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6月28日,赖伐尔出生于法国多姆山省的夏特尔东。赖伐尔靠自学成为中学的辅导教师,继而攻读法学课程,获学士学位。从1907年起,赖伐尔在巴黎当律师。
赖伐尔开始从政就表现出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
20世纪初,法国工人运动高涨,社会党领导工人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在工人中和社会上赢得了声誉。赖伐尔在1903年加入法国社会党。他曾为工会和左派人士辩护获胜,因而一举成名。
1914年至1919年担任众议员;1920年因选举失败而退出社会党;1924年以独立社会党人的身份再度当选为众议员;1927年成为参议员。1934年以后在杜梅格和费朗丹两届内阁中任外交部长;1935年出任总理兼外交部长。
1935年1月7日,赖伐尔与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在罗马签署了一系列改善两国关系的协定和文件,统称《罗马协定》。
法意《罗马协定》的缔结源于法国制衡纳粹德国的政策需要。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积极扩充军备,并因此于10月退出国联和国联主持的裁军大会。面对德国形势的恶化,法国人急于控制局势的发展。
1934年4月17日,法国政府公开声明:
法国正式拒绝承认德国重新武装的合法性,由于德国重新武装……法国今后将通过自己的手段保障自己的安全。
法国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在欧洲建立的军事同盟体系,来遏制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因而所谓“自己的手段”实际上就是寻找新的盟友,以加强已有的军事同盟。与意大利接近乃是法国实现上述外交目标的重要步骤之一。
事实上,在4月17日声明发表后仅过两天,法国政府就为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作出了姿态:4月20日,法国外长巴都照会意大利政府,表示一旦法意在欧洲普遍安全问题上达成谅解,法国将立即开始考虑解决法意矛盾及签订友好仲裁条约。
此后,法国商业部长与法国退伍军人代表团又先后赴意大利访问,为法意接近铺路。
5月25日,巴都在众议院明确表示:“法国与意大利并不是不可能在一种诚恳、忠诚而又明确的缓和中合作的。”
对于法国亲近的表示,意大利反应积极。不过与法国不同,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如何遏制德国,而是在于如何借机吞并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图谋埃塞俄比亚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后期,意大利就曾发动过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但由于1896年阿杜瓦战役的惨败,意大利的图谋没有得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意大利武力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又开始膨胀。但由于战后英法势力已经渗入埃塞俄比亚,并且都拥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法国控制着埃塞俄比亚港口吉布提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运营,这意味着意大利要想独吞埃塞俄比亚,必须事先获得英法的认可。
对此,墨索里尼在1933年1月就曾明确表示,“只要我们在欧洲得到绝对的授权”,“在埃塞俄比亚采取一场类似战争的行动”,将可以确保征服计划的成功。因此,法国政策的调整无疑给意大利实现其侵略野心提供了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
然而,由于法意在殖民地上遗留很多历史问题,这使两国接近初期进展缓慢。
直至1934年7月,纳粹分子刺杀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引发奥地利危机之后,法意在维护奥地利独立问题上找到共同点,才使两国接近的步伐大大地加快。
9月1日,墨索里尼正式邀请巴都在10月底访问罗马;9月5日,巴都指示法国大使先与意大利方面拟订讨论提纲,为出访作准备;9月27日,法意会谈提纲拟订;10月3日,巴都将他访问意大利的日期定在11月4日至11日。
但是,由于10月9日巴都在马赛遇刺身亡,他计划中的罗马之行未能实现,法意接近的外交目标最终是由他的继任者赖伐尔完成的。
赖伐尔在笼络意大利方面比巴都更加积极主动,当时法国的《共和国报》曾将赖伐尔的外交活动概括为:“在多年的误解与冲突后,恢复与我们的邻国意大利的友好关系。”
在赖伐尔眼中,意大利是连接法国与其东欧军事盟国的桥梁,在制衡德国的危险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法国军方全力支持赖伐尔的看法,并强调法国一旦与意大利结盟,不但可以把法意边境的10个师调到法德边境上来,而且有助于在战时顺利调回法国驻扎在北非的军队,这对改善法德军事力量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赖伐尔在10月9日上任后,把推进与意大利的结盟列为法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10月31日,赖伐尔致电法国驻意大使德尚布伦,详述了法国对意外交的主要立场与目标,并指示他在此基础上立即与意大利进行谈判。
电报中,除了对法意两国关于殖民地等历史遗留问题一一做了指示外,还明确提出了法国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的要求:
军备协定,法意应就两国在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时相互磋商达成协定;奥地利问题,法意及小协约国共同保证支持奥地利独立及不干涉其内政;意南关系,希望意大利与南斯拉夫签订仲裁与协商条约,谈判解决分歧。
11月20日,德尚布伦会见墨索里尼,法意谈判正式开始。
法意谈判期间,埃塞俄比亚问题始终是影响谈判进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早在八九月份双方最初拟订谈判议程时,意大利就丝毫不掩饰他们对埃塞俄比亚的企图,将法意在埃塞俄比亚的利益划分列为谈判的重点问题,以至于法国人一开始就预感到埃塞俄比亚问题将会成为谈判的关键。
1934年12月5日发生的瓦尔瓦尔事件,使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埃塞俄比亚问题也随即成为法意谈判的首要内容。
12月6日,即瓦尔瓦尔事件发生的次日,意大利代表苏维奇向法国大使明确提出了有关两国在埃塞俄比亚利益划分的问题,要求法国允许意大利参与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的经营,并支持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自行修建一条铁路。此后,又要求法国放弃在埃塞俄比亚的其他经济利益。
12月17日,法国大使德尚布伦向赖伐尔汇报:“对于苏维奇先生提出的关于我们在埃塞俄比亚放弃经济利益的问题的回应将事关根本利益。事实上,从我们的观点看,这个回应是谈判的关键。”
但是,当时法国政府关心的重点并不在埃塞俄比亚。12月15日,赖伐尔在内阁中将法国对意政策的目标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希望意大利在德国重整军备问题上支持法国的立场;第二,如果恢复裁军谈判,法意相互支持保留对德优势,以确保本国安全;第三,法意在奥地利问题上合作。
因此,赖伐尔有意将埃塞俄比亚问题作为与意大利讨价还价的筹码,在达到目的之前不肯轻易让步,致使法意谈判在12月下旬一度停滞不前。
然而,此时墨索里尼已经决心动用武力征服埃塞俄比亚。他在12月20日亲自起草了一份针对埃塞俄比亚的行动纲领,其中明确指出:意大利行动的最终目的是摧毁埃塞俄比亚的武装力量并全面征服这个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征服埃塞俄比亚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意大利急于在法意谈判过程中与法国达成妥协。
12月25日,墨索里尼对意大利谈判代表阿洛伊西说,由于“埃塞俄比亚问题在我们与法国缔结一项协定后才算准备就绪,目前有必要使事情进展得快些”。
为此,墨索里尼在12月27日亲自召见法国大使,表示意大利同意法国在有关奥地利独立及德国重整军备等问题上的立场,但条件是要求法国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作出让步。
对此,墨索里尼明确提出两点要求:
一、法国允许意大利参股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的经营;二、法国政府秘密地承诺法国在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利益仅局限于铁路沿线。
法国大使在当天给赖伐尔的电报中写道:“墨索里尼对我毫不掩饰地说,这一点将是协定获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