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33622300000037

第37章 手风琴小史

手风琴

手风琴(英文写作“Accordion”),是一件深受人们喜爱、式样美观、轻便易带、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用途广泛的大众化键盘乐器。人们都知道,它是由欧洲传入我国的西洋乐器。但是追根寻源,手风琴的“祖先”,却是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笙”。

根据外国音乐史料记载,很早以前,“笙”便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有位名叫皮尔·阿米尔特的神父又将中国的“笙”传入欧洲。曾有资料记载,18世纪40年代,俄国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发明家维里捷曾在彼得格勒演奏过笙,轰动音乐界。

1818年,奥地利人黑克尔根据活动簧片的结构原理,发明了一种叫做“Physharmonica”的乐器。三年后,德国人弗里德里克·布希曼制成了一种名为“辉光”的口琴,同年又对这种乐器进行改良、发展,加上一个按钮键盘和一个手控风箱。这种琴结构简单,声音单调,推拉风箱可以使同一个琴键发出不同的音高。在这以后,奥地利人亚里勒斯·达密安,集中了前人发明创造的优点,对这件乐器进行再创造,增加了用于伴奏的和弦键钮,并于1829年将其正式命名为“手风琴”。

1830年后,以“手风琴”命名的乐器,由比利时的查尔斯·布费特和法国的拿破仑·福罗克思及巴松专门大量生产。但是,当时手风琴的音高结构还只是全音阶式的,琴键也较少,一般有10~12个高音键和两个低音键,这种琴音色柔和但音量较小。

1859年,巴松发明了一种手风琴,有三个八度音域的钢琴式键盘和一个压动风箱,命名为“键盘式手风琴”。它能发出颇似当代簧风琴那样的均匀音调。这种琴据说是源于英国人威斯顿于1844年制造的“六角手风琴”或叫“Aeola”的活簧乐器。巴松发明的这种手风琴问世后,引起了各国乐器制造商与乐器厂的兴趣和重视。人们逐渐将过去手风琴内的铜制簧片改为钢制簧片,使琴的音量变大,音色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使这种乐器得以很快发展。为了适应演奏的需要,手风琴上键盘的音高结构也由原来的全音阶式演变成为半音阶式。

至此,手风琴已基本定型,被认为是一种标准型的乐器。

现代,手风琴有键盘式和键钮式(巴扬)两种。键盘式手风琴,右手键盘演奏乐曲的主旋律,由黑、白键组成;左手键钮为乐曲进行伴奏,由低音键钮与和弦键钮(通称贝司,英文“Bass”的译音)组成。音乐会演奏用手风琴,一般为100贝司。键盘式手风琴在我国及东南亚各国较为流行。键钮式手风琴,琴键为纽扣形状,右手键盘分为三行、四行或五行排列,音域为大字组F到小字组e,这种手风琴在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较为流行。此外,还有一种非定和弦键钮式手风琴,它的低音伴奏性能较为完善,演奏技术也较为复杂,可按作曲家或演奏家的意图,用左手弹奏出各种不同的和弦。

手风琴不但能独奏、重奏,还可以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并具有多种音色,能够模拟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和双簧管等各种不同的乐器音色。它既能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也可奏出气势磅礴的和声,甚至一人演奏就能收到一个小型乐队的效果。因而,手风琴在世界各国流行,成为风靡世界乐坛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