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洞察术
33527300000050

第50章 生意中的心理战术——成功商人的秘诀(1)

位置选择的玄机:摸准消费者的心理

某班分到两张音乐会的门票,大家都想去,于是只好抽签。签做好后,班长耍了个小花样:他将签排成一行,让同学们先抽,以示公平,剩下的最后一张是他的。

同学们一个个把签抽走后,发现全是空白。最后,一行签只剩下第一张和最后一张,两张都写着“有”字。班长如其所愿,得到了一张音乐会的票。班长并没有骗人,的确是有两张票签写着“有”字。那么,班长耍的小花样是什么呢?

其实,班长只是摸清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大家都觉得,抽哪个签机会都差不多,但大家对第一个签和最后一个签心理上都会有一种逆反或抗拒心理:不可能那么巧,两张票会在最前和最后的签上!于是,在没有特别心理提示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觉得从中间随机抽一张的成功几率会更大。

人们的这种心理在购买东西的时候也可以见到。如果一条商业街或者路边一溜儿大排档的商铺出租,那么,租哪段位置的铺位最好呢?或许很多老板都有这样的想法:租靠近路口或街口的第一间,截住顾客,先吃头啖汤,生意一定最好!

如果你这样选择,那就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因为顾客的心理与商家不同。商家想多赚钱而顾客想少花钱。要想生意好,就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去分析。

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时,通常不会在逛第一家店时便成交。他们总要走走看看,货比三家,以免上当。当走也走得差不多了,看也看过了,比也比过了,便会找一家成交,但一般都不是最前和最后。如果这条街是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多数人也不会特意选择最中间的店铺,相对来说两头的1/3处机会最大。而价格几乎相同的日用小摊档如青菜摊、凉茶摊之类的情况则与此相反,一般是顾客越方便的摊位生意越好。

麻痹战术:见怪不怪、常见不疑

东汉末年,黄巾军进攻北海。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围困在都昌。孔融打算向平原太守刘备求救,但敌人围兵重重,无法出城。这使得孔融一筹莫展。正在这时,名士太史慈求见,请求突围。他胸有成竹地对孔融说:“现在敌军围困严密,如果硬往外冲,那无异于羊入虎口,要想成功,须用奇计。我如今已想出了一条妙计,定可为你搬来救兵。现在军情紧急,请你别再犹豫了。”孔融虽不愿让太史慈去冒险,但见他胸有成竹,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天刚亮,太史慈便匆匆地吃完早饭,然后拿了弓箭、骑上快马、扛起一个箭靶,打开城门冲了出去。城外的敌军见城中有人冲出来,以为是来挑战的,便急忙调动人马准备迎战。谁知太史慈出城之后却下了马,来到城边的一个壕堑里,栽好靶,一个人不慌不忙地练起箭来。太史慈练了一阵后,扛起箭靶,进城去了。敌军阵营的人嘀咕了一阵子,起初都感到奇怪,便远远地站着不动,后来见他只是练箭而已,于是放心的远远观看。

第二天,太史慈骑上马,又扛着箭靶来到壕堑里练箭。这一回,围观的敌兵对太史慈不那么警惕了。他们有的躺着不动,有的甚至还围上来闲看时相互间不断耳语,评论他的箭法如何如何。太史慈足足练了两个时辰,最后又扛起箭靶,骑马进城去了。

到了第三天,太史慈又扛着箭靶出城了,围观的人以为这个古怪的人又出来练箭了,便不再理会他。谁知太史慈这次却把箭靶一丢,扬鞭策马,径直冲向城外。当围城大军清醒过来时,太史慈已经冲出了重围。他们气急败坏地派人追赶,但太史慈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太史慈来到平原郡,向刘备求救,请他发救兵。刘备于是派出精兵强将3000名,跟随太史慈去解都昌之围。围城大军得知刘备的援兵到来,再也无心攻城,四散退去了。

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情常常不会产生疑惑。太史慈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以熟视无睹的常见现象来麻痹对手,扼杀了对手思想的灵敏性,而后突然行动,突出重围。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同样的计策应用于商场上也可以起到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手的作用,就像处于弱势的顾尔德最后却控制了西联电报一样。

顾尔德是美国商场大玩家。1878年,他投资100万美元成立了一家电报公司。在此之前,西联电报公司一直独占着电报市场的生意,因而顾尔德的这家电报公司直接威胁到了西联电报公司的利益。

面对顾尔德的威胁,西联公司的董事们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收购顾尔德的公司。他们认为这么一来就可以除掉这个恼人的竞争对手了。

然而过了几个月,顾尔德又开了一家电报公司,再一次和西联电报公司展开了竞争。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了,西联又出资买下了顾尔德新开的公司。不久后,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可是这一次西联电报公司却吃惊地发现,西联电报公司的经营权已经落入了顾尔德的手中。

西联电报公司的董事们以为顾尔德的目标只是等着被高价收买,从中赚取利润。其实顾尔德是在转移西联的注意力,并通过西联公司的收购行为在西联内部安插自己的人马。与此同时,顾尔德出高价在西联公司之前购买了爱迪生的四重发报机专利,进而在故伎重演的掩护下,以内部蚕食和专利权作为要挟一步步控制了西联的经营权。

顾尔德使用的就是一个反复模式的诡计,他以重复的行动展现在对手面前,让他们相信自己会继续保持同样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掌控着西联电报公司董事们的心理预期,他们认为顾尔德的行为会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正是这种观念,使得他们落入了顾尔德设下的圈套。

见怪不怪、常见不疑是思维定势在军事、商业、生活中的成功运用:以重复的行动展现在对手面前,让他们相信自己会继续保持同样的行为模式。

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世界性体育大赛,不仅体育竞争异常激烈,各国大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在开赛之前也已进入白热化状态。

当确定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时,主办人尤伯罗斯就夸下海口:“我个人来承办这次奥运会,不要政府一分钱,而且还要净赚2亿美元。”当时历届奥运会的承办者还没有盈利的先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吹牛。

尽管人们议论纷纷,尤伯罗斯却不动声色,显得信心十足。因为一个出色的、周密的奥运会举办计划早已在他心中孕育成熟了。

尤伯罗斯的计划是这样的:他首先派出大批人员到美国、日本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广泛搜集那些有可能赞助奥运会的企业经济状况以及它们愿不愿意赞助奥运会的计划和策略。不久,各种情报汇集到了尤伯罗斯的办公桌上。

当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开始走向兴盛,想要一展身手的企业家,都非常看重这次奥运会,积极地报来了赞助申请,总计有12000多家厂商。

依照近两届对奥运会的赞助及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的教训——直截的赞助单位尽管有400多家,但每个赞助单位平均出资仅为2000美元,非常少。倘若根据惯例,尤伯罗斯也只能收到5000到1亿美元,离计划筹款数额还相差很远呢。

怎样才能使这些企业拿出更多的赞助费呢?尤伯罗斯先在10多个有名的企业里散布同行业竞争计划和出资数额,挑起两家企业决一雌雄的态势。然后,他又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第23届奥运会的赞助单位仅限30家,多一个也不要,每家赞助企业至少出资400万美元,且同行业只选一家。有前面的离间铺垫,又有这个决定,各大厂商立刻行动起来,害怕自己被淘汰,都抢先登记、竞相出价,将赞助费越抬越高,使竞争日益激烈。因为哪家企业能成为赞助单位,其产品在同行业中就会遥遥领先。

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马上电告组委会,价码为500万美元,并表示若有必要还能再增加。美国的通用和福特两大汽车公司也不甘落日本之后,立刻商讨对策。通用公司表示,日本汽车大量倾销美国,这口恶气已在胸中积压了多年。这次在美国举办奥运会,如果再让日本汽车横冲直撞,招摇过市,那不是把美国人的脸都丢尽了。几经竞争,通用汽车公司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出资900万美元,同时提供500辆轿车为大会服务而夺魁。

另一场竞争是在饮料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展开的。可口可乐以1300万美元的巨额赞助获得成功。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享誉世界”的德国盖达电器公司以1000万美元战胜意大利的罗奇电器公司而登上赞助宝座。

总而言之,在这场本来就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尤伯罗斯先是巧妙地隔岸大把大把地烧起竞争之火,致使各厂商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进行一场大决战,然后再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如此一来,不仅成功地举办了第23届奥运会,而且的确净赚了2亿美元。

尤伯罗斯导演了一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精彩演出。

权威暗示:如何让对手迷失自我

2005年1月1日,全球实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欧盟与美国专门针对中国的“WT0特别保护条款”,对华纺织品的一次次设限。一时间,中国的许多纺织企业被这种没有预计到的打击砸晕了。大量的货物积压使中国的纺织行业遭遇了“滑铁卢”。

其中,浙江雄狮集团是一个经过几十年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到2000年时,该集团公司已拥有职工1000多名,年营业额达到了1.2亿元。但经过这次纺织品贸易打击后,仅仅因为银行要收回400万元贷款,它就彻底倒下了。其实,与其说是欧盟与美国的设限和“特保”让中国诸多的纺织企业陷入了低谷,不如说是“权威”的暗示让它们陷入了今天的艰难境地。在“中国入世和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后,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受惠国”的“权威”暗示下,这些企业的管理者都认为在2005年1月1日欧美放开纺织品贸易的那一刻,将是中国的纺织品在欧美市场畅行无阻的时刻。

于是,几乎所有的中国纺织企业都在疯狂地扩军备战。他们显然没有进一步去分析问题:各方普遍认为中国将会是最大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受惠国,那么,中国必然也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打击对象。

遗憾的是,中国大多数的纺织企业都深陷权威暗示的影响,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人们的这样一种心理:人常常会迷失自我,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会因为权威的影响而做出倾向于权威的错误判断。在管理者或权威人士的暗示下,评估者很容易接受他们的看法而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这样就可能造成评估误差的暗示效应。

反过来说:权威之所以是权威,在于权威具有某一方面的强势影响力和话语权,但权威不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面对权威,我们可以尊敬,可以看重,但必须要保持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进行分析和辨别,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判断。

权威之所以是权威,在于权威具有某一方面的强势影响力和话语权,但权威并不总是完全正确的。

鹤立鸡群:不走寻常路才是脱颖而出的捷径

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取得进步。然而,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很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约翰·法伯在离花盆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这种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个跟着一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地爬行。令法伯感到惊讶的是,这群毛毛虫当天在花盆边缘一直走到精疲力竭才停下来,其间曾稍作休息,但是没吃没喝,连续地走了10多个小时。时间慢慢过去,1分钟,1小时,1天,2天……守纪律的毛毛虫队列丝毫不乱,依然这样没头没脑地兜着圈子。连续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虽然一大堆食物就在离它们不到6英寸远的地方,结果它们却都一个个活活地饿死了。在对这次实验进行总结时,法伯在笔记本里写了这样一句话:“在那么多的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改变命运,告别死亡。”科学家把这种毛毛虫总是喜欢盲目地跟着前面的同伴爬行的现象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

假如每一片云都一模一样,“黄山云海”又怎能令人称奇?假如每朵花都如出一辙,那梅、菊又怎能在文人笔下生辉?假如每棵树都惧高怕危,那松柏又怎能在万绿丛中鹤立鸡群?自然界如果从众,我们将丧失许多美丽;人如果一味从众,也终将跌入失败的谷底。所以,创新才是出路。

当互联网经济一片繁荣时,无数的公司都将大把大把的金钱砸进了网络里。网络泡沫甚嚣尘上,大家似乎都看到了新时代的财富神话。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一窝蜂地往里挤,义无反顾地往前冲。但是不久之后,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大多数网络公司在互联网泡沫过后连残渣都没留下。市场用它的方式对人们的盲目跟从做出了纠正。

不盲从、不做毫无个性的跟随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创意是公司生命活力的源泉。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就趋难免陷入被吃掉或被淘汰的命运。不走寻常路才是公司脱颖而出的捷径。

进退规则:良好的撤退应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受赞赏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企业资源和学习能力的变化,企业经营战略会表现出动态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企业在经营中会适时地进行战略转移。战略转移意味着战略方向、目标的重新定位,业务的重组也意味着既要发展、又要撤退。

战略转型过程中实施具有前瞻性的“撤退”战略,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具有非凡的经营智慧和魄力。因为相比被迫出售已经出现严重问题或产生巨大亏损的业务,主动的“撤退”通常发生在仍然是一切“看起来很美”的时候,往往需要突破各方面的压力。但是如果在转型过程中的企业善于利用“撤退”战略,将为实现企业的最终战略提供巨大的帮助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