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的病逝虽然令慈禧悲痛不已,但她心中是早就有数的。其实,早在同治帝得天花的消息传出宫的时候,慈禧就开始有动静了。她先是为嫔妃们加封一级,又笼络臣工,这让后宫和朝廷的官员们疑惑不已,皇上得天花,病情有些严重,慈禧不忙着为皇上寻医问药,诊治疾患,怎么想起犒赏后宫和臣子了?这就更加说明,慈禧对同治的病情是心中有数的,她可能最开始就知道,同治所患之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她只能早做打算。
十二月初五,慈禧在养心殿召见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详、贝勒载治、载澄,以更工奕谟、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军机大臣宝鋆、沈桂芬、李鸿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桂、崇纶、魁龄、荣禄、明善、贵宝、文锡,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王庆祺,南书房行走黄钰、潘祖荫、孙贻经、徐郙、张家骧等人,这些人均是朝廷肱骨。大臣们入宫之后,看见宫内各城门都有宫监排列把守,其气势很大。养心殿外,也被宫监层层守卫,这种肃穆的气氛让王公大臣们内心都忐忑不安。
两宫太后得知大臣们已经到齐,便宣到西暖阁里。大臣们看到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面容惨淡,自是唯唯诺诺,不敢喧哗,个个都低头待命。这时,慈禧太后先开口说话,提出了立嗣继统的问题。
众大臣一听是这件事,都诧异不已,皇上正值壮年,怎么会考虑到立嗣问题呢?自然都不敢说话,只有恭亲王奕小心翼翼地上前进言:“皇上年方力强,眼下虽然有些不适,但也不至于到了立嗣的地步吧?”
慈禧的表现更是令人惊讶不已,她还没等奕诉把话说完,就不耐烦地说:“皇上已经不济事了,你作为皇室亲王,有没有合适继承大统的推荐人选啊?”
恭亲王刚想回答皇后怀胎的事情,又被慈禧堵了回去:“皇后怀胎的事情还未知真假,并且男女不定、生辰不定,确立继统之人选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恭亲王还是一味地强调皇后的龙胎,这让慈禧十分不耐烦。这时东太后慈安推荐恭亲王的儿子入继大统,这让奕惶恐不已,立即跪下磕头道:“犬子不才,臣以为溥伦更合适一些。”慈禧说:“溥伦是宣宗成皇帝的继长孙,血统有些远,不适合立为嗣。”
大臣纷纷开始揣测慈禧的心思,但是都不敢妄自开口,以免惹得西太后不开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东太后提出,可以由醇亲王的儿子载湉来入继大统。这个意见说到了慈禧的心坎里,尽管很多亲王都觉得有些不妥,但是慈禧已经明显表态,自己已经作出了决定,立嗣的人选就是载湉,其他人再不敢多言了。而差不多就是在同时,养心殿东暖阁的同治帝驾崩。
很快,两宫太后发下懿旨,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承继文宗皇帝为子”,立为嗣。而“文宗”皇帝的名字是咸丰,也就是说,载湉是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嗣皇帝。这个决定也是慈禧处心积虑的结果,然而慈禧为什么要这么用心良苦地做出这样的抉择呢?首先,载湉的父亲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也就是当今的醇亲王奕譞,他是咸丰帝的同辈兄弟。奕譞的正福晋是慈禧的同胞妹妹,从亲属关系上讲,慈禧既是载湉的伯母,也是载湉的姨母,算是亲上加亲了。但如果听从了恭亲王奕的意见,立了“溥”字辈的溥伦为嗣,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这个称呼听起来实在有些夸张,政事上也完全插不上手了。慈禧怎么可能让刚刚四十出头的自己游离于朝廷政事之外呢?此外,被立为嗣的载湉只有四岁,四岁的孩子什么都还不懂,她将他带入宫中,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控制和管教,长大之后,这个孩子自然是向着她的,并且,等到载湉长到十五六岁可以亲政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的时间,这十四年间,慈禧的绝对权威地位是不会受到干扰的,她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地进行自己垂帘听政、掌控大权的计划。
同治帝驾崩后,大臣们纷纷忙着准备丧葬仪式。恭亲王在东暖阁停留了一会儿,正要下去办差,却被西太后慈禧拦住了。慈禧让奕留在东暖阁待命,却并没有说明是什么事情,这让奕不禁提心吊胆起来。东暖阁外一片嘈杂,哭声、叫喊声连成一片,但奕守在房内,不敢迈出去半步。
一两个时辰以后,有几个人进入东暖阁。为首的就是西太后慈禧,第二位是醇亲王的福晋、西太后的同胞妹妹,后面跟着几个奶妈仆人,有一个人怀里还抱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奕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孩子就是刚刚被立为嗣的载湉。
还没等奕开口,慈禧便厉声说道:“这就是嗣皇帝,你快安排百官进宫行即位礼,准备明天颁布诏书。”
奕诉心中十分不悦,但是并不敢冒犯西太后的决定,只好一样一样地遵从着去办了。很快,诸位亲王大臣就立在养心殿的两旁,等候着幼主登基。而这个还不到四岁的幼主刚刚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眼之后,看见这么多人神情严肃,衣着古怪,着实吓得不轻,他便号啕大哭起来,他的亲生母亲,醇亲王的福晋怎么劝哄都不听,慈禧太后也过去好一阵哄逗,也不见有什么效果,无奈之下,只能让醇亲王抱到内堂去,过来好久,哭声才渐渐停止下来。
大臣们看见这是个空当儿,便赶紧面对着刚刚抱出来的、坐在御座上的嗣皇帝磕头行礼,这一下,让刚刚缓过神来的嗣皇帝再一次受到了惊吓,又开始号哭起来。
慈禧看见这种情况,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草草地行完了即位礼,命人将嗣皇帝带走了。满朝文武大臣和亲王们也得以离开养心殿,回到各自住的地方休息了。
第二天,慈禧颁布了同治帝的遗诏,帝王驾崩时,盛大的丧葬礼仪开始进行,与遗诏一同发布的,还有将载湉立为嗣的消息。同治帝的皇后得知了遗诏的内容之后十分气愤,认为,这仅仅就是慈禧一个人独裁的结果和私心的表现,遗诏中还明白地说清楚了,两宫太后开始再度垂帘听政了。慈禧将年号改为光绪,又尊谥穆宗,光绪元年由此开始。过了年,嗣皇帝举办了受朝大典,想必这是光绪皇帝一生中,最体面、最快乐的一次大典了。
元宵节左右,慈禧太后继续开始了她处理朝政以外的业余生活,整天在宫里饮酒、看戏,同治帝的离世并没有留给她太久的悲伤,她依然过得逍遥。
这一切都看在了内阁侍读学士广安的眼里,他显然对慈禧的这种态度不太满意,认为同治帝驾崩之后,宫里还有很多善后事宜需要完善办理,慈禧本应该忙于这些大事的,怎么可能整天有时间喝酒瞧戏呢?于是广安鼓足勇气,拟了一封奏折:“窃惟立继之大权,操之君主,非臣下所得妄预。若事已完善,而理当稍为变通者,又非臣下所可缄默也。大行皇帝,冲龄御极,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励治,十有三年载,天下底定,海内臣民,方得享太平之福。讵意大行皇帝,皇嗣未举,一旦龙驭上宾,凡食毛践土者,莫不叫天呼地。幸赖两宫太后,坤维正位,择继咸宜,以我皇上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并钦奉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仰见两宫皇太后宸衷经营,承家原为承国,圣算悠远,立子即是立孙。不惟大行皇帝得有皇子,即大行皇帝统绪,亦得相承勿替,计之万全,无过于此。惟是奴才尝读宋史,不能无感焉。朱太祖遵杜太后之命,传弟而不传子。厥后太宗偶因赵普一言,传子竟未传侄。是废母后成命,遂起无穷斥驳。使当日后有诏命,铸成铁券,如九鼎泰山,万无转移之理,赵普安得一言间之?然则立继大计,成于一时,尤贵定于一代。况我朝仁让开基,家风未远,圣圣相承,夫复何虑?我皇上将来生有皇子,自必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接承统绪。第恐事久年湮,或有以普言引用,岂不负两宫太后贻厥孙谋之至意!奴才受恩深重,不敢不言。请饬下王公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颁立铁券,用作奕世良谟。伏乞两宫太后暨皇上圣鉴!谨奏。”
广安上奏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慈禧所做的这一切早已是计划中的事情,怎么可能需要他这样的大臣前来提醒呢?果然,慈禧看到这封奏折之后很不耐烦,也有些气愤,第二天就颁下懿旨:
“前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业经明白宣示,中外咸知。兹据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奏请饬廷臣会议,颁立铁券等语,冒昧渎陈,殊堪诧异。广安着传旨申饬。钦此。”
看到广安上奏是这样的结果,朝中原本很多大臣与广安的想法一样,现在都不敢吱声了。慈禧刚好利用广安的奏折堵住了众人之口,朝廷之内再也没有人敢轻易质疑西太后的决定。
就这样,光绪成为大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并在宫里开始了他限制重重的童年以及以后的生活。慈禧太后就像压在他头顶的一尊大佛,他根本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只有无条件地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