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33622300000078

第78章 剧场溯源

剧场

剧场,是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公开表演的场所。我国的剧场,究竟始建于何时,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我国新编《辞海》中“剧场”条目说,西汉时代演出“百戏”(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统称)的“广场”,已具有露天剧场的雏形。据《晋书·乐志》记载,当时京都洛阳城西有一座古楼叫平乐观,常有“百戏”在那里表演,李尤的《平乐观赋》和张衡的《西京赋》等均对此有生动的描述。应该说,平乐观可称作我国古代较早的剧场。

隋唐时期,“百戏”繁荣,表演场地逐渐增多,大都设于寺庙之内。各地寺院中的“戏场”及后世的“庙台”都是演出“百戏”的剧场。《隋书·音乐志》载,大业二年(606年)正月,隋炀帝为炫耀自己的威武,下令举行一次盛会,把各地“百戏”集于京都洛阳汇演,从端门外到建国门的八里之地,均为“戏场”,帝王贵族在路边搭“看棚”,这种较为雅致的室内剧场当时称为“舞筵”、“锦筵”。后来,唐玄宗也常在兴庆宫勤政楼举行宴会,楼下大道上“百戏”杂陈,沿道搭满“看棚”。由此可见,隋唐时代,我国已有室内或露天多种类型的剧场了。

到了宋代,随着我国戏剧的繁荣,戏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时,伎艺成熟,剧目繁多,戏剧与宫廷伎艺分开,商业伎艺出现,开始有了营业性的剧场,时称“邀棚”、“勾栏”或“瓦肆棚子”。据《东京梦华录》等史籍记载,民间商业伎艺表演者统称“路岐人”,他们就地搭起“瓦肆棚子”,表演区用栏杆隔起来,就成为简易剧场了。但这种剧场,大都是临时建筑起来的,比较简陋,又不固定。

辽、金、元时期,戏台大都设于庙宇内,样式也有了发展。在剧场的门口高挂纸榜,上面还写明当日演出的剧目、主要演员等;戏台的建筑,大都前部突出,可以三面围着观看表演,前后还有墙或帐相隔,演员上下场由左右两扇门出入。这种剧场的结构,已具备我国传统剧场的基本形式了。到明末崇祯年间,临时性的剧场已逐渐被固定性的剧场所取代了,这时的演出道具和舞台装饰艺术等等,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清朝时,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固定性的剧场,这种剧场的规模较大,剧场内的装饰和布置也更加精美,更加考究,如,北京故宫的畅言阁、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台等等。而且,此时的剧场在座位上,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别:贵族入官座,平民入女座、散座、池子、钓鱼台等。到了清末民初,剧场已开始有茶点供应,故有“茶座”、“茶楼”的别称。据《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初,北京的剧院已有楼座,建筑样式渐臻完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中,又出现了许多“新式剧场”。

自古以来,我国乡村中的戏台一直比较简陋,有与庙宇结合的传统形式的戏台,也有临时用竹木搭设的戏台,亦称“草台”。这种传统形式的剧场,一直沿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