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生于广东三水。汪精卫是他的笔名。
1903年,汪精卫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一度主编《民报》。
1905年至1906年,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他文思敏捷,又富演讲天分,深得孙中山重用。
1910年3月,为激励革命志士,汪精卫等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
在狱中,他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等句一时传诵,深得热血青年共鸣。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汪精卫出狱。他与杨度组织“国事共济会”,呼吁停战议和;12月,充当南方议和参赞,参与南北和谈,主张孙中山让权,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此后,他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
1922年至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汪精卫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
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汪精卫代为起草遗嘱。孙中山病逝后,广东政府于1925年7月改组,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汪精卫也于7月15日发动政变,残杀共产党人。
1930年,汪精卫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共同反蒋。失败后,逃往香港。
1931年,汪精卫纠合各派反蒋势力,在广东另立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九一八”事变后,再次与蒋介石合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此时,人们对战局的形势有三种看法:
亡国论:认为中日战争的结果将导致中国亡国;最后胜利论:中日战争成为持久战后,最终将引发外国的武装干涉介入,中国在外国的帮助下最终战胜日本;和平救国论:中日战争成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后,日本也难于忍受长期的消耗战,所以日本不能灭亡中国,不得不与中国进行停战和谈。而中国也应该积极响应和谈,尽快结束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破坏性巨大的战争,减少中国国力的损失。
这一系列的变化正好与汪精卫等人的“和平救国”论不谋而合,国民党内在“是战还是和”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裂。但由于“主战”和正义联系在一起,“主和”不免被戴上投降叛国的汉奸帽子,所以国民政府内“主战”派还是占绝对多数。在此情况下,汪精卫等“主和派”开始了自己独自的“和平工作”,日后汉奸政府的班底在此时基本形成。周佛海在南京溪流湾8号的别墅有间地下室,全面抗战爆发后,一些国民政府要员常来这里躲空袭,其中包括顾祝同、熊式辉、梅思平、陶希圣、胡适、高宗武等人。
他们将人民的抗战呼声一概斥为“唱高调”,鼓吹“我们能打胜仗是意外的,而打败仗是必然的事”。
他们认为应该停止与日军对抗,和日本人“互相抱头痛哭,彻底忏悔和觉悟”,实现中日“和平”与“合作”。
胡适给这个小集团取名“低调俱乐部”。
周佛海在《回忆与前瞻》里说,当“抗战到底”的调子高唱入云的时候,谁也不敢唱和平的低调,故我们主张“和周佛海平”的这一个小集团,便名为“低调俱乐部”。“低调俱乐部”的主张与汪精卫不谋而合。当时日本年钢产量近一千万吨,中国只不过十多万吨,汪精卫等人被日本暂时强大的表面现象所吓倒。
此时,汪精卫的“求和”愿望越来越强烈。1937年10月,李宗仁拜访汪精卫时,汪精卫一再问李宗仁:“你看这个仗能打下去吗?”在说的时候,他摇头叹息,态度很是消极。
同时,汪精卫还不断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给蒋写了十多封信,大谈处理对日关系的“和平”思路,妄图阻止抗战。尽管周佛海与汪精卫不和已久,曾互相骂对方“不是东西”,都发过誓不再与之共事,但共同的政治主张将他们推到了一起。汪精卫虽不直接参加“低调俱乐部”的活动,却是这个组织的灵魂,周佛海也成了汪精卫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