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欲用精神意志征服世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改变了世界,虽然有人说原子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在物理学领域曾遥遥领先,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分离出来铀—235,首先发现核裂变,是有机会领先于其他国家首先生产出原子弹的。但是历史现实就是这样,貌似强大的德国没有生产出来原子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种从未被人注意到的天然存在的铀元素被德国科学家发现。这个利用中子作为炮弹轰击铀原子核获得的成功,一举惊动了整个世界。然而,作为纳粹头子的希特勒并没有把这太当回事,因为他始终强调:德国的教育需要的是个人为团体的牺牲精神,而不是由科学助长起来的物质利己主义。
1942年以前,希特勒完全把赌注压在闪击战上,认为战争会很快结束,不需要花费大力气去研制尚无把握的新武器,没有原子弹他一样可以称霸全球。出于战争的需要,希特勒一开始就把研制火箭等武器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仅从1937年至1940年,德国陆军在发展大型火箭上就花费了5.5亿马克,而德国军备部批给“铀计划”的经费,只有100多万马克。这一点经费,与美国的“曼哈顿工程”相比,还不到其1/10.
直至1942年,希特勒还相信自己不久即将取得胜利,因此发布了一道命令:如果所提出的新武器计划不能保证在6周内制造出来并用于战场,那么任何计划都不能进行。这使得许多正在研究原子武器的科学家,再也不敢贸然提出这方面的建议了。
1942年秋,德国为了战争的需要,针对“铀计划”迟迟不能拿出“原子弹”的现状,决定“铀计划”的重点放在作为推动机器的发动机上来,主要想用在潜水艇上。这样一来,德国的“铀计划”就改变了预期的目的,以开发铀的动能为主要任务了。直至1944年,战局已经产生了变化,德国才开始对原子能计划发生兴趣。
希姆莱下令制订了一个新的研制方案,虽然这样加快了德国原子弹的研制速度,但这时已经晚了。由于盟军对德国的轰炸,德国的原子弹研究机构以及铀的提炼厂经常要大规模地搬迁,这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原子弹的研制进度。
科学家不想让核武器用于战争
当时,德国的科学家在铀开发和铀利用上的研究是走在世界前沿的,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部分参加核研究的科学家都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人并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甚至是消极的。
德国“铀计划”的核心人物海森堡其实已经认识到许多原子弹的关键技术问题,但在战争期间却故意避开了对原子弹的研究,转而研究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这是德国原子弹研究工作没有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森堡对他的行为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
在专制政权下,只有那些表面上与政府合作的人才能进行有效地积极抵抗。
另一位科学家罗伯特·容克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海森堡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从事德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这首先是使另外一些缺乏觉悟的物理学家无法实现事业上的成功,因为他们不应该成功。
在德国战败后,著名的物理学家冯·魏茨泽克在听说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广岛后,对其他人说:“我之所以没有制成,首先是因为其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真正想搞……如果我们希望德国获胜,我们不会造不出来。”
尽管受到原子弹的道德问题的困扰,并且还怀有对希特勒和具体组织者的不信任,德国的科学家们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很努力的。
此时在遥远的美洲大陆上,美国的几十万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着自己的原子弹计划——“曼哈顿工程”。就是这样一个工程把德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德国仍然蒙在鼓里。
另外,德国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倾向于基本原理和基本现象的研究,不愿意进行平淡、烦琐的技术性工作,大量既懂得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又能从事具体技术和组织工作的人,不是逃亡就是转入其他军事研究部门,造成了德国核研究的脱节。
虽然铀和同位素分离、重水生产等问题的研究最初进展很快,但没有人有效地将它过渡到大规模的生产上去,也没有人有效地组织与原子弹有关的爆炸、辐射等问题的综合研究。
当年美军“阿尔索斯”行动特遣队在德国曾发现一张未能销毁的设计草图,美国负责原子弹研究的格罗夫斯和科学顾问格德斯密特都认为,从图上判断,海森堡等科学家研究的成果,离原子弹爆炸只有一步之遥。
同盟国派出精锐部队捣乱破坏
重水是获取铀—235制作过程中理想的减速剂,天然水中的重水含量只有1/6000左右。德国重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被占领的挪威的维诺克化工厂,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重水工厂。
1942年,英国负责经济战略的情报机构获得的情报称:德国人已经命令在挪威的维诺克化工厂把重水的年产量从每年3000磅增加至10000磅。这一情报意味着德国人在研制原子弹上在已经走在盟国的前面,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阻止德国人的研制进展。英国战时内阁决定,由英国中央情报部门组织突击队联合挪威地下抵抗组织,将这座工厂的重水厂炸毁。
经过紧张的筹划,取名为“燕子行动”的突袭行动迅速开展。两架由轰炸机牵引着的满载突击队员的滑翔机从英国起飞,开始进行毁灭性的攻击。几个小时之后,地面的特工人员向焦急等待的伦敦指挥中心发出消息:轰炸机在挪威飞抵目的地附近上空坠毁,机上所有人员不是死亡便是被德国人生擒。第一次突击以失败而告终。
德国军队抓获了几名突击队员后,未经审判就把他们给处决了。英国情报部门也急忙向德方施放虚假信息,使德国情报部门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根据掌握的情况判断英国偷袭的目标不是维诺克化工厂,而是与工厂临近的一座新水坝。于是,他们把100名加强警戒的警卫部队增派到水坝上,而对化工厂则只增加了12名警卫。
英国情报部门重新制订了袭击计划,情报专家对着地图和模型对新一批突击队员进行了严格的强化训练。
这一次,突击队员将从地面对维诺克化工厂进行袭击。9名突击队员空降到距维诺克化工厂30公里的斯库利凯湖上,与地面的特工会合后,悄悄地向工厂进发。
维诺克化工厂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一个300多米高的峡谷悬崖上,通往峡谷的每一条关卡上都有德国士兵把守。突击小组首先向下滑行到谷底,然后又紧张地爬上近千米的大岩壁,随后他们沿着通往工厂的铁路堤岸匍匐爬行,终于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口。由于突击队员们事先已经通过地下特工的标示熟记了工厂的一切,因此,仅用了3分钟的时间就找到工厂与浓缩室相通的电缆道和预定要爆破的水槽、水管等,并很快把炸药放在要害的爆破位置。
这一切做得非常隐秘,把守工厂的德国士兵一点也没有察觉突击队的潜入。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极其珍贵的上千磅重水从炸碎了的储存罐里流出,随着水沟里的污水消失得无影无踪。工厂里的机器被炸成了一堆堆巨大的废铁。德国的核计划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一年后,维诺克化工厂被修复了一部分。就在德国人准备重新开始生产重水时,英国人的飞机又来轰炸了,炸毁了工厂的发电设备。
希特勒面对英国人的袭击,先是暴跳如雷,后是气急败坏,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把已经造好的重水运回国内”,同时还有生产这些重水的设备也一起带回德国,以防英国人的破坏。这一次,德国人在沿途加强了警戒,增加特工和军队进行保护。在将重水运往德国途中的廷斯贾克湖上,满载着重水和设备的货轮再一次被英国特工预先存放的定时炸弹炸沉在湖底。至此,德国原子弹计划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英国的“燕子行动”摧毁了德国设在挪威的重水工厂,并炸毁了德国运送设备的轮船,从而大大延缓了德国研制生产原子弹的进程,而美国的“阿尔索斯”计划则让纳粹德国的“原子弹梦”彻底破灭了。
1943年秋,美国情报部门向最高统帅部建议,为了彻底摧毁希特勒的原子弹梦想,计划组成一个特别行动小组,到敌占区去搜捕德国科学家以及相关的类似铀和重水等重要的战略物资,刺探科技情报。
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立刻就批准了这个代号为“阿尔索斯”的计划。于是,“阿尔索斯”小组成员随军行动,相继在盟军收复的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地发现并查获了大量的德国相关情报。由小组成员引导,美军成功地轰炸了德国阿吉附近的一个从事铀加工的工厂。他们在海登堡找到了德国重要的实验室,并抓获了德国最著名的科学家海森堡……
至1944年年底,德国境内的生产和实验设备不断地遭到盟军的轰炸,大批的科学家被美军俘获,德国的原子弹梦彻底破灭了。
日本的“2号研究”付之流水
纳粹的原子弹研制计划被盟国破坏后,他的盟友日本惊恐万状。原来,日本人很早就已经着手开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了,他们给这项计划取名为“2号研究”。
1934年,日本的理化研究室和科学家就进行过人工轰击原子核的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军方拨出巨款在东京空军大楼建立了核弹研究所,妄想依靠原子弹威胁世界,实现所谓“大东亚共荣”的美梦。1940年年底,潜伏在美国的间谍向日本军方密报了美国核计划的秘密,这一情报使日本人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万分恐慌。侵华战争中庞大的军费开支严重地影响了“2号研究”的进展程度。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缺乏宝贵的资源。当时日本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制造原子弹的材料——铀,而日本国内根本就没有原子铀的矿藏。日本人想到了盟友德国。
东条英机将日本的想法和得到的美国有关核计划的情报传递给希特勒,并希望希特勒能在铀上给予帮助。希特勒十分痛快地答应了日本的要求,也立刻给予援助,并派出潜艇秘密运输。希特勒如此痛快地答应日本人,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做出的决定。
当时,德国与美国的决裂已不可避免,为了抑制美国人的核计划,有必要在轴心国内确立核震慑。希特勒认为,一旦美国首先制造出原子弹,那么,对德国必将是极大的威胁,但是,如果日本人在这方面捷足先登,闯入核大门,那么无疑又将是对美苏的威胁。
在一个月黑风急的夜晚,德国一艘装载着核原料的潜艇悄悄地驶向日本。日本大本营同时接到德国方面出发的密电,即刻着手准备接应。这一切都没有逃过盟国谍报人员的眼睛,美国太平洋舰队获得了德国潜艇远航日本的情报。美国海军在德国潜艇必经之路马来西亚近岸处布下了天罗地网,静候德国潜艇的到来。
漆黑的大洋深处,鲸鱼般的潜艇关掉了无线电,悄无声息地向预定目标行驶着。尽管德国潜艇关闭了一切能够关闭的系统,但动力系统是无法关闭的,美国海军的声呐兵测出了潜艇的方位。很快,一枚枚深水炸弹沉入海底,爆炸激起的水柱有两三米高,德国艇终于没能躲过炸弹的袭击,连同珍贵的铀原料沉入了海底,埋葬在大洋的深处。
德国的援助之路被美国人切断后,日本人只好自认倒霉,无可奈之下,只好在中国的东北以及蒙古等地搜刮少量的资源。然而,从这地方运回去的铀数量少得可怜,对于一个庞大的核计划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日本的“2号研究”进展十分缓慢。
1945年,美国空军大举轰炸日本东京,日本空军总部作为军事目标遭美军持续的大规模的轰炸,“2号研究”所在的49号楼也被美国的上千吨炸弹炸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