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33599000000014

第14章 关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1)

(一)资源型特点突出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也就是不同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化。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就理所当然地强调和定义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性及其特点。党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进而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给出了新的概括: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新型工业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确确实实发挥好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理论上讲,中国绝对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工业的道路。但是,就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国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破坏、浪费,对环境的污染有加剧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和政策主张,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等方面的治理,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大面积的污染、以高昂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换取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是格格不入的。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可是不采取新的发展方式,不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仍然是走老路——步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后尘。治理的作用、效果与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相比,治理是皮毛,而污染与破坏仍然是实质性的。就政府、企业对于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方面所作的工作和投入而言,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二)产出效益低下的问题突出

我国至今产出效益低下,例如,2006年我国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但消耗了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的15%,12.4亿吨水泥,约占世界的54%,3.98亿吨钢铁,约占世界的30%,其他资源、原材料的消耗数量和比重也很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水泥综合能耗高23.6%。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了我国,相应地加大了国内资源消耗总量,通过能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资源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供应能力。由于国内能源资源保障程度持续下降,必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资源性产品。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约1.52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为47%;2007年上半年进口石油近亿吨,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升。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约3.26亿吨,进口依存度为51%;2007年上半年进口铁矿石约1.61亿吨,进口依存度为53%。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铁矿石消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由于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严重缺乏,原始创新滞后,由于机制、体制、制度和人员素质、管理等因素致使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是日本的11.15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用水量的4倍,是美国的10倍,是日本的24倍。此外,我国每年约有7亿吨农作物秸秆,近230亿吨工业有机废水,500多万吨废钢铁,大量的电子垃圾,多数白白地浪费掉了。另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1949年至2003年,我国累计产煤350亿吨,而煤炭资源消耗量已超过1000亿吨,回收率平均不到30%。这意味着50年间扔掉了6个百亿吨煤田,浪费极为严重。

(三)引进与消化的矛盾突出如果我们有了高新技术,如果我们的机制好,如果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高,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与浪费问题出现。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已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从芯片生产说起,20世纪50年代中国自行研制出第一台大型计算机时,比美国只差十几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内不断买进生产线,尽管先后分别引进了3、6、8、12英寸的硅单晶的生产线,但在研发和生产的若干关键环节,且出现了短期内无法弥补的空缺。如今我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比50年前还要大。这种差距的增大,造成了战略上的潜在危险。据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由于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计算机芯片是美国制造的,通过高科技手段美国军方截获了伊拉克的军事机密,造成伊拉克军事指挥的失灵。

我国的企业忽视研发,其实好多企业也没有能力进行研发。据2005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3成企业有研发活动。高新技术研发费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中国的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弱,消化吸收费用平均不到引进项目的7%,而韩国、日本等国却要花比引进项目费用多3~10倍的钱来消化吸收,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世界上公认的自主创新性国家有美国、日本、芬兰和韩国等20个国家,创新型国家的特点是:创新的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到世界总量的97%。我国与创新型国家比,在核心技术方面差距较大。技术瓶颈约束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花大价钱买技术,单纯依赖引进,导致了国内高新技术人才的严重流失。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的跑到国外去了。有人评论:中国花高代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了国外,给国外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再来到中国,利用中国人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

有些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严厉批评:合资企业扼杀了自主创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糟踏了我方科技人员,打压了我民族工业,侮辱了我民族尊严,尤其是丢失了优良传统,泯灭了民族精神。

合资企业用高薪养着专业技术人员,但不搞研发,专业技术人员没事干,流失得很严重。琦瑞公司曾经创造了8个月内设计出两款轿车的奇迹。参与设计的20多人,正好来自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东风汽车集团。这些人是在东风汽车集团,决心全面合资,准备拆散技术中心的情况下“走出”的。再如,襄樊柴油机厂花了几亿元引进康明斯的技术,图纸修改了20几处,设计出的产品受到欢迎。可是后来与康明斯合资,中国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合资后,产品还是按照康明斯以前的图纸生产,并没有出资的康明斯获得了50%的股权。有人把中国的合资厂比作跨国公司的手和脚,在跨国公司糊弄中国人的情况下,没有知识产权的中方,形成了丫鬟管钥匙,当家不做主的现象。

(四)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的问题突出

“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已扬名天下。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业在内共100多种产品类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突破了30000亿人民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4.4%,在世界制造业总额中的比例也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但是我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上是以低质、低价的形象出现的。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在世界20个创新型国家中没有中国的名字。每年公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排行榜中一直没有我国的品牌。

我国企业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不过几万家,能做原始设备开发商的也不过几千家。既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又有自主品牌的只有几十家。我国的家电企业比较强势,但是真正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企业比率只有1/5。品牌名气大的也只有四五家。

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费13美元,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外国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32.5美元,中国企业只获得1.5美元。中国的微波炉第一大品牌格兰仕利润率也低到3%~5%。

我们过去引进设备和技术,制造新产品,特别是外资企业,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资源创造财富,污染了我们的环境,破坏了我们的资源。我们只重视生产加工能力的投入,长期忽视了研发创新的投入,同时也忽视了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