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33599000000035

第35章 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及其国外信息产业的政策主张(1)

(一)信息化

关于信息化的概念,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概括为如下内容:

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直到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诸领域及其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自身和整个社会都发生着质的变化。其中,社会的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以及知识生产力迅速提高的结果。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进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交互渗透和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各个产业和部门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优化并产生革命性变化,促进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信息化,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不断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的过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过程;是工业经济社会不断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的过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1936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发表了一篇文章《论信息产业》,作者从分析产业发展的原因入手,在研究工业化的同时提出了信息化的问题,在本文里虽然作者没有正式使用“信息化”,但是此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日本学术界、企业界、新闻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从而导致了信息化概念的产生。1964年1月,日本的Kamisbima教授发表了“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学”一文,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会”的概念。在大讨论中,大多数日本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动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相类似,也是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在工业社会,有形的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而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并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日本社会需要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到了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并用其来描述和定义上述社会进化的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信息产业获得快速、健康、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至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实现信息化国家的佼佼者之一。

我国的专家学者指出,信息化概念一开始就是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起源于日本的有关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社会新学说。60年代日本学者所谓的信息化,就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其后,由于在经济社会事业的实践进程中,迅速推进与发展,于是信息化的内涵就有了逐步的丰富和发展,其外延也有了深化和升华。

一直到了90年代,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的定义,有了广、狭义的内涵。诸如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机化,而且要求通讯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通讯、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出现汇流的趋势,因为当今世界工业标准的发展和使用,以及电信管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变化是信息化的根本标志;信息化从内涵的角度考察,包含多个层次,诸如信息技术利用的广泛性,信息观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等。信息化从外延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环境,只有建立在进行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的信息环境,才真正称之为信息化环境;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其反映的从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出没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上述5种观点,有的是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探讨信息化的,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有的观点是从信息产业和信息环境方面探讨信息化的,有的是从社会产业发展的角度理解信息化的,如此等等。

我国有的专家学者还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从信息化的相互联系方面讲,主要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诸如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社会领域里的广泛应用等;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及其各项事业优质发展;信息化其内涵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加快农业的工业化和工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利用的能力,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生产率和效率,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形成了重要的观点: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化的内在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动力,信息是一个社会产业结构发展过程的观点等,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的过程。信息革命与以往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技术革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往的信息技术革命作用于工具、材料或能源等物质资源,主要体现为人类体力的延伸,而现代信息革命主要作用于知识即信息资源,体现为人类脑力或智力的进步。我国经济学家汪向东对信息化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信息化就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有: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化、信息应用的大众化、信息贡献的社会化、信息覆盖范围的全球化等6个方面。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随着人类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1946年美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诞生算起,人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人类的信息化问题,主要是近20年的事,特别是近10多年的事。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渗透性。至目前,信息化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了经济、社会、人们的生活等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革命,引发了人类的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甘肃省召开的工业强省战略会议,对全省今后5年工业强省作出了部署,达成了共识,但是工业强省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对于全省工业强省长期的战略还应作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促进工业化是全省工业强省战略的重点要素。

(二)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讲,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通常体现在三大领域: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11个方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设计新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运作;企业决策实现智能化;企业内部网(In-tranet)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整合;企业外部网(Extranet)对企业内部网功能的延伸;基于互联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展开;建设一支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制定、实施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及专题制度;其他相关业务。

关于企业信息化的一系列问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张李义在诸多专家学者关于信息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作了比较权威的解释: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没有终点。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持续发展。信息化本身不是目的,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信息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为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需要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集成化管理,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企业信息化主要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生产运作领域、企业管理等领域。并使各种管理业务实现集成化管理。

就企业信息化的本质而言,信息化就是生命化,这是站在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同源的高度认识先进生产力特征的结论。生命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进化。企业的生命化,通过企业自我创新体系和自我进化体系实现。自创新、自进化的体系,就是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

值得重视的是,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代名词,更为重要的是要与现代管理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除了硬、软件环境的改变,最重要的在于各类管理的信息化,如生产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后者更为重要。管理领域的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企业物资流、作业流和资金流在信息层面上的继承为重点,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决策水平。要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企业信息化的进程看,存在的“重技术,轻管理”也即“重硬轻软”倾向,曾经影响了企业的整个信息化进程或是因误导而功亏一篑,企业一定要汲取经验教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内容:

办公自动化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件资料积累堆积如山,给文件保管、查询带来极大困难。传统的办公程序,从文件起草、传阅、审批、归档、借阅等各个环节,常常存在浪费纸张、文字不清、传阅不及时、文件去向不明等现象。而信息化下的办公自动化,只要一台电脑,将所有文件输入进去,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主题词和全文检索进行查询,这样做既安全又省时,又准确,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业务管理科学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业务从调研、立项、签约、履约到后期的服务,都可以进行科学管理,例如快速准确计算各种存在大量内部运算关系的业务报表,随时掌握大量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业务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对租赁合同、工程项目合同等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检索查询程序生成各种报表,绘制各种统计图形,实现日常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