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类证活人书
33504400000017

第17章

此一卷。载杂方。大率仲景证多而药少。使皆如仲景调理既正。变异不生。则麻黄桂枝青龙用之而有余。以后世望圣人难矣。仲景药方缺者甚多。至如阴毒伤寒、时行温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今采外台千金圣惠金匮玉函补而完之。凡百有余道。

以证合方。以方合病。虽非仲景笔削。然皆古名方也。譬犹周易参同。华严合论。步骤驰骋。不外乎圣人之意。又况俗学久矣。一旦革之。悉用古法。即阳春白雪。复生谤毁。适足以杜绝治法。今拨归经络。裁减汤剂。参以杂方。庶几庸人易晓。日就月将。辛甘发散。酸苦涌泄之术行。即俗方不革而自寝矣。此余所以载杂方之意也。又况五积散、败毒散、升麻汤、葳蕤汤之类。纵治不对病。用之或瘥。亦无所害。载之卷末。以俟采择。

(升麻汤)(一) 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支体痛。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

兼治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着。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

升麻 白芍药 甘草(炙) 干葛(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若大段寒即热服。

若热即温服。疮疹亦准此。服药已。身凉止药。小儿量度多少服。如老儿吃。去芍药。

加柴胡一两。人参半两。雪白芍药一分。

(防风白术牡蛎汤)(二) 治发汗多。头眩汗出。筋惕肉 。

防风(独茎者去芦头) 牡蛎粉(炒黄) 白术(各等分)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以酒调下。米饮亦得。日进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汤。

(李根汤)(三) 治气上冲。正在心端。

半夏(汤洗半两) 当归(一分) 芍药(一分) 茯苓(一分) 桂枝(一两) 黄芩(一分) 甘草(炙一分) 甘李根白皮(二合)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大橘皮汤)(四)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服小建中汤。

橘皮(一两半去白)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分) 竹茹(半升)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子一枚。以水二钟。煎取一盏。去滓分二服。

(橘皮竹茹汤)(五) 治哕逆。

橘皮(二两) 竹茹(一升) 甘草(二两炙) 人参(半两) 半夏(一两汤洗)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六片。枣子一枚。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进三服。

(生姜橘皮汤)(四)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上锉如麻豆大。水七盏。煎至三盏。去滓温服一盏。

(阴旦汤)(六) 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炮) 黄芩(三两) 桂(四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二。

(阴毒甘草汤)(七) 治伤寒初得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

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疾。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杖。喉咽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二分) 雄黄(一分) 桂枝(去皮二分) 鳖甲(一两半醋炙秤) 蜀椒(一分。出汗闭口者及子去之)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服。如人行五里顷。更进一服。温覆取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即愈。若未汗再作。

(白术散)(八) 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

白术(一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用) 桔梗(一两去芦头) 干姜(半两炮裂锉) 川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上件药。捣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稍热和滓顿服。

(附子散)(九) 治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 桂心(半两) 当归(半两锉微炒) 干姜(一分炮裂锉) 半夏(一分汤洗七次去滑) 白术(半两)上件捣筛为细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正阳散)(十) 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出气。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

烦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麝香(一钱研细入) 干姜(一分炮裂锉) 皂荚(一挺去皮涂酥炙令黄色去子)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肉桂散)(十一) 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

肉桂(三分去皴皮) 赤芍药(一两) 陈橘皮(一两) 前胡(一两去芦头)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当归(一两) 白术(三分) 高良姜(三分锉)人参(一两去芦头) 吴茱萸(半两汤浸) 浓朴(三分去皮姜汁炙令香热)木香(三分)上件捣为粗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枣子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频服。

(回阳丹)(十二) 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候沉细。宜此治之。

硫黄(半两细研入) 木香(半两) 荜澄茄(半两)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 干姜(一分炮裂锉) 干蝎(半两) 吴茱萸(半两。浸七遍焙干微炒)上件药捣罗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三十丸。频服二服。复以热酒一盏投之。以浓衣盖取汗。

(返阴丹)(十三)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

硫黄(五两) 太阴玄精石(二两另研) 硝石(二两另研用) 附子(炮裂去皮脐) 干姜(炮裂锉) 桂心(以上各半两)上件药用生铁铫。先铺玄精末一半。次铺硝石末一半。中间下硫黄末。又着硝石盖硫黄。都以玄精盖上讫。用小盏合著。以三斤炭火。烧令得所。勿令烟出多。急取瓦盆合着地面。四向着灰。盖勿令烟出。直候冷。取出细研如面。后三味捣罗为末。与前药同研令匀。用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艾汤下。频服汗出为度。病重则三十丸。此方甚验。喘促与吐逆者入口便住。又服此方药三五服。服之不退。便于脐下一寸灸之。须是大段。日夜不住手灸。不限多少壮数。灸之。仍艾炷勿令小。小则不得力。若其人手足冷。小腹硬。即须更于脐下两边各一寸。各安一道三处脐下灸。仍与当归四逆汤。并返阴丹。亦须频服。内外通透。方得解退。若迟慢即便死矣。又若是阴症。加以小便不通。及****缩入。小腹绞痛欲死者。更于脐下二寸石门穴。大段急灸之。仍须与返阴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慎勿与寻常利小便药也。寻常利小便多是冷滑药。此是阴毒。气在小腹所致也。世有医者。见小便不通。便用炒盐及裹热药于脐下便熨。欲望小便通。缘阴气在小腹之间。致被热物熨着。无处出得。即便奔上冲心。

往往有死者。

(天雄散)(十四) 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疾。

天雄(一两炮裂去皮脐) 麻黄(半两去根节) 当归(半两切微炒)白术(半两) 肉桂(一两去粗皮) 半夏(半两汤泡洗七次去滑)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炒) 干姜(三分炮) 川椒(一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汁) 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件药捣为粗末。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子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续添)正元散 退阴散(出百问方)(正元散)治伤寒。如觉风寒吹着四肢。头目百骨节疼痛。急煎此药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或连进三服。出汗立瘥。若患阴毒伤寒。入退阴散半钱。同煎。或伤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服之无有不取效者。

麻黄(去节秤) 陈皮 大黄(生用) 甘草(炙) 干姜(炮用) 肉桂(去皮) 芍药 附子(炮去皮用) 茱萸(汤洗焙炒) 半夏(洗。各等分)上麻黄加一半。茱萸减一半。同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

煎至七分。热服。如出汗。以衣被盖覆。切须候汗干。去衣被。如是阴毒。不可用麻黄。

免更出汗。

(退阴散)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沉细。头痛腰重。连进三服。小小伤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内同煎。入盐一捻。阴毒伤寒咳逆。煎一服细细热呷便止。

川乌 干姜(各等分)上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再捣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半盏。

去滓温服。

(葱熨法)(十五) 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葱以索缠如绳许大。切去根及叶。唯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 。先以火 一面。令通热。又匆令灼人。乃以热处搭病患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郁郁入肌肉中。须预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患当渐醒。

手足温。有汗即瘥。更服四逆汤辈。温其内。昔曾有患伤寒冥冥不知人。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可入。用此遂瘥。

(葶苈苦酒汤)(十六) 治伤寒七八日内热不解。

苦酒(米醋是也一升半) 生艾汁(半升。无生艾煮热艾汁或用艾根捣取汁用。) 葶苈(熬杵膏一合)上煎取七合作三服。

(阳毒升麻汤)(十七) 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见鬼。或下利。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

喉咽痛。下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

升麻(二分) 犀角屑(一分) 射干(一分) 黄芩(一分) 人参(一分) 甘草(一分)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饮一汤盏。食顷再服。温覆。手足出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

(大黄散)(十八) 治阳毒伤寒未解。热结在内。恍惚如狂者。

川大黄(一两半切) 桂心(三分) 甘草(一两炙微赤) 川芒硝(二两)木通(一两切) 大腹皮(一两切) 桃仁(二十一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微黄)上件捣为粗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通利为度。

(栀子仁汤)(十九)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

栀子仁(一两) 柴胡(一两半去苗) 川升麻(二两) 黄芩(二两)赤芍药(一两) 大青(一两) 石膏(二两) 知母(一两) 甘草(半两炙赤锉) 杏仁(二两。汤浸去皮尖。双仁者麸炒微黄)上件捣为粗末。每服抄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黑奴丸)(二十) 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瞪。身体大热。

烦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为死。或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发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兼治阳春及发斑。

大黄(二两) 釜底煤(研入) 黄芩 芒硝 灶突墨(研入) 梁上尘 小麦奴(各一两) 麻黄(去节泡一二沸焙干秤三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九。如弹子大。以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但与冷水尽足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据前法服一丸。瘥即止。须微利。小麦奴乃小麦未熟时。丛中不成麦。捻之成黑勃是也。无此亦得。此药须是病患大渴倍常。燥盛渴者。乃可与之。不渴若与之。反为祸耳。

(五积散)(二十一) 治阴经伤冷。脾胃不和。及感寒邪。

枳壳(五两麸炒令色黄熟) 官桂(去皮二两) 浓朴(三两去皮净) 人参(二两) 吴白芷(四两洗净焙干) 白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洗净) 当归(三两洗) 麻黄(去节三两) 半夏(三两汤洗七遍) 川芎(二两) 陈橘皮(八两洗不去穣) 甘草(二两半) 干姜(三两) 苍术(二十四两。新者净洗焙干) 桔梗(十二两。紧实白者洗净焙干)上件除枳壳肉桂外。其余并一处生捣为粗末。分作六分。于大镬内用文武火炒。令黄熟。不得焦。用纸摊于板床。候冷。入前件枳壳官桂末一处和匀。入瓷合盛。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服。伤寒入葱白一茎。豆豉七粒。同煎连服。出汗或脾胃不和。内伤冷食。浑身疼痛。头昏无力。胸膈不利。吃食不下。气脉不和。四肢觉冷。至晚心躁困倦。即入盐少许同煎。或者阴经伤寒。手足逆冷。或睡里虚惊。及虚汗不止。脉细疾。面青呕逆。更宜入附子同煎。加减多少。并在临时。

(霹雳散)(二十二) 治阴盛隔阳。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及半两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去皮脐为粗末。真腊茶一大钱。细研同和。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

煎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冷服之。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火焰散)(二十三) 治伤寒恶候。

舶上硫黄 黑附子(去皮生用) 新腊茶(以上各一两为细末)上先用好酒一升调药。分大新碗五口中。于火上摊荡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烧熟艾一拳大。以瓦 起。无令火着。直至烟尽。冷即刮取。却细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钱。酒一盏。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讶。伤寒阴毒者。四肢冷。

脉沉细。或吐或泻。五心躁烦。胸中结硬。或转早伏阳在内。汤水不得下。或无脉。先吃一服。如吐却更进一服。后心中热。其病已瘥。下至脏腑中表未解者。浑身壮热。脉气洪大。便宜用发表药。或表解者。更不发热。便得眠睡。浑身有汗。方可用调气汤散。如服此药二服不应。不可治也。

(丹砂丸)(二十四) 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证。

舶上硫黄 水银 太阴石 太阳石 玄精石(以上各一两研) 硝石(半两)上件药为末。先用无油铫子。以文武火炒。下诸药末。令匀。如灰色。研如粉面。

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龙脑牛黄生姜蜜水下。压躁也。若阳毒。枣汤下。阴毒荏汤下。不得于屋底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