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33599000000016

第16章 当前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仍然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主体(1)

我国的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一)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变革中不断成长壮大

2008年,我国的国企改革同样也迈入了第30个年头。这一年,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26家中国企业入围,全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

有的专家学者和记者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变革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作了精辟的阐述,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从深陷计划经济僵化泥潭,到几乎遭遇全面亏损;从三年攻坚脱困,再到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做了30年的“强企梦”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国企改革经历了“三部曲”。

2008年9月,“国资第一重镇”上海,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鬼子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下发。力主继续深化国资企业化改革,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这样的声明代表了中国多年来和今后国企改革的方向——市场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寻求一条国有经济和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改革者不断探索的目标。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将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比喻为“热身”、“预赛”和“比赛”。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国有企业统包统揽,企业不负担盈亏,也没有经营自主权。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国企改革一直致力于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手段给国企“松绑”,15年的“热身”训练为国企进入市场奠定了基础。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开始,国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这个长达10余年之久的“预赛”中,由于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与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相比,国企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1998年到2000年,针对大中型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状况,国家开始实施国企三年脱困攻坚计划。3年攻坚,减轻了国企的负担,促进国企优胜劣汰,实现整体扭亏为盈。

2002年党的******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开始解决制约国企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中央、省、地州市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九龙治水”管国资的局面不复存在。在出资人的推动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薪酬与企业业绩挂钩,企业的市场表现、国有资产能否在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得到切实保障。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路程,从扩权让利开始,逐步深化,走向改革整个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是从点走向面,是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走向整体上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二)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有关资料表明:一年213亿元与一月1000亿元,这就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变革前与变革后的真实写照。30年的不断变革,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有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2002年至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

而回望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企业对政府高度依赖,职工生老病死由企业统包。企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生产经营自然难有起色。

在1993年到2002年,国企遭遇最困难的10年。1998年,全国2/3以上的国企亏损,全国国有企业所有利润相加,只有区区213.7亿。如今,国资委监管的147户中央企业一个月的平均利润就有800亿元到1000亿元。

多年的改革,使大量国有中小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但经济效益屡创新高。2006年,国有大型企业户数只占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2.31%,但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5.91%、61.54%、63.25%。

(三)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国有企业在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平等竞争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行业排头兵。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已经成长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主跨逾千米的26座桥梁中,身为中央企业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就设计建造了10座,包括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股份制已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在A股市场,300多家中央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8%。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在逐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正在形成。

以往国有企业“大锅饭”“铁饭碗”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

(四)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有退有进,退进结合,做大做强。从当年梦想脱困到今天梦想发展,经过多年改革,一条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企改革之路,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自党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的改革方针后,国企改革战略出现了重大转变。“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使国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30年间,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核心就是“政企分开”,国有企业从政府机关的附属,转变为在市场化浪潮的锤炼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并且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从体制和机制上增强了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各项综合配套改革举措也在同时推进。30年来,国企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诸多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从减少和撤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计划、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到发展完善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市场;从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到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再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有企业的体制和市场环境日益完善。

“国有企业要努力成为巨星。”这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国企未来发展壮大的期待。同时,这句话也代表了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对我国企业的期望的心声。

有的专家学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做大做强,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向跨国公司看齐,把国有企业培养成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有控制力的、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30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为国有企业积蓄了力量,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五)我国的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有记者报道:生产铁、钢、材同比增长55.44%、54.79%和58.08%;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同比增长89.78%、20.48%。2008年以来,在国际铁矿石价格暴涨65%,煤、电、油价格大幅攀升的情况下,武汉钢铁集团依靠比例高达80%以上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仅消化了年增长近60亿的新增成本,还创下铁、钢、材产量和销售收入、利润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我国的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改革发展中成就“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