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解读辉煌密码
33468000000026

第26章 时间的管理与增值(1)

1时间概念随计时器而诞生

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随着自身的发展和需要而逐步实现的,大约在5500年前,人类认为自己在这地球上生存了这么久,却不知道时间,实在可怕了。于是,他们在地上插了一根木棍——精确一点说,这根木棍就是日晷的指针——根据太阳的光和影来知道时间。人类接着发明日规,这是第一具可以移动的日晷,也是手表的老祖宗。

不过,利用阳光计时仍然有不便之处,那就是算不出晚上的时间。而时间并不会因为太阳下山而静止。有座日晷上面就刻着这样的一行文字:“没有阳光,就没有用处。”面对这项挑战,人类发明了第二代的计时装置——水钟、沙漏和计时蜡烛等,中国古代的“漏”就是一种根据水在容器中的消耗来计时的水钟。

最初出现的时钟,当时并没有分针,因为时间在那时不那么珍贵,并不需要精确计时。中世纪以前的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是13分钟,刚好是米煮熟的时间。

工业化来临后,仔细计算有限资源的需求比以往迫切,计算时间的单位也就分得更细;时间的消逝感,也因为在钟面上出现不断转动的时针,而变得更具体。分钟在15世纪出现,把一个小时平均分成60分钟;接着在16世纪出现秒针,把一分钟又平均分成60秒。

但由于当时带动这些指针的发动机运转速度并不准确,所以,不管把计时单位分得多细,仍没有多大意义。在操纵器于14世纪发明之前,一般时钟每天平均误差约1000秒。接着,出现机械性能比较可靠的时钟,最初是钟摆式,后来出现由发条控制的钟表。不过,一直到了16世纪末,计时器机件的功能才出现重大突破,那是荷兰数学家海更斯把伽利略的发现应用到制表技术上,才使钟表的误差减到最低,一天大概只差10秒。

从那时起,计时器准确性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生活脚步愈来愈快,对正确计时的需求也相对增加。

如果不是人们要求分秒不差,可能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精准的计时器。由于生活愈来愈复杂,以及同时从事多样活动的需求愈来愈大,不知道正确时间的代价也随之提高。一年一年过去,时间变得愈来愈少,价值因而相对增加,人们在使用时也更为谨慎。在现代社会里,分分秒秒、时时刻刻,都要计算得清清楚楚,我们有必要比以前更精确地知道时间,因为迟到(或早到)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时间的计量精确度越来越高。并且,就像商品一样,它的价格也在上涨。因为时间的供应量固定不变,而时间的需求又不断增加,时间的“单值”也因此愈来愈高。价格上涨会鼓励人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而资源愈是能够有效利用,它的价值愈高——包括时间在内。

因此,我们使每一小时和每一分钟变得更有意义,并以这种方法来“扩张”时间。当然,我们只有加速活动的进行,而不是加速时间的消逝。我们把一些活动转移到更为方便的时段里;在同一段时间内同时进行多项活动;寻找并购买能够使我们更为妥善利用时间的产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断求新求变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时间匮之社会的一个标记。

2重新认识时间的价值

对过去来说,时间就是历史;对未来来说,时间只是梦想,对今天来说,时间才是生命。我们经常所说的珍惜时间,实质上指的就是“今天”或者说“现在”。只有珍惜我们“现在”

的分分秒秒,才是对生命的真心的珍惜。

中国古代许多哲人都认识到时间之于人生事业的重要关系,明代有位学者叫做钱鹤滩,他写了一首叫“明日歌”的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用以警戒后人,歌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歌劝诫人们抓紧今天,从事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不要认为时间有的是,把该做的事推到明天。古代有志之士们常常嫌时间不够用,故此“夜以继日”地读书和工作。有的学子们为了早日功成名就,根本就顾不上休息,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地刻苦读书,这种行为并被当作激励后人的表率写进教科书中。

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大家都懂这个道理。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已迈进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时间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就更应该为我们的有识之士所倍加珍惜了。但是,不论怎么说,归根到底,时间和生命是紧紧相连的,因为,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无所谓时间了。生命产生于自然,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时间,除了认识时间的重要性之外,我们更要认识的是它的规律,要用科学的规律正确地利用时间和安排时间。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应该首先懂得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古人缺乏对时间观念的科学认识和安排,致使许多有志之士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大量透支自己的时间,结果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使他们的生命半途夭折,最终落得个壮志难酬。象“头悬梁,锥刺股”之流就是最愚蠢的做法。

其实,许多名人盛年而逝都与过度地透支生命有关。象孙中山先生、鲁迅先生等伟人的早逝,都不仅仅影响他们个人的事业和成就,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聪明人利用时间,愚蠢的人消磨时间。”对于我们现代社会追求事业成功的每个人来说,“利用”是最好的科学的方法。而我们中国人目前所经常使用的所谓“抢时间”,则是一个违反时间不科学的概念。

3节约时间就是节约金钱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富兰克林早在200年前提出的,的确不错,节省时间就是节省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而不管是时间或金钱,我们都浪费不起。

不过,富兰克林并没有告诉我们,时间究竟值多少钱,但我们已经发现时间愈来愈珍贵。由于时间愈来愈“稀有”,愈来愈不够用,现代人大都把时间用在可以得到更多收益的活动上,所以,时间的价值也大为增加。因为时间变得更为宝贵,加入“忙碌族”行列的人愈来愈多。

稀有增加了时间的价值,然而,一天仍然是24小时,时间又怎么会愈来愈稀有呢?光从时数上来看,当然不会。不过,由于利用时间的方式增加了,每一种方式所利用的时间,也就相对减少,我们也因此被迫去选择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的方法。因为时间愈来愈宝贵,必须不断尝试,试着在有限的时间内,塞进获得最大利益的活动。

工资的高低会提高时间的价值。和那些拿最低工资的人比起来,每小时可拿10美元的工人,会更看重自己的时间,并且会更谨慎选择他们的活动。社会学者告诉我们,穷人和失业者大部分时间都无所事事,只会站着或躺着发呆,或从事只能被形容为懒惰的活动。由于所赚的钱不多,所以无所事事的时间代价也很低。

但是,对于有工作的人来说,时钟好像走得特别快。随着工资的提高,这些人的时间变得更珍贵,必须更妥善运用时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收入愈多的人,愈是急于以减少工作时数的方式,来“购买”休闲时间。年薪在三万美元以上的,70%愿意每周放弃一天的工作时间来休假;但收入在二万元以下的,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人愿意这样做。这样的发现已经可以用来解答富兰克林所思索的那个问题:“时间究竟值多少钱?”针对人们的烦恼程度所作的调查,也得出相同的结果:工资增加最快的人,最烦恼、也最忙碌;中年人最有可能说,他们“忙得晕头转向”;收入甚至也会影响睡眠时间,收入增加一倍,每天平均少睡20分钟。

有钱人的时钟也走得特别快。电视观众往往把遥控器当作自动武器使用,按个不停,从一个台快速跳到另一个台,寻找他们认为比较好看的节目。将近20%的电视观众都是这一类的“快枪手”,平均每20分钟就要转台一次;而收入最高的家庭看电视的转台速度,是收入最低家庭的三倍。

我们总是不断估计时间的价值,再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当我们决定请一天假时,就会估计这样做会损失多少钱;当航空公司为重新订座道歉,答应赔偿一点钱,请我们搭下一班飞机时,我们如果接受,就等于是估算出时间价值,愿意以钱来交换时间;当我们取消某项约会,改而接受另一项可能比较有利的约会时,也等于是以金钱衡量时间。由于时间愈来愈不够用,价值相对提高,因此,我们也更努力使它带来更大的利益。一方面要求节省时间,一方面又要提高对时间的满意度,或者,最好两方面都能兼顾。而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对时间作估算。

珍惜时间并采取适当手段,可以使某家厂商赚大钱,或使另一家厂商赔得叫苦连天。正如换购便宜、品质一样好的商品一般,我们不断换购能够节省时间的产品,忙碌效应加快了这种改变的速度。

(1)上班休息时间中,清凉饮料已经取代咖啡,成为最受欢迎的饮料。为什么?咖啡要等凉一点才能饮用,但碳酸饮料一倒出就可饮用。

(2)猫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家庭宠物。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全美家庭所养的小猫比小狗多出200万只;而在1983年以前,情况正好相反。为什么?因为猫需要照顾的时间比较少,猫主人不必花时间“溜猫”。

不管是放弃咖啡改饮可乐,或是拿波斯狗去换波斯猫,忙碌族做这些决定,都是为了节省时间。

时间的价值会不会被估算得太高或是太低?由于忙碌者形形色色,当然不能期望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标准估算时间。对有工作狂的人来说,时间很稀罕、珍贵,必须谨慎分配。至于懒惰虫,本来就有时间多得不知如何安排的困扰,所以,他们对于时间就不那么重视。

如果工作狂是个政治家,那对国家有莫大的好处;而如果工作狂是专业人士,对个人的收入将大有帮助。律师和高级经纪人的薪水本来就相当高,如果辛勤工作,收入更为惊人。但在法律规定愈来愈复杂的情况下,这些人是否会乐于更辛勤工作呢?

4科学利用时间之法

时间是一个常数,善于利用它的人,能赢得时间;不善于利用它的人,则失去时间。那么,如何最有效地发掘你的时间呢?

(1)增强时间的饱和度

1903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结婚,第二年生下了个儿子。工作、研究、家庭——一匹马拉上三部车。爱因斯坦是这样运筹他的时间的:在家里,他左手抱儿子,右手做计算,孩子的啼哭和哄孩子的声音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头脑里却转动着分子、原子、光量子;在街上,他一边推婴儿车、一边思考几行数字和公式;晚间,妻子、儿子睡熟了,他悄悄起床,到屋外点上煤油灯,开始撰写论文。这一切都发生1905年。在这一年,他一共写了4篇论文,其中3篇在物理学领域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就是一个26岁的青年人挤出业余时间开创的。

生活中,我们也无妨学学这一招,烧饭时可看点书,打毛线时可听听音乐;排队时可做运动,改善血液循环;理发时可以构思文章的提纲。如果你是大学生,大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工厂企业调查,增长知识,优化智能,对工厂企业的盈亏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提出“诊断”报告;如果你是一位工人,那么,下班时摆上自行车修理摊档,“炒更”赚钱,岂非妙哉。

(2)严格作息

富兰克林是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他要拿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钻研。因此,时间对他更为宝贵。于是,他发出了“别浪费时间”的自我警告,为自己制定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5时起床,规划一天的事务,上午8时至11时工作,中午阅读,吃饭,下午2时至5时工作,晚上6时至9时用晚饭,谈话,娱乐,考察一天的工作。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按作息时间表行事,日积月累,自我磨砺,终于成才。

(3)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一个任务

重要的不是做一件事花多少时间,而是有多少不受干扰的时间。全力猛攻,任何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善于调遣时间的人,总是在最佳用脑时间处理重要事情,以用脑高效率来谋求办事高效率。对于十分重要的任务,应及时调动精力优势,遵守生物钟,顺应时间条件反射的定势。利用时间不在长,而在精。比如,埃及开罗电视台播映的一分钟电视系列片,讽刺和鞭笞生活中不文明的人和事,希望人们切实注意举止美和语言美。一分钟时间虽短,却成了开罗市民门街头巷尾日常谈话的主题。上海电视台办的“60秒智力竞赛”,要求在60秒内闪电般地回答10个问题,它要求竞赛者在这段极短的时间内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灵敏的应变能力。这些做法,在增加时效方面,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4)加快节奏

把应办的各种事之间的时间间隔拉近,无疑也是提高时间使用率的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