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爱国故事
33616500000017

第17章

直到这时候,州吁和石厚才知道他们中了石碏的计谋。陈桓公想当场把他们俩杀了,子针上前阻止说:“先别杀!石厚是石碏的亲生儿子,咱们不便杀他。还是通知卫国,请他们自己处置吧!”陈桓公于是吩咐手下将他们俩监禁在两个地方,以免他们互通消息,同时打发使臣连夜去通知石碏。

石碏自从告老还乡后,就不再过问朝廷里的事了。今天接见了陈国的使臣,才特意到朝堂去找大臣们。大家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都惶恐地说:

“这是国家大事,全凭国老做主。”石碏说:

“他们俩犯的是死罪,咱们只要派人到陈国去杀了他们就行了。”有位大臣自告奋勇地说:“乱臣贼子,人人都可以杀。我去杀州吁吧!”大臣们都说:“好!不过,主犯既然判了死罪,从犯就从轻发落吧!”他们这么说,为的是不忍石碏遭到丧子之痛。没想到石碏却火冒三丈,说:“州吁的罪,全是我那没出息的小子捣腾出来的,你们网开一面,留下他一条命,岂不是以情害义吗?你们当我是什么人?……谁去杀石厚?……谁去杀石厚?”问了两声,都没有人回应,朝堂上一片死寂。石碏气得满脸通红,最后他说:“没有人肯去?好,我自己去!否则我无脸见人!”他的一个家臣赶忙上前说:“国老别生气,我去杀石厚吧。”于是两人就依照卫国大臣们的意见去处治州吁和石厚。他们到了陈国,先去拜见陈桓公,感谢他除暴安良的恩德,然后分头去办事。州吁见了来人,大声吆喝说:

“你是我的臣下,怎么敢来杀我?”那个人就说:“你不是杀了国君吗?我只是以你为榜样而已。”州吁无言以对,只好俯首受刑。石厚见了来人,央求说:“我罪该万死,但请让我见见我父亲再死吧!”那个家臣说:“我奉你父亲的命令来杀你,你如顾念父子之情,我就拎着你的脑袋回去见他吧!”说定拔剑斩杀了他。

石碏和卫国的大臣们治死了州吁和石厚,立公子晋为国君,就是卫宣公。卫宣公因为上次卫国联合四国攻打郑国,害怕郑伯前来报复,就打发使臣去聘问,也算是向郑国赔不是,借此恢复友好关系。

卖柑者言

“卖柑者言”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哗众取宠。

此典出自《郁离子》。

杭州有一个卖水果的人。他善于储藏柑子,能使柑子经历严寒和暑热而不溃烂。

他的柑子拿出来光闪闪的,质地坚实如玉,颜色橙黄如金。到市上去卖,即使价钱比别人的高十倍,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购买。我也买了一只,剖开它时却有像烟尘一样的东西直冲口鼻,仔细一看,柑子的内部已经干枯得像破旧的棉絮了。

我责怪地问他说:“你卖给人家的柑子,是用来放在器皿中作为祭祀神灵、招待宾客用的呢,还是只是炫耀那外表以愚弄蠢人和瞎子呢?你太过分了啊!”

卖柑的人笑着说:“我卖水果已经有很多年了,就凭借这个办法生存。

我卖出柑子,人家取走柑子,从来没讲过什么,却独独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啊!现在,那些掌握兵符、坐在虎帐中的人,威风凛凛地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栋梁,他们真能够制订出像孙膑、吴起那样的战略吗?还有那些戴着高帽、拖着腰带的人,趾高气扬地好像是朝廷的栋梁,他们真能够建树起像伊尹、皋陶那样的事业吗?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盗贼蜂起却不知道防御,百姓困苦却不知道救济,官吏奸猾却不知道禁止,法纪败坏却不知道整顿,他们就知道浪费国库中的粮食而不知道耻辱。你看看那些坐高堂、骑大马、痛饮美酒、饱餐佳肴的人,从外表看来哪一个不是形象高大,叫人感到可敬,威风显赫,可以作为榜样呢?这样看来,哪里不会出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啊!现在,你不去考究这些,却来考究我的柑子!”

我无言以对,仔细想想他的话,觉得他与东方朔之类的人很相似。难道他是因为痛恨世上邪恶行为而借助柑子来进行讽刺吗?

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比喻老百姓没有赖以生活的东西。现常用来形容在黑暗统治下,百姓极端贫困,无法生活下去。

此典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据陈地以后,派一个名叫武臣的人,带领三千士兵渡黄河向河北进攻。武臣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他感到自己的兵力不足,必须加以壮大和充实。于是,刚刚渡过黄河,他就把当地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召集起来并对他们说:

“秦朝的残酷统治已经很多年了。他们派差出役接连不断,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老百姓家家无余财,户户没劳力,实在是民不聊生啊。”

武臣的政治宣传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支持,于是他很快就扩充了部队,并占领十几座城市,使陈胜的农民起义军在黄河以北一带不断地取得重大胜利。

民无噍类

“民无噍类”意思是人民忍受不了反动的统治,百姓无法生存。

此典出自《宋史·岳飞传》:“飞班师,民遮马恸哭,诉曰:‘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

岳飞从小就立下为国家效力的伟大志向,在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决心。他的家境很贫寒,祖辈都是种田的。少年时的岳飞读书非常刻苦,他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研究打仗布阵的本领。岳飞身材魁梧,力气大得惊人,还没有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而且左右手都能够射箭。

后来,岳飞统率宋朝军兵,替朝廷抵抗金兵,接连获胜。眼看就要打金国的都城黄龙府,获得全面胜利。可是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决心与金兵讲和,一天之内下了十二道金字牌,命令岳飞撤军。

岳飞眼看收复的失地又要丧失,宋朝的百姓重新要沦为金国的奴隶,心里异常痛苦。他泪如雨下,面朝东方拜了两拜,悲愤地说:

“我们将士花了十年时间,用性命和血汗换来的胜利,想不到废于一旦啊!”

岳飞服从皇帝的命令,下令军队撤退。老百姓知道岳飞要走,都围在他身旁,拉住兵士的衣袖,哀求说:

“你们不能走呀,我们都是拿粮草、端香盆迎接你们的,金兵都是知道的,你们一走,我们就没法活下去了……”

百姓哭声惊天动地,岳飞流着眼泪对乡亲们说:

“这是皇帝的圣旨,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呀!”

岳飞不忍心叫百姓受难,他命令部队再留下五天,让百姓抓紧时间逃亡,又奏请圣上让出汉上六郡空闲土地,安顿难民。

岳飞被朝廷召回以后,不久便被害死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首恶不除,动乱不止。

此典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名叫庆父的人,他是鲁君庄公的异母兄弟。这个人野心勃勃,手段毒辣,诡计多端,一心想自己做鲁国的君主。庄公死了,由他儿子子般继位,庆父派人刺杀子般;子般死了,由鲁闵公继位,第二年他又派人刺杀闵公。

不断地制造内乱,引起国人共愤,因此时间长了,就有谚语说: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国人联合起来声讨他,庆父逃到齐国的莒地。鲁国向莒地官府付出重金,要求把庆父抓回来,庆父在被解回鲁国的途中,自尽而死。

取道杀马

“取道杀马”这个故事批评那些不讲究正确方法而滥用严刑峻法的政治现象。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三者。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

这段话意思是说:

宋国有个人着急赶路,但是他的马不肯前进。他便把它赶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这样连续反复三次,然而那匹马还是不肯前进。就算像造父那样最善于驾马的人,他用来威慑马的手段也决不会超过这个宋国人了。他没有学到造父驾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驭马的威严。这对于驾马,是没有丝毫益处的。

那些昏庸的国君同这宋国人有什么差别啊!治理民众,没有正确的方法,只知采用各种严刑。结果,严刑越厉害,民众越不会服从。

东门黄犬

东门:指东城门。黄犬:指黄狗。原句出于李斯被秦二世处死时之语。意为做官遭祸,抽身悔迟。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秦朝丞相李斯被诬入狱以后,他的官场仇家——宦官赵高负责他案件的审理,赵高公报私仇,对他实行毒打,来强迫李斯承认与其长子李由勾结盗贼,谋反之罪名。

李斯被屈打成招,他亦曾想过自杀,但他自以为能言善辩,有功劳,无反心,通过上书辩解,而能打动二世,获得赦免。他在狱中精心构思上书的内容,历述了自己在秦为相30余年的七方面功绩,又故意用反话说是“七条罪状”,他用精美的小篆抄写好后交给了赵高,此后,便满怀希望等好消息。

李斯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杰作到了赵高那里却石沉大海,赵高也不可能给对手一个机会,并讥笑说:“囚犯如何能上书!”

过了几天,赵高又派他的十多个门客伪装成御史、谒者、侍中,轮番拷问李斯。李斯如果翻供,讲出实情,就受到更惨重的毒打。以后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又跟以前一样,终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全部罪状。一方面,在这里审问李斯;一方面秦二世派人调查三川郡守李由的罪状。可是那时李由已经被项梁杀死了。使者回来,赵高就胡乱地编造了李由谋反的罪状。

秦二世听信了赵高的汇报,按照秦法,李斯应受五刑惩处,施以腰斩,地点在咸阳。

李斯被押解出狱的时候,回头对押解在一起的次子说:“我还想跟你再牵了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东门黄犬),还办得到吗?”说罢,父子二人相对而哭。结果,李斯的族人都被处死。

握手言欢

双方握手,非常欢洽。

此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通传》。

东汉时的外戚王莽篡夺皇位,建立大新政权,更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民怨四起。李守喜、李通父子在朝为官,一次谈论谶记时,李守喜曾说:“刘氏复兴,李氏辅佐。”李通认为时机已到,就辞职归田,以待势而动。

李通听说下江、新市起兵,南阳动乱,那时,刘秀在宛县躲避官吏追捕,李通立即派李轶去迎候刘秀。

于是,李通和刘秀两人相会,谈得非常投机,握手言欢。李通设计在武试的日子,劫走南阳郡的长官,这样就可以号召民众。于是,李通让刘秀和李轶回到舂陵,以便派兵呼应;并派堂兄之子李季到长安,将这件事告诉父亲李守喜。

没想到李季途中病死,李守喜发觉情况不好,连忙逃走。王莽听说后,就把李守喜抓起来关在牢中。正巧这时传来李通起兵的消息,王莽大怒,将李守喜及在长安的家人全部杀死。南阳也诛杀李通的兄弟、族人共64人。李通悲痛欲绝,更坚定了要推翻王莽残暴统治的决心。

后来李通和刘秀、李轶在棘阳县汇合在一起,大军一鼓作气攻破南阳。并在姚期等大将辅助下推翻大新建立东汉。刘秀登基,就是光武帝。李通则忠心耿耿,尽职辅佐刘秀。

百废俱兴

这个典故用以比喻在遭受某种破坏之后,建设事业重新振兴蓬勃发展的景象。

此典出自宋代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是北宋时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为岳阳楼的重修写的一篇文章。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县城西面,面临着洞庭湖,是唐朝初年修建的。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岳州(今湖南岳阳)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务做得非常突出,上下和谐,一切荒废的事情都兴办了起来。于是重修岳阳楼,扩大了原来的规模,同时把唐朝名人和当时的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为此,范仲淹应滕子京的邀请,写了这篇《岳阳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典故形容以学识辅佐君王。“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可省作“半部《论语》”。

此典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太宗尝以此语句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普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春秋时代的孔子有许多关于治国的论调。孔子的学生把他的言行整理记录下来,成为儒家的经典着作,人们称之为《论语》。

宋代赵普任宰相时,有人说他只读过《论语》一部书。宋太宗(赵光义)把这些话告诉了赵普,并问他是不是这样?赵普一点也不隐讳,坦诚地回答道:“我平生所学,确实没有超出《论语》。从前,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赵匡胤)打下天下,今天,我要以另半部《论语》辅佐陛下建立太平盛世。”

扁鹊见秦武王

这则寓言说明要“与知者谋之”,不要“与不知者败之”,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依靠真知灼见,莫听啧声烦言。除病与知政,都是同一个道理。

此典出自《战国策·秦策》:“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这段话意思是说:名医扁鹊朝见秦武王,武王声称自己有些什么病,扁鹊看后表示要给武王医治。

左右近臣们说:“君王的病是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要医治它不一定能彻底治愈,反之会把耳朵搞聋,眼睛搞瞎。”

武王把这些话告诉了扁鹊。

扁鹊一听大怒,立刻扔掉了手中的石针道:“君王和知道病理的人商量治病的事,却又和不懂医道的人一同败坏它。如果像这样去管理秦国的政治的话,那么秦国很快就要亡国了!”

道合志同

彼此志趣相投,理想一致。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曹操第四子),很有才华,十多岁就能吟诗作赋。曹丕却很妒忌曹植,做了皇帝以后,常常对曹植进行打击。

先是由滥国使者诬告曹植酗酒怠慢皇使,企图罗织他亵渎朝廷尊严的罪名,好在曹植得到太后的庇护,才仅以降爵为安乡侯而了结此案。按着是不断变换曹植的封地,叫他不得安宁。就在封安乡侯那年,又改封他为鄄城侯,第二年名义上还封为鄄城侯。太和元年将其封地改封在浚义,后又还封雍丘,以后又封到东阿。再者是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连母亲也不能让他轻易见到。

为此,曹植常常抱怨空有满腹学问却无用武之地。他曾经多次上书给魏文帝,畅谈自己的看法,却始终得不到重视。有一次,他上书说:“过去伊尹作为陪嫁的小臣,是低贱到了极点;姜尚在当屠夫钓叟的时候,也是敝陋到极点。等到他们被推举到商汤和周文王那里的时候,实在因为“道合志同”的缘故,决不是靠了左右近臣的引荐。”

“道合志同”通常也称作“志同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