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洞察术
33527300000048

第48章 教育的心理战术——培养卓越不凡的孩子(1)

强化战术:好习惯是强化出来的

在习惯的支配下,惯性的力量不仅能影响你未来的走向,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本能。有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枪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所有的猴子在一次次惩罚的强化下,明白了那些香蕉是拿不得的,拿了就要被惩罚。后来,人和高压水枪都不再介入,笼子里的猴子还是不敢去拿香蕉。猴子寻找食物的本能因为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消失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定律”实验。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就会消失。“强化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还是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

例如,每个人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习惯是在父母或他人无数次的强制和纠正下才得以养成的;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习惯更是让人称赞,但你可能不知道,当时这些习惯的培养甚至动用了警察、监狱等“武器”。

所以,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地强化。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如果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那么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当一位母亲教训女儿时,年仅5岁的女儿会说:“妈妈不再爱我了。”

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他们的父母渴望表达爱。因此,他们利用了这个微妙的细节来消除父母的惩罚行为。这样做的孩子通常能够取得成功。

当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到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地方时,比如迪斯尼乐园,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令父母非常满意的行为:他们会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企图,其目的在于强化或奖励父母带他们出去玩的行为。

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居然能够熟练地操纵他们的父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最希望的行为。

作为父母,一定要确保自己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处于控制地位,可别让你的孩子反过来操纵你。

在孩子以“你不爱我”为理由企图逃避惩罚时,你应该比孩子更清醒地认识到,你爱你的孩子,惩罚他并不意味着你不爱他。你可以告诉他:“我在任何时候都爱你。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你做的这件事让我觉得很失望。你做错了事情不要紧,只要能改。你要明白,不管你做多少错事,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实验证明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

暗示战术:“小人物”也有大自尊

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命令的效果好。

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也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虽然亲密,但对孩子说话也不能随随便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应注意自己的措辞,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

这时,你不妨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它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它们都睡觉了,它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它......”

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体现在身体上和智力上,而且还体现在心理上。一棵小树苗,只浇水施肥而不见阳光,就难以长成参天的大树。家庭尊重之于小孩,就好比阳光对于小树苗。要想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切忌在众人面前用命令和训斥的口吻和他们说话,对孩子采取冷漠和粗暴的方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教育孩子时恶言相向是一种极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巧妙的运用含蓄的表达,也许效果会更好。

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孩子不爱惜家里的物品,总是会弄坏一些东西,一次他又把椅子弄坏后,爸爸毫不留情地让他连续几天站着吃饭,让他体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劳累之苦。

一个孩子很任性,动不动就摔东西来表示自己的“抗议”。一天,因为妈妈没有买他想吃的东西,不仅把一件新玩具摔坏了,还把一本书撕烂了。妈妈更是“强硬”,马上宣布一个月之内不再给他买新玩具和书,若他没有改正自己的行为则继续延长时间。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果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不要急于添补,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他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玻璃窗,让风日夜吹向他,不用担心他因此而伤风,伤风比起漫不经心的坏习惯要好得多。

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使他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自然惩罚法则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感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

8岁的约翰上学时常常忘记带午饭,每当这时,他就打电话要求妈妈到学校给自己送饭。约翰的妈妈是一位会计师,工作很繁忙,约翰的坏习惯使得她深受其害,经常被打断工作。

为此,妈妈多次找约翰谈话,但无论是苦口婆心说道理,还是打骂,收效都微乎其微,约翰照旧记不住带饭。

偶然间,约翰妈妈去听教育指导专家讲课时,听到“自然惩罚法”这一新的教育理论。约翰妈妈决定试试这个方法,让孩子自己尝尝犯错误的结果。于是,妈妈找约翰谈话,认真地告诉他:“约翰,妈妈觉得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妈妈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如果你下次还是忘记带饭,你应该自己对此负责。”

约翰答应得很痛快。但是第二天,约翰还是忘记了带饭,他习惯性地又给妈妈打电话:

“妈妈,我忘记带饭了。你给我送来好吗?要不我就得饿肚子了。”妈妈说:“我们已经说过了,约翰,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很忙,没空过去给你送饭。”

约翰继续跟妈妈磨,但是这次妈妈很坚定。她和蔼而坚决地拒绝了约翰的要求。约翰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整整一下午,约翰都在忍受饥饿的折磨。晚上回到家后约翰很生气,妈妈决定不安慰他,让他自己好好想想。体验到自己因忘带午饭而忍受饥肠辘辘的滋味,约翰虽然不是很开心,但自此以后,妈妈发现,他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了。

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直接体验到后果,父母不对此加以评论和指责,效果会更好。

梦想法则:让孩子梦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童年是梦想的故乡,一个人心中拥有了梦想,就会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童年是多梦的季节,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保护孩子的梦想,这样,梦想的种子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许多年以前,一个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为别人放羊来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了。

“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牧羊人回答说:“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安家。”“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小儿子也对父亲说。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儿子们说:“如果你们想,你们也会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父亲。

牧羊人说:“看看我是怎么飞的吧。”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牧羊人肯定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儿子们牢记着父亲的教导,并一直不断地努力。等他们长大以后终于飞起来了,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发明了飞机。

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对明天充满激情——尽管这些幻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有些孩子的梦想永远都不能实现,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憧憬着未来,并为这或远或近的“未来”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

孩子天生都有梦想,童年是多梦的季节。梦想是鸟儿飞翔的翅膀,不展开翅膀,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究竟能飞多远。一个人心中拥有了梦想,就会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