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洞察术
33527300000025

第25章 掩藏好你的意图(1)

鬼谷子说:“御下之道,虽无过犯,不假词色。常令其知畏。”意思是说:领导下属的方法,虽然他没有什么失误、过错,也应保持严肃,不流露出任何神色情绪,从而使他在内心怀有敬畏。如果说心理洞察术是矛,那么掩藏意图就是盾,要在这个世界上行走,既要有矛,还要有盾。

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多少人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以静制动的功夫被称为“深藏不露”“绵里藏针”,而喜怒于色,在天真烂漫的孩童,或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身上最为常见。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是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伴生物,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情绪激动,说话不谨慎,行动失控,不但会泄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往往还会把事情办砸。

杰出的领导者、成功人士,都善于掩盖自己的情绪和意图。因为一个人驾驭他人的最重要之处,首先就是要控制自己情感的流露。在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意图时,成功人士常常以反问、讲故事、让对方说话的方式,让对方觉得亲切,转而离开谈话的正题。

在时机还未成熟的时候,不要对别人表露你的真实意图,同时,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博得对方的好感。

曾经有位叫做艾维斯的青年,要出售一份地产,专等福特在工厂时特地前往拜访。福特欠着身子仔细倾听他的说明。原来那块地就在福特已经买了的土地中间,福特是应当顺理成章地答应买下那块地的。

福特并没有直接回答艾维斯的问题,而是从桌上拿起了一些纤维状的东西,递给他说:“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

“不知道。”艾维斯回答。于是福特向他解释道,这是一种刚研究出来的新材料,是用来制作“福特汽车”的车架的。

福特花了整整15分钟向他讲解这种新材料的来源和特点,还对他讲述明年将要推出汽车的新计划,虽然艾维斯对他所讲的内容感到莫名其妙,但是他的心情还是非常愉快的。最后,福特向他表示自己不会买他的土地,然后就送他出门了。

福特在这里没有必要说明缘由,也没有必要引起争辩,就谢绝了对方的建议,还让他非常愉快地离去了。非常明显,他谈论自己的计划,完全是为了取悦对方,其实他早已经作出了决定,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意图。

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隐藏自己的秘密。你的情绪如果老是写在脸上,喜怒毫无掩饰,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有心人只要用话一套,你就可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出来,这是比较犯忌的。对于这种人说得好听一点是率真,说得难听一点是对情绪秘密不懂把关。而一些有大智慧的人,常常以其言行告诉世人:要想事有所成,最好“不动声色”。

也许我们做不到完全不动声色,喜怒之形多少会挂于脸上;也许我们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怀,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至少我们不能完全喜怒于色,将一切写在脸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内敛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这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智慧的体现。

呆若木鸡,引而不发

引而不发,是最具威慑的力量。因为,别人总想象不到你会从什么方位出剑攻出致命的一击。在《庄子》中,有一个成语叫“呆如木鸡”,描述的正是这种境界: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

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却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呆如木鸡”的这种境界,这种情形,常读武侠小说的人也经常能体会到:高手的比拼中,高明的剑客总是保持着静止不动的姿势,等待着对手的急躁与分神,静候着对手的慌乱与心理的崩溃。于是,那种看似平平的一剑,一旦击出,就有着雷霆万钧的力量,无可阻挡。是的,他们并不是在招式的花哨与创新上在意,也不在力道上下功夫,他们着意在练剑意,制人于先。

那种持剑不动的坚定,所施射出的压迫力量,令对手不堪承受。所以,兵法曰:“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因为那种蓄势待发的威慑,令对手胆寒。而当战争一旦展开,那种紧张便不复存在,双方也就互不畏惧,一切都变得透明与可见,实力也就都互相有数了,如何出招各自也就坦然面对了。

让对手暴露弱点

事情未发之前“静不露机,云雷屯也”,冷静沉着,不露机锋,好像云雷蓄而不发,其实都是在暗中观察、谋划,静待最佳时机的到来。而一旦时机成熟,万事俱备,就要及时出手,以迅雷之势,直扑目标。有如霹雳,划亮整个夜空;有如惊雷,让人不及掩耳。

春秋初年,郑武公去世后,太子即位,他就是郑庄公。郑庄公出生时,因脚在先,头在后,让母亲武姜几乎难产丧命,所以武姜十分讨厌他,而偏爱他的胞弟公叔段。兄弟俩长大之后,武姜曾几次请求立公叔段为太子,但武公碍于传统习惯,没有答应。对于这事,武姜和公叔段一直心怀不满,所以武公一死,他们便加紧了夺权步伐。

开始,武姜以母亲的身分为公叔段要求封地,要求庄公把制邑封给公叔段。制邑是军事要塞,庄公没有答应;武姜就又替公权段要求易守难攻的京城,庄公只好答应了。

公叔段一到京城,就加高加宽城墙。郑国大臣们对此意见纷纷,负责国家礼制的大臣对庄公说:“对于都邑城墙的高度,先王都有规定。如今公叔段不按规定修城,您应及时阻止他,以免后果难以收拾。”庄公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心里另有打算,所以说:“我母亲希望这样,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公叔段见庄公没有对自己采取限制措施,便更加放肆起来,下令让西部、北部边陲守军听命于自己,并私自占领了周围的城邑来作为自己的封地。这种举措使郑国将士们愤愤不平。大将公子吕对庄公说:“应及早下手制止他,否则军队慢慢就会被他掌握了!”郑庄公还是不紧不慢地说:“用不着。不仁不义的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

公叔段看到哥哥还没有反应,更加肆无忌惮起来,聚集粮草,修治武卒,扩充步兵和车卒。并且还暗地准备攻打庄公的国都,并约好了母亲作为内应。这下举国上下的百姓都义愤填膺。

这时,庄公派人探听到公叔段起兵的日期后,便说:“时机到了!”于是立即调派公子吕率领两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军民纷纷倒戈,而公叔段却没有做好防护的准备,只好撤退,跑到鄙地。庄公派大将打到鄙地。公叔段只好逃亡到外国去了,不久即被逼自杀。对付一般敌人,只要自己实力上不处劣势,就好对付。但郑庄公的敌人不是别人,却是他的生母和胞弟!这就让他有些犯难了。用什么方式与他们斗争才好呢?郑庄公高明之处,在于其遇事能忍善藏。当他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公叔段串通一气,给他多方制造麻烦的时候,他能做到隐忍不发。公叔段想占好的地方,他就把公叔段分封到京地;公叔段贪欲不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他也能克制隐忍,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藏起白己的智慧和意图。如此这般,使得他的胞弟对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错把自己表现出的妥协退让误认为懦弱无能,于是步步进逼。

这样一来,一是使胞弟过低地估计庄公的实力而疏于防范,二是让他一步深一步地暴露自己的弱点,向世人昭显那足以致命的滔天罪行。如此,自己既能一出手就可轻松地置对手于死地,又能不使自己背上“不孝不悌不仁”的罪名?反而会赢得“大义灭亲”的声誉。

能忍善藏之后,第二步便是抓住最佳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旦时机到来,便以迅雷之势出手,重拳出击,让对手再无翻身之时。

郑庄公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不愿过早地和对手摊牌。如果早早动手,就是抓住了胞弟却不能将他处以死罪,留下无穷后患。所以,郑庄公在确定最适当的时机之后,给予对手迎头痛击:“克段于鄢”。一举端掉国内动乱的祸根。

这样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常理: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若是与他人竞争,时机不利,要能忍善藏;一旦时机成熟,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拖延,也不要含糊。正所谓:“真功夫不可告人,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潜伏着,等待猎物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完全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再抓住其要害给予致命打击,让他领略后发制人的厉害。

不随意表达自己的心声

津津乐道逞口舌之欲,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有“心计”的人都会谨行慎言畏出,缄默守声,不随意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对外界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

夏充彝在《幸存录》中记载:一天,某旅店里有五个人在一起饮酒,其中一个姓徐的术士说魏忠贤作恶多端,不久肯定会倒台。另外四人有的沉默,有的害怕,有的劝他说话要慎重,不然会招来灾祸。那人大声说:“魏忠贤虽然专横,他总不能把我剥皮,我怕什么!”

夜里,众人熟睡,忽然门被推开,闯进来几个人,把那位随口说大话的人带走了。不一会儿,又把一同饮酒的另外四个人带到衙门,先捕的那人一丝不挂躺在那里,手脚都钉在门板上,堂上高坐着魏忠贤。他对四个人说:“这位说我不能剥他的皮,今天不妨试一试。”就命令手下人取来熔化的沥青浇在那人身上,过一会儿沥青冷却凝固,用锤子敲打,只见沥青和人皮一齐脱掉,形成一副完整的人的皮壳。那四个人吓得半死,魏忠贤对他们每人赏给五两银子压惊,把他们放走了。

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人的一种偏好,有水平、没水平的人,有知识、没知识的人,见过世面、没见过世面的人,都爱如此。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喜欢议论;看了一部电影,我们喜欢评论;有什么与我们利益相关的事,我们更是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如果有人请教我们,我们更当仁不让地做激情洋溢地演说。有时我们偏执到像故事中那个姓徐的术士一样不知安危得失只图嘴巴说得快活,结果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来看看口舌表达(赞赏、反对,说得对或说得不对)有哪些惹火烧身的地方:1.你的见解意在阐明你的某种主张你明确地表达你的主张,在很多时候和情况下不仅无益,还十分危险。这无异于你把自己赤身裸体地暴露在他人的面前,让人们从任何地方都可以明白无误地攻击你。这对你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而他人又不会有太大的危险。虽说直陈你自己,也能为你吸引意气相投者,也能表明你的一种天地正义,但就个人来说,太暴露自己的确不是上策,它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远远小于带来的祸害。因为人群复杂,把自己置身在不明底细的环境中,自己在明处,人家在暗处,你哪能占到什么便宜呢?而且从哪里飞来的祸害或什么人将与你作对,你都浑然不知。因此,在一个不明根底的场合中,轻易地暴露你的身分、主张和想法,这是十分危险和不明智的。要学会含而不露,模糊主张,这样才能较少树敌,争取更大的外围基础和内围力量。

2.你的见解意在赞赏他人的观点、身分、主张

赞赏他人,虽说不会让他人直接反感,但赞赏的方式和内容也智愚有别,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也言而有别。因此,赞赏他人也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好感。比如你水平太臭,对人家的赞美夸错了地方,犹如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马儿没有给你一个吻,却蹦你一个马蹄子。又如你身分太低,见识太少,你想对一个司令进行赞赏,却用了对连长的赞赏标准(甚至你根本没有资格对一个远远在你身分之上的大人物夸奖褒誉)。这些,都会使人接受不了你的赞赏,甚至会反感你的赞赏。谁知道自己有没有赞赏他人的水平和资格呢?看来夸夸别人,也不是随口就能做到的。而且,赞赏也表明了你的一种态度,会与你的意见相左的人结仇。

3.你的见解意在反对他人的观点、身分、主张

反对他人,当然不会有人会感谢你了。虚心纳谏的齐三和唐太宗也是凤毛麟角。一般的人,哪有虚心待人的气度呢?如果你有,你也就不会言之凿凿的讥刺他人了。也许在给他人提出反面意见时,你只是一时热情,一种见解,并没有太深的考虑。

浅薄的人容易被人看透

保持威严是必要的,留一份神秘给自己,能使自己保持心理的主动。人生在世一台戏,你方唱罢我上场,不管你会不会演,就看你会不会装。充英雄容易,扮弱者难。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当你还不具备实力时,请把你过盛的才华藏起来!不要显示自己所有的才智,不要泄露出自己全部的实力。

一匹小斑马浸泡在水中。它悠闲而自在,完全没有觉察到四下的危机。在岸边,有一头体积比它大数倍的母狮正在窥伺。母狮没有贸然采取行动,不是因为没把握,只是不知道水的深浅,所以静待良机去猎杀。

不久,小斑马满足地站起来了,伸个懒腰。是的,它犯了致命的错误,让岸边的敌人洞悉:哦,原来那么浅,只及你膝。母狮蓄锐出击,扑上斑马,啮咬着斑马的咽喉不放,并撕裂血肉,大快朵颐。母狮进餐,是在水中一个小浮岛上进行。它并无意与同伴分食。岸上来了些狮子,远视它吃得痛快,也馋涎大流。不过晚来了一点,又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