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33599000000029

第29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要求实施好大人才观战略(2)

在实施好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进程中,必须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培养企业家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职业化水平。建立完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热情。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在实施好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进程中,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依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进一步破除科学研究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坚持“双百”方针,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大力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工作环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科学道德水平,激励各领域专家奋力攻关,勇攀事业高峰。重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意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以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

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健全留学人才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紧缺人才。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实施好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协调发展。

各行各业,度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

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要积极提供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以感情和人格的力量,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行依法管理,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增强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为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五)我国人才工作扎实推进,人才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质量不断上台阶上水平。例如,改革开放3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科学人才观,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我们党爱才、识才、用才、聚才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使人才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0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改革开放30年人才工作发展记事:铸就人才强国基石》一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政策的角度,从时代的变迁等方面深刻总结了人才工作的经验:

1977年,在******同志的极力主张下,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它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一幕,翻开了发展教育的新篇章,为3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奇迹”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制定教育的相关法规制度,逐步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1980年,我国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教育法规——《学位条例》,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982年,我国把教育方针、地位和作用等内容写入《宪法》。从此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根本大法中确定了下来。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1995年,《教育法》出台,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教育基本法律。此外,国家还陆续颁布实施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2.把培养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创新人才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1985年,我国建立了博士后制度,开始探索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万多人,有近3万人出站,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1993年,国家正式启动了旨在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211工程”。1998年5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985”工程。这两项工程的实施,有力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增强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近年来,在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生力军作用。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115个,超过总数的50%,产生了有“中国芯”之称的“北大众志—863系列的CPU系统芯片”、清华“USB移动数字电视控制芯片”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成果。同时,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迅速成长,成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力量。

1978年末的一天,52名中国年轻学者,从北京出发,辗转前往美国。从此,关闭了10余年的留学之门重新开启。30年来,继美国后,我国陆续与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资助、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留学生选派力度。1984年,******印发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精英”留学开始走向大众化;1996年,国家成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改革选拔派出方式,加大对留学的资助力度;2005年,有关部门提出“选拔一流的学生、派到一流的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三个一流”选派办法;2007年,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启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2007—2011年每年选派5000名研究生赴国外一流高校深造。

200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14.4万人,其中自费留学12.9万人。30年间,我国共有121.17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仅中关村科技园区,8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就创建了2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高达300多亿元。上海市大力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已形成社会、政府和用人单位三方合力聚才的机制。中国广州留学人员智力交流会、中国辽宁海外学人创业周、中国山东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浙江留学人员经贸洽谈会、欧美同学会“21世纪中国”系列研讨会等等,为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搭建了平台。

制定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是保持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1995年,我国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随后,江****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对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从此,“科教兴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2007年,胡****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

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我国不断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基础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各类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国民教育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截至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18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接近3000万人,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则高达1.5亿人次。

与此同时,党中央把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不断开创和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目前,全国80%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已达到5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脱产培训的要求。

(六)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工程所需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力度大,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总量及其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目前我国信息化人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到2010年,我国城乡信息化人才总量将要达到650万,信息化人才占从事和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人力资源的比重,将要提高到20%。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体制和制度建设的高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进行调整与变革。具体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改进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完善信息化人才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公众信息化的素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但是,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教育途径,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配套、层次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着重用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保证我国信息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