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1886—1935年),初名乔馨、乔鼐,后更名侃,改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著名音韵训诂学家。1905年,以“故人子”被张之洞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同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在《民报》发表革命文章,并开始师从章太炎习音韵训诂学,“投文请诲,日往其门”。黄侃:《先师刘君小祥奠文》,湖北省文史研究馆校订:《黄季刚诗文钞》,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1910年,归国组织反清活动,先后参加共进会与文学社,为《大江报》撰写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震动江汉三镇。民国建立后,潜心学术研究,相继执教于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华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讲授说文、尔雅、诗经、文选、文心雕龙、训诂学、史汉、词选等课程。主要著有《音述》、《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札记》、《诗经序传笺略例》、《诗品讲疏》、《咏怀诗补注》、《尔雅郝疏订补》,另批校有《白文十三经》、《大徐本说文解字》、《广韵》等。
汪东(1890—1963年),原名东宝,后改名东,原字叔初,后改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又署寄安,江苏吴县人,著名词人。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同时参加同盟会,担任《民报》撰述,撰写了一系列与改良派论战的文章。1908年起师从章太炎。章太炎曾介绍汪东从孙诒让学,1908年汪东返国而孙已殁,遂受业章氏之门。汪东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中言:“其后余欲归国,从瑞安孙仲容先生游,章君赞之,作书为介,甫及里门而孙氏殁,乃始投章君,请著籍为弟子。”见《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第263页。1910年回国后,参加江苏光复活动。1912年担任《大共和报》撰述,加入南社。此后,历任北京大总统府法政咨议,内务部编订礼制会员,政事党礼制馆嘉礼主任、编纂员,内务府佥事,民治司第三科科长,象山、於潜、余杭等县知事,江苏省长公署秘书,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监察院监察委员,礼乐馆馆长,国史馆修纂等职,并于1923年与章太炎等创办《华国月刊》,“以甄明学术、发扬国光为恉”,一时影响颇大。著述有《词学通论》、《梦秋词》、《汪旭初先生遗集》等。
钱玄同(1887—1939年),初名师黄,又曾名怡、夏,少字德潜,后改字掇献、玄同,曾号汉一、疑古、逸谷、逸叟,别号中季,亦称季,一度自称疑古玄同,浙江吴兴人。1906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留学,旋从章太炎治小学,钱玄同曾回忆说:“丙午(一九〇六),余留学日本,始谒章公。”见《〈刘申叔先生遗书〉序》,《钱玄同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翌年又经章氏介绍加入同盟会。1913年起,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地理部、国文部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文字学教授。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积极鼓吹“文学革命”,又参与发起“国语运动”、“汉字革命”以及“古史辨运动”,“言论丰采,震烁一时”。此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国语统一会筹备会常驻干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国音大辞典股主任,先后在各大学主讲音韵学、说文研究、经学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书真伪略说等课程。著有《文字学音篇》、《说文部首今读》、《音韵学》、《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中国文字概论》等,今整理为《钱玄同文集》6卷出版。
朱希祖(1879—1944年),字逷先(逖先),浙江海盐人,历史学家。1905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08年起追随章太炎问学。辛亥革命时,他被推为海盐县知事。19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兼清史馆编纂,不久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史学系主任,讲授中国史学概要、断代史及文学史。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学,并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潮,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28年又发起中国第一个史学会。此外,他还历任清华大学、辅仁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主任、历史系主任,国史馆筹备委员会总干事,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主要著述有《中国史学通论》、《伪楚录辑补》、《伪齐录辑补》、《伪齐国志长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汲家书考》、《晚明史籍考》。
沈兼士(1887—1947年),又名坚士,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师从章太炎习文字音韵学,并加入同盟会。1913年起,历任北京大学预科和文科教授、国史编纂处编纂员、研究所国学门主任,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法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厦门大学国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院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文科研究所主任、代理校长。新文化运动期间,曾发表白话诗,支持白话文运动。抗战时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名誉教授,胜利后被委任为平津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主任,此后仍任教于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主要著述有《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等。
马裕藻(1878—1945年),字幼渔,浙江鄞县人。1905年,被选为“百名师范生”之一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1908年参加章太炎东京国学讲习会。1911年回国后,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又长期担任国文系主任、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先后讲授国文预科、国学概要、中国古籍校读法、文字学等课程。抗战期间,因病未能南迁,闭门养病,直至1945年逝世。
许寿裳(1884—1948年),字季黻(季茀),号上遂,浙江绍兴人。1902年,以浙江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与鲁迅相识,遂成终生挚友。1904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同年加入光复会。1908—1909年在《民报》社听章太炎讲学。1909年4月回国后,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筹建教育部。次年随部迁往北京,历任教育部佥事、科长、参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7年底,奉派出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1922年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初,应聘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同年10月,蔡元培创办大学院,他应邀出任秘书长。翌年又任中央研究院干事兼文书处主任。1934年起,出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任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华西大学英庚款讲座教授。1946年任台湾编译馆馆长,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2月18日,在寓所惨遭杀害。主要著述有《中国文字学》、《历代考试制度述要》、《周官研究》、《俞樾传》、《章炳麟》、《鲁迅年谱》、《鲁迅的思想与生活》、《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先后就读于江南陆师学堂、矿务学堂。1902年赴日留学,1908年到《民报》社听章太炎讲学。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2年,应蔡元培、许寿裳之邀到教育部任职。1920—1926年,相继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课。此后曾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10月至上海定居,从事专业创作,直至1936年10月19日病逝。他一生致力思想启蒙和文艺创作,在小说、杂文、诗词、散文、翻译、古籍整理、版画艺术、文物考古等领域,笔耕不辍,著译达千万字以上,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周作人(1885—1967年),原名樟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赴日留学,1908年随鲁迅问学于章太炎。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知堂文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欧洲文学史》、《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知堂回想录》等。
吴承仕(1884—1939年),字絸斋(检斋),安徽歙县人。清末举人,曾应举贡会考,殿试录取一等第一名,分发为大理院主事,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章太炎幽禁北京时,他前往受业,为其笔录《菿汉微言》。1924年,他辞去司法部的职务而专心致力于讲学,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东北大学教授、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在各大学主讲国故概要、经学史、古籍校读法、六书条例、三礼名物等课程,与黄侃并称“南黄北吴”。30年代,他又接受了辩证唯物论影响,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文史》、《盍旦》、《时代文化》等刊物,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经学、史学研究,宣传抗日民主思想,直至1939年病逝。一生著述主要有《经籍旧音序录》、《经籍旧音辨证》、《经学通论》、《国故概要》、《三礼名物略例》、《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吴承仕文录》等。
从以上这些章门弟子的生平简介来考察,他们不仅著述宏富、造诣精深,而且均先后执教于国内各著名大学,其中有些人还长期执掌某1936年8月底9月初章门弟子在中央公园合影,左起:周作人、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钱玄同、许寿裳,均为章太炎早期在东京讲学时弟子。
机构或团体。缘此,他们能有机会充分阐扬其学术观点与文化主张,从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定位于这批代表人物。章氏夫人汤国梨晚年曾回忆:“太炎在东京讲学时期,经常听讲的有:黄季刚、朱逖先、汪旭初、钱玄同、鲁迅、龚宝铨、许寿裳、周作人等,亦即后来有些刊物上提到的十大弟子”。(汤国梨口述、胡觉民整理:《太炎先生轶事简述》,《追忆章太炎》,第98页)此言虽未必确切,却也不妨参照。此外,周作人也说:“廿一年太炎先生北游之后,弟子们醵资精刊《章氏丛书续编》7种17卷,参与的弟子都列名校勘,共有14人”。(《章太炎的弟子》,《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第91页)具体说来,此14人包括吴承仕、钱玄同、周作人、沈兼士、许寿裳、马裕藻、马宗芗、任鸿隽、刘文典、刘复、黄侃、黄子通等;另,1936年9月4日,章门弟子在北平发起追悼会,《通启》署名“章氏弟子:马裕藻、许寿裳、朱希祖、钱玄同、吴承仕、周作人、刘文典、沈兼士、马宗芗、黄子通同启”(《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第979页),以上这些名单也均可资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