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33599000000008

第8章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新型工业化战略选择的理论概述(3)

4.就业与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

我国新型工业化,是充分考虑就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曾经一度是与失业相伴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以此为代价推进工业化进程。尽管从理论上讲工业化与扩大就业存在一定的客观矛盾,发达国家走过的这一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样的道路我们也不能走,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将工业化、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发达国家在高速工业化的时期,人口大都只有几千万,美国直到1914年人口才有1亿。英、法、意等直到1999年人口也还不足6000万,还赶不上江苏省的人口,对这些国家来说,10%左右的失业已经很严重了,也就几百万人,但中国不同。虽然未来30~40年间,我国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新增加人口仍将高达3亿左右,其中适龄劳动人口相当客观。众多研究成果表明,未来5~10年内,全国每年新增加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会低于1000万人,目前城镇结存的失业和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最保守估计也要在1000万以上。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中的隐性失业会日益突出,光农业就有1.5~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但我们的很多劳动力素质又不高,既不能与先进技术结合,也不能“对外出口”;最后,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的优势。尽管我国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但总体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率曾作过测算,按汇率换算后,中国大陆制造业平均周工资30美元,泰国58.3美元,韩国243美元,台湾328.9美元,香港436.6美元。这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制成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金锫博士曾就会议计划经济与评论:“全世界都会发现,中国制造的制成品,具有不可思议的低价格,在中低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中,中国产品所向无敌,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而且,统一的国家保证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得中国工业制成品确实具有不可思议的低成本。”根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在日本的进口工业制成品中,中国1986年仅占4%,2000年上升到19%,增加了3倍多。中国产的摩托车、家用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产品,行销世界。总的看来,我们完全有必要在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的范围,既注重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又注重劳动对技术的替代,从而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对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新型工业化与过去传统工业化的对比分析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比较

我国过去的工业化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国有企业是工业化的主体,资源配置由国家计划配置。新型工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推进的,工业化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国有企业,又有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社会资源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

2.我国新型工业化与过去的工业化内外部环境条件的比较

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化是在大国称霸、闭关锁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件下展开的,虽然奠定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基础,但精力分散,“左”的干扰特别严重,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的基础上推进的,起点低,底子薄,党和国家不得不化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在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以及我们党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形势下进行的。

3.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

我国新型工业化是与城市化紧密结合的工业化。1949—1978年的30年间,中国走的是重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以农补工的形式。这使当时的农村不仅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而且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生活。农业为工业提供了6000多亿元。因此,党和国家尽可能地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以减轻城市负荷,并通过户籍管理限制城市移民,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上是背离的。改革开放后,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步结合起来,但由于体制等原因,城市化程度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现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综上所叙,我们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反思人类已有的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提出的一条新世纪、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战略选择。

(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存在着诸多障碍和突出问题,困难重重,诸多方面的矛盾突出。

1.时间短紧,任务繁重

主要工业化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共花了200多年的时间。中国却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实现新型工业化,使全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多,这必然对全世界工业化进程产生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任务极其艰巨繁重。

2.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峻

人均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发展需要和资源供应的矛盾将日益尖锐,整个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体系都支撑不住。比如美国1亿多人口消耗世界25%的石油,如果我们也像美国一样,整个世界的石油可能都不足以满足我们消耗。发展不足和发展不科学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新型工业化正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然而,我国目前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甚至于1/6;我国每吨钢能耗为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

3.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严峻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粗放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总需要一个过程,这会加剧资源短缺的程度,从而影响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利开拓。我国资源短缺,与之相比更严重的是资源的粗放利用,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和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4倍。同样,生态恶化的态势不可能一下子遏止住,也需要一个过程中,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环境污染少,但不可避免污染,遏止生态恶化的态势并最终实现生态的基本改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4.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低

我国企业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虽然产量增长迅速,但是与先进水平相比的技术差距没有缩短,属粗放型经济增长,大量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供过于求,许多高技术成果游离于经济之外,得不到转化,资源利用率特别是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极低,造成巨大的浪费。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率在10%左右,而产业化率仅在5%左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急需的大量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这种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低的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5.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最直接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提高工业制造业与提高其附加值的比重,实现这一任务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从而制约了工业结构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度加工化、技术集约化的优化升级。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却不得不依靠进口,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这都与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基础不平衡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并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方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盲目地上项目、铺摊子,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生产现象十分严重,最终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产业、产品缺少特色,未能体现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尽管东、中、西部的资源和经济技术环境存在很大差别,但在工业产品结构中,相似程度却很高。东部与中部地区结构的相似率为93.5%,中部与西部的相似率更高,达97.9%。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从初级产品到以家电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再到支柱产业,目前还有继续加深的趋势。

6.信息化基础环境较差

信息化一方面是硬件工具和技术层面的进步,如机器的更换,频道的增宽;另一方面还有更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本身,我们缺乏有关行业、地区的数据库资源,如一个待开发地区的沿途物产是什么?产业结构是什么?没有这些最基础的数据,就无法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数据资源,再宽的频也没有用,无法进行投资决策,引进外资搞工业化就困难。也有不少信息由于不符合国际规范而没有可利用的价值等等。

7.企业规模小,无法抵御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对手

我国缺少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至今尚未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以众多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协作的企业群体。工业生产领域中许多重要产业的整体规模与技术水平不相称。作坊式的手工劳动仍普遍存在于农业和其他一些低技术构成产业中。企业普遍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形不成规模经济,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本无法与有实力的国际大企业相抗衡等等。

8.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基本内容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这一个降低,一个提高,却受到我国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主要有两大表现:“三农”问题棘手,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农业仍然是最脆弱的产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人多地少,人多水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全国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三农”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与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8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总体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近1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滞后制约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我国改革开放后,每转移一个劳动力去第二产业只能带动0.7人去第三产业,而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国家,这个指标是2人,我国工业的发展未能形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同时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没有受到根本触动,一些地方在就业上学、户口、社会保障方面还在强化对农民进城的限制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农业人口不能很快转移和城市化水平较快提高。

9.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巨大

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就是我们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我国下岗、失业职工以及新增的待就业人口基数大,新型工业化道路还要求科技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在客观上又将在一定程度遏止就业的扩大,将这两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本身就是重大难题,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稳定就无法保障,市场需求也难以拉动。

10.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能力低

我国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基本实现工业化,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及与我们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严峻现实。我国经济实现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难易程度。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状况,从总体上看,其水平和能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