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清朝的预备立宪虽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朝廷并没有让立宪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看见一丝曙光。
立宪派希望扶持清政府,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个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的封建王朝气数已尽,行将就木。
1908年11月15日,《纽约时报》发布了清光绪帝驾崩的消息,时间为东八区的14日下午5点左右,地点在瀛台涵元殿。
消息从宫中传出的时候,同样病情危重的慈禧太后听到之后几乎崩溃。不少人对光绪皇帝的死因提出了质疑,将凶手罗列了很多,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光绪多年体弱多病,是不争的事实,夺取他生命的真正凶手,其实还是多年抑郁形成的疾病。
光绪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其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他四岁人宫,由宫中的嬷嬷、宫女和太监照顾长大,虽然锦衣玉食、地位尊贵,但是身在帝位之上的他,始终受到慈禧太后的严格管教和限制,根本没有享受过普通孩子的快乐童年,形成了郁郁寡欢的性格。
十八岁亲政以后,更是时时受到慈禧太后的打压和约束,自己心中的抱负完全得不到施展,加上从小体弱多病,所以身体状况十分糟糕。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光绪更大的打击,他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失去了自由,对人生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
在朝堂之上,只有经过慈禧的同意,他才能开口说话,所说的内容也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他知道自己俨然变成了一副行尸走肉,这种来自内心的巨大创伤只会加重光绪身体的病情。
庚子之变时,光绪跟随慈禧“西巡”,一路上颠簸劳顿,加上与他感情甚笃的珍妃被害死,光绪帝的心情更加抑郁,身体状况一再恶化。
1898年10月18日,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法国驻京使馆的多德福医官去光绪被囚的中南海瀛台为其诊治,光绪将自己亲自写的《病源说略》交给多德福医官,实际上,他深深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
医官做了简单的听诊之后,将光绪的病情诊断为“腰败”,指出“少腹皮肉既亦虚而无力,不可阻精之妄遗。宜先设法治腰,然后止遗精”。当时,光绪帝只有二十八岁,可是已经“病入肌理”了。
之后的十年里,光绪的病情没有得到丝毫的控制,反而在一步步恶化,他自己也一直在记录着自己的病情。1907年,在光绪自己写的“病历”《病原》中记载,他遗精的毛病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前些年是每个月病发十多次,近几年,每个月只有两三次病发。这并不是病情好转或痊愈的征兆,而是因为肾脏的亏损过于严重,已经没有力气“发泄”了。
遗精的症状开始是因为白天听见敲锣的声音,内心受到惊吓而出现的,近几年“无梦不举”的时候就是“遗精之时”,病情在冬天更加严重。
不仅如此,膝盖和脚踝的部分永远是冰凉凉的,稍感风凉就头疼体酸,晚上特别需要盖好被子。耳鸣的症状也有近十年了,近几年听力明显下降,连听话都听不真切了。整天肩酸背痛,走路也不稳当了。年纪轻轻的光绪,貌似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好的。
进入第二年,光绪一天比一天虚弱,宫中的太医都束手无策,又从江苏宣来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诊治调理,药疗食疗,用尽了方法却依然毫无起色。
四月份,又有两位名医为光绪帝会诊,结果是这样的:“皇上脉弦数较减,轻取重按皆虚弱无力……现在腰痛不止,上连背部,下及胯间。考腰为肾府,封藏有亏,肝木上升,脾湿下陷。偏于右者,以左属血、右属气,气血不能流贯,风湿两邪,窜经人络。”显然,光绪此时已经是“病人经络”了。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通过军机处向一些有权有势的封疆大吏发出急电,要求调名医入京。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召集来的名医有近十人,其中江苏名义杜钟骏特编了一本《德宗请脉记》,其中详细记述了他与诸位名医为光绪帝诊治的经过。
在光绪帝自己的病历《病原》中,也记载了光绪最新的病情:“腰胯筋络酸跳,疼痛增重,牵及小腹两旁皆作跳痛。早晨洗面手不能举,腰不能俯,所有上下阶及行动坐立卧起,咳嗽用力时皆牵震作痛,早间初起时尤重,甚至呼吸皆觉费力。屡用补肾除湿之药,非但无效,且近来每晚间睡时偶有心跳惊醒之候,宜另设法医治。”
光绪帝这时候已经出现全身剧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算是“病入膏肓了”。十月份以后,光绪帝基本已经卧床不起了。杜钟骏在《德宗请脉记》中记载了十月某一天夜间的情景:内务府忽派人来请杜钟骏,说:“皇上病重,堂官叫来请你上去请脉。”
杜大夫还没来得及洗脸,就匆匆上车,一路上不停地有人来催促,想是皇上的病情出现了险象。到了内务公所,周景涛已经请脉下来,说皇上病重了。没多久,内务府的大臣增崇带着杜大夫到了瀛台,这时候皇上还坐在床边,一手托腮撑在前面的桌子上,另一只手放在桌上,等待诊脉。在杜钟骏为光绪诊脉的过程中,皇上面容惨淡地说:“之前吃的药都没起效,你有什么办法吗?”
杜钟骏询问了皇上的近日的病情后便退下了,这时,杜大夫心里已经明白,皇上的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也就是说,光绪帝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十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908年11月12日这天夜里,一班名医被催促起来,召进宫中,这时宫中已经在预备宾天的仪式了,宫门之外,守卫森严。名医们在军机处守到第二天一大早宫门开,但是宫中还没传出消息要他们前去请脉。等了很久,有两个太监来传医生前去请脉,于是杜钟骏和周景涛、施焕、吕用宾四人前去为光绪帝请脉,这时的光绪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杜大夫知道皇上病情危重,恐难熬过当晚了,就对内务府的人说:“不必开方了。”
到二十一日,也就是14日的子时,皇上已经处在弥留之际。当时有御医记录下了皇上的脉象:“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御医们象征性地开了方子。果然,到了酉正二刻三分,光绪帝驾崩,他终于结束自己苦难的一生。
在美国,当天的《纽约时报》报道:“在清国百姓中间,鲜有迹象表明人们对正发生着的事有什么情绪化的反应,皇帝的驾崩以及皇太后在很短时间内也可能薨逝这件事对清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清国人所追求的是一条平稳、连贯的发展道路,根本不会为了这两人的死而悲伤。”(在光绪死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宾天了,所以文中这样说)
从夏商周开始算起,中国的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八百多位帝王,光绪无疑是其中比较悲惨的一位。他自登基之后,毫无帝王的威严和权力可言,只是一直受制于清朝真正的统治者慈禧太后,不仅如此,他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发展自强之路,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却遭到臣子的出卖,被自己的亲姨母软禁,他在中南海瀛台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在朝堂之上,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
一个外国使臣在出席大清国的一个宫廷礼仪活动时,见到了光绪皇帝并叙述了当时的情形:“大清国皇帝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更显衰老。他额部凹陷,脸色发黄。看到我们这群外交官时,他的神情羞怯,那呆滞的眼神此时此刻可能是由于鸦片或吗啡的作用而有了光彩。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伤的、疲惫的和带有些孩子气的笑容。当他咧开双唇时,嘴里露出的是参差不齐的长长的黄牙齿,两侧脸颊上都出现了深深的凹坑。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过更多表现出的是麻木不仁。”
学术界对于光绪帝的死提出了很大的质疑,不少人认为,光绪帝是被慈禧或是奕劻害死的,也有人认为是被太监李莲英或者崔玉贵投毒,甚至还有人认为光绪的死跟权势越来越大的袁世凯有关系。因为这是在慈禧太后病重的紧要关头,一旦慈禧先逝,而光绪的病情好转过来,必然会将实权夺回,而得罪过光绪的袁世凯、李莲英和崔玉贵就难逃厄运。
实际上,长期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已经失去了对任何人构成威胁的可能性,他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说光绪在一种消极等死的状态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在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一力主战”,他反对妥协,更反对顽固派以割地赔款、出卖国家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主权以求和的行径。虽然他最终没能阻止这一切,但是光绪帝始终以鲜明的态度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因而历史对他是无可指责的。他为图自强,极力主张维新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广开言路,他不仅允许低级官吏进呈变法奏疏,甚至丢开“祖宗成法”的束缚,鼓励绅商士民上疏言事,颇有民主作风,算是一位开明君主。然而从小生活在被压抑被束缚的环境之中,面对强大的世俗观念和慈禧难以撼动的地位,他终究还是无力改变现状的,这不仅是光绪个人的悲剧,甚至也不仅是大清朝的悲剧,而且是国家和历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