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这一特点除了强调三盘基本功练习和势法上的原因以外,还有以下因素。
一是放松,这为动作要领,就是在动作之前全身精神、肌肉、关节放松。放松则肢体不僵出手快,一旦动,放松及收缩的肌肉均要尽情收放。故该拳不使拙力,讲究脆劲,久练此拳者肢体肌肉含而不露,绝无疙疙瘩瘩。
二是劲从腰发,这也是动作要领。此拳十分强调劲从腰发,以腰为主动而带动四肢动,腰动则发力大劲力充实。由于动作必须以腰带动,使腰经常处于拧转伸缩运动中,所谓“蜿蜒蛇行”正是劲从腰发的外在表现,但又要有整体感,劲从腰发而不留痕迹,全身一劲不可脱节,将周身贯注于手头脚头。
三是调节大脑,劈挂拳虽属外家拳却注重大脑的指挥,拳歌曰:“出之神经,发于血海”。这是致快的主要因素。所谓大脑调节即神经由抑制变兴奋,使动作突然爆发。“静如处子,动如猛虎”,一旦动乃突兀而起,若霹雳闪电,令人瞠目结舌,毛发皆竖。加之要求动静分明,富有节奏,就显得更快。四曰劲内含,强调体态的劲内含不外露,行家话“裹着劲”,因此要求含胸吞闾,顶平颈直,劲内含犹如满弓之矢,一触即发。五曰激绞连环步,此步法疾速灵活,连连发出,环环相套,是劈挂拳的基本步法,有此步法做基础,劈挂拳招法可以获得最大速度之应用。
劈挂拳对于攻防技击很实用,主要是由于速度快、腰身好,胳膊长、劲力刚猛的特点,胜敌于倾刻之间。其基本招法是“校艺十八法”,即滚、勒、劈、挂、搌、卸、剪、裁、掠、摈、伸、收、摸、探、弹、侧、擂、猛。十八法有十八势,每式有上、中、下三盘,加之组合招法熟习之则变化无端。
常用招法有单势也有组合,如:单劈法、反劈法、撩阴法、左右开门炮、大跨步、前劈加横、邵锤、倒发乌雷、搅地龙、招风手等。技击掌握的原则仍是“快”,自古以来“攻守对抗,手足健疾者胜”,就是说“快”打“迟”,“快”就是技击抢门插招快,步法快,出手起脚快,“动如火药爆炸状”,一经接触,技击招法要连连发出,环环相套,使彼防不胜防。招法的灵活运用,在于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快打迟;或待敌袭来,自然应付,敌漏空隙,飘然攻击,沾粘不断;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可变假,假能成真。招法之灵活运用是通过无数次实战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以求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之技击效果。综上所述,劈挂拳在表演和技击应用上的价值显而易见,在这两方面的夺冠者实不乏其人,因此可以说,劈挂拳是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
通臂拳
通臂拳也叫通背拳、通备拳,属长拳类。因为两臂宛如通臂猿,或使两臂串通如一,而作“通背”。源于战国,传者姓白,名士口,字衣三。而“士口衣三”四字恰是“猿”字的字迷。即通臂拳传自“白猿”。近现代传留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劈挂通臂”五行通臂及洪洞通臂。套路有一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太淑拳等。
明末学者黄宗在《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就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语。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经流行。
此拳的源流还有将创拳时间向前推移的说法: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所创(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既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徒年轻时人称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逐渐形成了“通臂换后”“白猿通臂”等拳套。
在清末道光年间,通臂拳由浙江人祁信作了进一步发展,流传于河北、京津及辽东一带。祁信之子祁太昌将“通臂猿猴”改为“六合通臂”。祁家父子被人们称为大祁、小祁,又叫“老祁、小祁”。现在流传的通臂大体分两支:其一,祁信——陈庆——王占春——张策;其二,祁太昌——许天和——修剑痴(张策和修剑痴都是近代通臂拳名家);其三,抗战期间,因战乱入川和迁往重庆的中央国术馆名拳师,将浙江省通臂拳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王树田老师传授的“六合通臂拳”;其四,四川流行的通臂拳,还有修剑痴(河北固安人)这支。其递代传人于六十年代中期,为支援渡口建设入川,秉承师业,传通臂拳于川内。流传区域主要流行于重庆市、成都市、攀枝花市等地。
八极拳
八极拳源出“巴子拳”,“巴”为“钯”之略写,因拳形以钯而得名,也就是现在八极拳中的开口拳。钯子拳兼有少林、武当两家的特点,自创始之初便在佛道两家秘传,并视为看家拳术,非得道之人,难得其术。据史载: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子杨五郎,因父兄阵亡,愤而出家,在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从寺内住持处学得钯子拳术。明嘉靖年间,着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记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可见,钯子拳已成为当时之着名拳种,并且与杨氏枪法兼而习之。但因习者奉为至宝,绝不轻传他人,故而未能广泛传播。由于巴子拳名称不雅,后来传入中通文墨者,根据拳术的技术特点,以八极之理论指导练习,建立了拳术理论,将其更名为八极拳,时间应在明朝后期,是最早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命名的拳术。
明朝末年,朝政动荡,内忧外患,战争不断。河北孟村人丁发祥(1615-1694年)字瑞羽,为保护身家,乃弃文习武,独得八极拳技。为提高技艺和功力,曾隐于土窑三年,技艺大进,功力倍增。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丁北游燕京,时遇俄罗斯二力士在京设擂比武,都市名手,多为所败,发祥愤而与之较,连胜二人,因此而名闻宫禁。康熙皇帝闻之大喜,传旨亲自召见,见丁身材瘦小(因此人称“丁小人”),颇感疑惑,便允其御前表演,见其拳法刚劲有力,声震四壁,甚为惊诧!赞曰:“好一个拳打八方极远!叫八极拳吧。”随后御题“神州壮士”,又题对联:“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并赐匾额奖之,一时王公大臣多以诗词匾额赠之,丁家世代相传至今仍有留存,故有八极拳名为康熙御赐的说法。但丁发祥为人恬淡宁静,乐善好施,不慕浮华,遂回乡灌园弄花自娱。他一生择徒甚严,得其艺者绝寡。丁发祥之传人唯有京城善扑营总教头张四成(1648-1739年)。
张四成原籍在四川,回族,为反清复明之志士,雍正五年(1727年)事泄,遭降旨捉拿。张四成事前获悉,改扮僧人逃出京城,隐名埋姓,浪迹江湖,因其是回族人,故不愿穿袈裟,世人皆称其为“懒披裟和尚”,民国25年所修拳谱记载的“癞”“癖”即为对其讹传。后来,张艰难辗转,历尽沧桑,云游至山东省海丰县(现庆云县)后庄科村,结识庄主吴天顺,见吴之子吴钟少年英武,甚喜之,遂收为徒,传授八极拳及六合大枪之术。
吴钟(1712-1802年),字弘声,师承张四成,技艺学成。雍正年间(1735年),吴钟三闯浙江少林寺,寺内诸多暗器无一着身,寺僧及镇寺钦差官奖为“神枪”。吴旋赴燕京,与康熙帝之十四子恂勤郡王允题较艺,使允题折服,赞其枪术神奇,京师武林誉之为“神枪吴钟”,当时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吴钟无子,只有一女名荣,遂将全部艺业传于爱女,吴钟晚年曾居沧县孟村,改一脉单传之规,与女吴荣收徒传艺,称为“开门八极拳”。自那时起,八极拳开始流传于世,早期在孟村、罗疃两地传习,且以沧县东南乡一带为着,俗名称为“八极窝”。
八极拳发力猛烈,有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方法。八极拳法讲十六大步。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还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蹁踹等。其手型体现云、罗、提、按、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
八极拳法的传人,借助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极拳法的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春秋刀、飘摇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醉拳
醉拳是依照醉汉动作创出的一种拳术。这种拳舞起来,就像是醉汉酒后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但实际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醉拳中有“太白醉酒”“武松醉跌”“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名称。醉拳根据其不同名称而组成不同形象、不同内容的套路,但都离不开醉形醉态的特点。醉拳由于其内容多跌扑滚翻动作,故又被认为是“地趟拳”的一种。实际上醉拳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地趟拳”的底功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拳经要决曰:“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卧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停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停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绳,翻猛虎豹转疾雏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
醉拳很讲究眼、手、身、腿、步的配合技法。眼法有视、瞧、藐、瞟;手法有点、盖、劈、插、刁拿、采、扣;身法有挨、撞、挤、靠;腿法有勾、挂、盘、剪、提、蹬、弹、缠;步法有提、落、进、撤、碎、击、碾、盖等。其跌扑滚翻的内容有“鹞子翻身”“小翻”“拔浪子”“单提”“折腰提”“鲤鱼打挺”“抢背”“扑虎”“窜毛”“盘腿跌”“剪腿跌”“栽碑”“扑地蹦”“跌叉”“磕子”“乌龙绞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