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便会发现:随随便便许诺的人给人的印象为人爽快,实际上这种人却少有信用;什么事都要插一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艺,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会露馅……小心这几种伪装
有的人看起来老实,内心却骄溢;有的人看起来像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看起来拘谨,内心急躁,却能够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看起来舒缓,内心却很强悍。所以识人看人一定要看透这些伪装的手段。
1.柔弱的人值得托付吗
东晋的时候,大将军王敦死了后,他的兄长王含想想自己已经没有了依靠,便打算投奔王舒。王含有个儿子叫王应却劝说王含去投奔王彬,王含听了大怒说:“我兄弟生前与王彬有交往吗?你以为到王彬那儿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王应答道:“这正是孩儿为什么劝父亲投奔王彬,王彬在强手如林时能够打出一片天地,这说明他不趋炎附势,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现在,我们衰亡下去,他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王舒向来都很保守,他怎么会收留我们呢?”
王含不听儿子的劝告,于是投靠了王舒。果然,正如王应所说,王舒没有收留他们,并把他们父子沉没于江中。而王彬听说王应父子要来投靠,悄悄地准备好船只,在江边等候,但始终都没有等到他们。后来,他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并惨遭厄运,也只能感到遗憾了。
王舒是一个依附于强者的人,这样的人必然会欺侮弱者;王彬是一个能抑制强者的人,这样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
弱者利用柔,能够博得人同情,这样在危难之间强者可能会救弱者。很少有弱者之柔受到伤害,这往往是弱者的一个护身符。如果正者利用柔,那么正者更正,将被天下人敬佩。正者的柔,就是为人宽怀,不露锋芒,忍别人所不能忍。
奸者、邪者利用柔,这就是天下不幸了。他们往往欺上瞒下,无恶不作。见到比自己强的人就奴颜婢膝,阿谀奉承,见到比自己弱的人就盛气凌人,横行霸道。柔是他们用来掩盖丑恶嘴脸的一个工具,蒙蔽别人的眼睛,让人看不到他的阴险毒辣,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很可能会狠狠地戳你一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表面上总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他们与比他们强的人交往时大都会低声下气,赞美的语气是他们一贯运用的伎俩。因此,刚刚认识他们的时候,往往会让自己感到不好意思,但时间长了,就会察觉这种人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一副阿谀的态度。当我们与外表平柔之人交往时,应该力戒松懈,要知道他们内心的意图,绝不能掉以轻心,以为此类人很可靠,可以不负重托。
外表看起来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数都不是什么恶人邪徒。为什么又强调对他们要防范呢?因为在他们柔弱的表象让我们感到安全时,混在其中的昧心者往往很容易偷袭得手。
2.夸夸其谈的人可能没有真本事
思想的外在表现就是言语,同时言语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工具,可以通过言语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情才能。但善辩不一定就是贤能的代表,那些夸夸其谈而实际上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绝非少有。
战国时期,赵王不听劝说,错信赵括,最终使自己遭遇大难,就是没有把口利与实才的关系搞好而自食恶果。秦国进攻赵国,受阻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北)。长平的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硬拼是不行的,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正面交战。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军还是没有拿下长平。秦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用离间的办法,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把廉颇调回,派赵括为大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蔺相如闻之,力劝赵王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
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正面交战。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取得几次小胜。果然,赵括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计谋。于是,白起分兵几路,形成对赵括军的包围圈。第二天,赵括率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兵决战。秦军与赵军几次交战,都假装打输了。赵括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被打败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赵括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已被秦军截断。秦军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来。一连四十六天,赵军粮绝,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想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四十万人都被秦军杀戮了。
不要为资历所迷惑
识人用人不要为资历、资格所局限,而要看其有无真才实学,特别是不要忽视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下面是识人的几个误区:
1.“专家”误区。
为了保证招聘质量,很多企业可能会组织一批由各种“专家”组成的招聘队伍。这些“专家”可谓是精兵强将,但在招聘方面也许不能发挥其作用,因为具体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也不是很清楚。
2.“文凭”误区。
文凭与学历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但我们不能过于相信文凭、学历上写的内容。因为学历、文凭不等于知识;文凭、知识也不等于才能;知识、才能更不等于贡献。
3.“精英”误区。
一个诸葛亮是伟大的,但三个诸葛亮就很难说了。因为把所有单个令你满意的人放在一起并不一定就会做出令你满意的工作。一个好的小组,每个人应该是各有长短,他擅长这方面,他精通那方面,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才能做出令你满意的工作。在招聘人才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指望每个人都顶呱呱,更不要把同类型的人才都放在一起,关键是要长短搭配,优势互补。
4.“经验、直觉、测验”误区。
滥用的心理测试并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反而掩盖了被试者的实际能力。如有些理想人格的模式可以构筑心理学家心目中的某种幻想,但对实际工作并无多大意义。
对于资历、资格,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更有说服力:
1.看他有没有雄心壮志
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取得成就的愿望也比一般人强烈。在工作的时候,他会通过更好地完成任务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
2.有没有需要求助于他的人
在一个企业里,如果你发现有许多员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需要他的建议、意见和帮助,那这个人就是一位人才了。因为这些现象说明了他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的思想方法为人们所推崇。
3.看他能否带动别人完成任务
在一个企业里,如果一个人能动员别人进行工作以达到目标,那么他也是一个人才,因为这说明他有管理的能力。
4.看他是如何做出决定的
注意能迅速转变思想和说服别人的人,这能帮助你识别人才,因为一个有才干的管理人员往往能在相关信息都已具备时快速地做出决定。
5.看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从不会去向管理者说:“我们有问题。”只有在问题解决了之后,他才会找到管理者说:“刚才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这样处理,结果是这样。”
6.看他是否比别人进步更快
真正的人才通常能把上级交代的任务完成得更快更好,因为他勤奋,他随时准备接受额外任务。他认为自己必须更深地去挖掘,不能只满足于懂得皮毛。
7.看他是否有责任心
有责任心是一个真正人才的关键条件,因为有责任心,他做事就会比别人更认真更负责。
不要人云亦云
春秋时代,齐国靖郭君田婴有一个门客叫齐貌辩,田婴对他非常好,但由于齐貌辩为人有很多毛病,所以大多数门客都不喜欢他,经常在田婴面前说他的是非。
田婴听了很生气地说:“除去你们这些人,毁了我的家产,如果能让齐貌辩高兴,我会乐意去做,一点也不会推辞。”
于是,田婴让齐貌辩住最好的房舍,派长子为他驾车,早晚奉他进餐。过了几年,齐威王去世,宣王即位(公元前319)。田婴与宣王的关系非常不好,所以辞离王朝到薛地去,齐貌辩也一起留在薛地。不久,齐貌辩向田婴辞别,要去求见宣王。田婴说:“君王对婴很不高兴、不喜欢,公前去拜见,定会被处死。”齐貌辩说:“本来就不求保全性命,请让我一定成行。”到了齐都,宣王忍下怒意来接待他。齐貌辩拜见时,宣王说:“你是靖郭君最喜欢、最信从的人吧?”齐貌辩说:“最喜欢,是没错;最信从,则没有。君王为太子时,我告诉靖郭君说:‘太子面相不仁慈,耳后见腮,眼光下斜视——像这样的人一定反复正常,不如废了太子,重新立卫姬的儿子郊师。’靖郭君落着泪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这是不信从的第一件事。”
“至于薛地,楚相国昭阳希望拿数倍的土地来换,我对靖郭君说:‘—定要和他换。’靖郭君说:‘薛地是先王(威王)所赐,虽受后主厌恶,可是我怎么向先王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庙就在薛地,怎可将先王的庙给楚国呢?’因此,又不肯听我的意见。这是不信从的第二件事。”
宣王听完,慨叹一番,神色改变许多,说:“靖郭君对待我,竟然好到这样的地步。寡人年少,全不知道这些。你肯替我请靖郭君回朝吗?”
齐貌辩说:“谨遵命。”
田婴穿上先王的衣冠,拿着先王的剑。宣王亲自到城外迎接他,远远望见田婴,不觉落泪。
从这件事看来,田婴可以说真正能够认识、了解朋友,有知人之明,所以,虽然他人批评诽谤这个朋友,而自己依旧不受影响。这就是齐貌辩能够不顾性命,乐于为田婴解决危难的原因所在。
善识人才者,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受“语浪言潮”左右,不轻易地被舆论的褒扬贬斥左右。
人们大多有“马太效应”心理,人云亦云者居多,大家说好,说好的人越发多起来,大家说孬,说孬的人也会随波逐流。所以,对于已成名的人才,不跟在吹捧赞扬声的后面唱赞歌,反而应多听一听负面意见;对于潜在的人才所受到的赞誉,则应留心在意。这是因为,当人才处在潜伏阶段,“马太效应”对他不起作用。再者,人们给他拍马屁没有好处可得。所以,人们对潜在的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用人者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人进行赞扬时,一定要引起注意。
不要被好恶所影响
喜欢美的事物而厌恶丑陋的事物,这是人之常情,也很容易让你在评判人才时掺杂个人好恶的情感,好恶爱憎都起源于个人心理偏见和成见,也就是心理学上经常说的晕轮效应。被评价者的一两种品质给评价者留下良好印象时,评价者会对被评价者所有的品质都评价很高,反之亦然。在品评人时受喜好的影响,不察明他的本质,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在识人过程中,足智多谋的曾国藩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上了当受了蒙骗。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攻克金陵时,有人自称某部队的校官,前往谒见曾国藩。那人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有不可一世的气概,曾国藩很欣赏他。
谈话之中,论及用人必须杜绝欺骗一事时,那人义正词严道:“会被欺骗或不会被欺骗,完全因人而定。在下观察当今的人物,说说自己的看法。像中堂(指曾国藩)的至诚与盛德,他人自然不忍心欺骗;像左宗棠的公正严明,他人也不敢欺骗他;至于其他的人,有的别人不欺骗他,他却怀疑别人欺骗他,有的已经被欺骗却还不知受骗。”
曾国藩听完,非常高兴,待之为上宾。由于一时没有恰当的位置安插,曾国藩就命他暂时督造炮船。没过多久,那人就盗领千金逃跑了。
丑事暴露后,部属向曾国藩请示发令捉人。曾国藩沉默很久之后说:“算了,不要追了。”部属告退之后,曾国藩不禁自嘲道:“他人不忍心欺骗?他人不忍心欺骗?”曾国藩因为那人一句“像中堂的至诚与盛德,他人自然不忍心欺骗”的谄媚之词,大为受用而重用他,结果精通识人的曾国藩,却因被灌迷糊汤而栽了跟头,好恶之可怕就在此。
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在识人的时候,带着固有的感情色彩,换一种说法就是带着成见去识人。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不应该的,但还是有很多人会这样做,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年轻的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在17岁时写了一篇有关高次方程代数解法的文章。他把这篇文章送到法兰西科学院,却没有受到重视。在20岁时,伽罗华第三次将这篇论文寄出去,审阅这篇论文的波松院士看了后的结论是:“完全不可理解!”又如,苏格兰科学家贝尔在开始萌发发明电话的想法时,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还讥讽贝尔说:“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不多见!不多见!”好在贝尔的信念很坚强,并没有相信这家伙的胡说八道,他凭着高度的自信和克服重重困难,将实验坚持了下去,最终把电话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