摆脱出来,这就是用法的问题了。现在你有五石容量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掏空它作渡船,然后坐上这条奇特的船,到五湖四海去游玩呢?忧虑它大而无用,可见老先生真是有点不开窍哩!”

一种才具,有用和无用,还得看在谁的手中。能用才的,无用可变为有用;不能用才的,有用也是无用。而这一点,对于个人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孔子在《宪问》篇又反复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之所以在这里重复出现,是因为它与“君子思不出其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了。

不过,谋其政也应“思不出其位”,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考虑问题。

说穿了,还是做冬瓜就考虑冬瓜的问题,做西瓜就考虑西瓜的问题。

或者如鲁迅先生的冷嘲热讽: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一乱说,便是‘越规代谋’,当然‘罪有应得’。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糊涂。”(《且介亭杂文·隔膜》)

若要找这样“糊涂”的人,那可真是比比皆是,很多人为此丢官葬送前程,自己还不知道是为什么哩。

8.不以求仕途作为读书的目的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即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

而孔子的主张是“学而优则仕”,即先学习,提高修养然后再去做官。不大赞成“仕而优则学”,即先得了官位然后再去进修学习。这实际上就是“先进”与“后进”的区别。

封建社会中,读书求学的目的一般是“学而优则仕”,即以读书为途径,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如果有了功名,授了官职,那就志得意满,所谓光宗耀祖,门第生辉。为了能通过科举考试,天下读书人不惜放弃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而苦心钻研枯燥空间、毫无意义的八股文章。一旦十年寒窗苦换来入仕前程,那些所读所学也就尽抛脑后,坐享人间繁华,挥霍无度了。

所谓“学而优则仕”,一般读书人想望当官吃俸禄是无可非议的。就是孔子的学生,也有“子张学干禄”,专门来向孔子学习当官吃俸禄的技巧。不过,在孔子看来,学习目的还是纯洁一点好,“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学问而学问,在求学中得到乐趣,胜过把读书当作敲门砖,胜过读书为了找职业、为了升官发财的观点。

但事实上,古往今来,没有几个为读书而读书的人。过去的时代读书是为了金榜题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今天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不一定可以做官了,但小学读了读中学,中学读了读大学,不外乎是为了找一个好的职业。如果找不到,就大学读了再读研究生,目的也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职业。一旦找到了,绝没有人再读什么博士、博士后的,那多苦寒!另一种极端是,既然读书也不外乎是为了找到一个好一点的职业,为了挣钱发财,那只要能挣钱,能发财,又何必读什么劳什子的书呢?所以,不少家长让孩子中学毕业(甚至不用毕业)就跟老子一起做生意、赚大钱,于是又生出“读书无用”的观点。其实,无论是“读书做官(发财)论”还是“读书无用论”,对于读书的目的认识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至于谷”,读书都为稻粱谋。

儒家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明理,明理之后便可以成为君子、步入圣贤,这完全是可以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做到的。而能不能做官,能不能做大官,则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着,例如人们常说的“机缘”。

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门第,有丰厚的钱财。但也有许多人不愿做大官,比如曾国藩。尽管他不是一个淡于权势的人,年轻时也曾汲汲于功名。然而经过名利场中的一番角逐与磨砺之后,他对自己的儿孙提出不必为容为将的要求。这绝不是惺惺作态,而是因为他看到了荣华富贵是暂时的,阅尽了盛极而衰后的艰难、悲惨和世态炎凉。

因此,在孔子心中,更多的是要求他的弟子做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何谓君子?勤劳节俭,自我修炼,吃苦耐劳,既能过舒适的生活,又能过艰难的日子。还是曾国藩,他为官几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僚习气。在饮食起居上仍然保持贫民的寒素家风,极其节俭也可以,略为丰厚也可以,不过他始终不敢太奢华。不是他无力奢华,而是他不愿奢华,并以此要求自己,示范后辈。

他告诫儿子纪泽、纪鸿不可从军,不可为官。他说行军打仗本非我所长,兵贵奇而我太平,兵贵诈而我太直,岂能惩办滔天之敌?此前虽然屡次得胜,但那纯属侥幸,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你们长大以后,千万不要涉足军界,因为军界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其容易留下被千秋万代所攻击的口实。我久处其间,天天如坐针毡。唯一无愧于心,不忘所学的,就是片刻不忘爱护百姓之意。近年阅历愈多,深谙统兵之苦。你们唯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读书人学有所成,考取功名,通过做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这的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成功的人生道路的写照,也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之路,它所体现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并没有什么特别“罪大恶极”的地方。这就是“学而优则仕”。如果说它有什么问题,那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子夏这样说了就有了问题。

至于“仕而优则学”,那就更没有问题了。做官的人在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就像我们今天的干部到党校去轮训或到干部专修班再去拿一个文凭一样,提高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长增长理论修养,这有什么不好呢?总比做官之余就去“腐败”,仕而优则“牌”,仕而优则“舞”要好得多吧?所以,“仕而优则学”不仅没有问题,恐怕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风气哩。

归结起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贯串着“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其合理的内核,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吸取。

以我们今天的情形作不尽恰当的比拟,孔子的主张是先读书,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做到研究生,拿了文凭后才参加工作,才分配到政府中去做公务员,然后慢慢升迁而坐上官位,担任领导人,而不大赞成先工作,提拔成干部然后才去夜大或干部培训班进修学习拿大专文凭。

当然,这里的比拟的确是不尽恰当,因为孔子注重的是修养礼乐的实际内容,要求修身宜早不宜迟,倒不是文凭的问题。只不过,文凭是你拥有修身经历的证明,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实际也是有所挂钩的。

9.人各有所长,修炼自己的优势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有著名的“四科十哲”,是《论语》中经常见到的人物。孔子分别对他们作出了评价。

道德修养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宰我,子贡。宜于从政的: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人也是一样,总是各有所长。就像我们今天的同班同学,各有特点,各有爱好,毕业后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搞科研,有的做文人,进入社会这个茫茫人海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所以,无论做教师的也好,做领导人的也好,都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每个属下的特点和所长,加以培养和任用,扬长避短,知人善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或许孔子正是因为做到这些才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罢。

现代人的眼光很高,着眼国外,着眼前途,强调不论什么职业只要出类拔萃,让别人刮目相看就行,特别强调“升官发财”,似乎陷入一个冷眼看社会的怪圈,但若要问支撑成功的基础你落实了没有,则一脸茫然,要知道空中楼阁是不经风雨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求职者择业应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一度投资经商,开发刻字机,结果赔了5万美元,以后看到当出版商能赚钱,就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结果很快又陷入困境。经过两次打击,马克·吐温终于放弃经商,改在全国巡回演说,发挥了他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优势,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898年,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成为名扬四海的演说家。

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身实际,适合于自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方不至于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