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乐(英文写作“Band Music”,“Military Music”),是器乐曲体裁之一,由铜管乐队演奏,音响宏大,节奏鲜明,富有战斗、凯旋气质。能起到激发斗志、鼓壮军威的作用。军乐主要用于国家庆典仪式以及迎送外宾及游行或鼓舞士气活动之中,平时也用于音乐会。
现代概念的军乐,历史非常悠久,产生于欧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以前的年代。在古代军乐集大成的罗马,小号和鼓是当时军乐队编制中的主要成员。整个来看,中世纪是盛行军乐的典型年代。那时,军乐队中的小号演奏者,都以同业行会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并有许多特权,比其他方面乐手的社会地位要高。
军乐表现力的突飞猛进,是在17至18世纪加入双簧管、低音长笛、单簧管和圆号等旋律乐器以后。例如,吕利(Lully,1632~1687,法国宫廷作曲家)在路易十四时期组织的法国军乐队、弗里德里希二世时期的普鲁士军乐队等,在当时均被称作具有新风格的军乐队。到了18世纪后期,由于受土耳其军乐队的影响,军乐队中又新加入了钹、三角铁、小钟琴等打击乐器,从而奠定了近代军乐的基础。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世在法国步兵联队配备的军乐队中,有短笛1支、高音单簧管1支、中音单簧管16支、低音长笛4支、蛇形管2支、小号2支、低音小号1支、圆号4号、长号3支、小军鼓2个、大鼓2个、三角铁1个、钹2对,合起来共有40件乐器。后来,各国的军乐队又分别加进了大号、低音大号和萨克斯管等管乐器。在此之后,军乐队的基本编制大致都是如此。19世纪后期,欧洲和美国又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吹奏乐热。这样,实际上的军乐已经从军队中脱离出来,并逐渐增强了其本身的独特个性。
自公元14世纪,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乌尔汗王,最早在他的军队里建立了军乐队后,军乐也就流传到了欧洲各国。
军乐被引进中国,是在清朝末期(1896~1898年间)。在“兴洋务,建新军”时,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操办“新军”,开始在“新军”中建立军乐队。但是,旧中国的军乐,发展得十分缓慢。解放战争时期,我野战军用缴获的乐器,相继建立了军乐队。在解放石家庄、沈阳、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时,军乐队高奏凯歌,成为解放军入城式的先导。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国歌》高奏,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在这举世瞩目的庄严时刻,军乐队以崭新的阵容引人瞩目。
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1952年7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军乐团,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音乐团体。
今天,军乐队是在陆军、海军、空军等各种部队中配备的乐队(包括类似形式的乐队),由铜管、木管的乐器群和若干打击乐器组成,在举行阅兵式、庆典或某些娱乐活动时进行音乐演奏。乐队的实际编制在各国均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