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33672000000025

第25章 现代公司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5)

表外信息如此迅猛增长,人们很难不去试图改变现行的财务报告结构。其可能的选择有:(1)改变现行的表内项目结构,将表外信息纳入表内。如在报表大项内再列细项,直接反映附加说明的数据;再如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表内列单项反映。(2)对要特别反映而又适合于列表披露的表外信息上升为表内信息,以报表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如分部信息。(3)从实际出发,做好甄别工作,对一些与经济决策作用不大甚至无用的信息予以删除。(4)对某些表外信息进行专题报告。如社会责任信息。(5)表外信息主要是在现行通用财务报告形式中存在的,在未来电子实时报告条件下,使用者可以实时而直接地获取各有关信息,现行报告模式不复存在,也就无所谓表内、表外信息了。然而,在电子实时报告时代到来之前,只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不变,结构的改进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表外信息增长的趋势。

(二)金融工具创新冲击着现行的报告模式和观念

金融工具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毫无疑问给国内、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金融市场上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和使用,不仅给加强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给现行的财务会计如何合理地确认、计量和充分地报告创新金融工具及其连带的风险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且,就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未来运用金融工具的程度而言,金融工具创新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是长远的。

1.大多数创新金融工具为表外业务,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金融工具表外信息披露主要为:(1)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无论是否已确认,都要披露金融工具的范围和性质方面的资料,包括可能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确定性的重要条款与条件;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包括运用的确认标准和计量基础。(2)关于利率风险的信息。(3)关于信用风险的信息。(4)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5)预期未来交易的套期保值信息。这些信息,一是无法在表内进行确认和计量,因此,通过表外注释来揭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必要。二是确认的基础不再完全是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标准也要作相应的修改;计量的属性不再只是历史成本,而存在公允价值。三是对不确定性的披露(如利率与信用风险)和对远期合同(如套期保值)的披露在现行信息披露中也是少有的。

2.传统的财务报表已无法完全适应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例如按照资产负债表现有的项目分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必须对传统财务报表的结构和编报方式进行改进。可能的办法是:(1)改进现有财务报表的结构,使报表使用者能直接地取得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如资产不再按其流动性分类,而是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分类;(2)增加报表的数量,编制一些适应金融工具特殊需要的报表,如“金融头寸表”。

3.对所谓“表外注释”的观念将可能改变。这是因为,许多金融工具(特别是创新工具)都是表外项目,运用现有的会计技术还无法纳入财务报表,这样,表外注释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对报表项目的“附注说明”,而是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财务报表基本的主要的内容。

(三)非财务信息将被广泛地披露

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引发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量化和汇总,因而会计信息是以财务信息为主,其它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换句话说,“经济决策有用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总特征要求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现行企业报告往往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而没有考虑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需要。实际上,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时代,构成经济决策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每一项经济决策的作出,不仅要依据财务信息,而且还要依据非财务信息。在某些环节,非财务信息比财务信息对决策更具价值。非财务信息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从未来可能被要求揭示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如销售产品的价格和数量、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退货及积压情况、雇员的数量及平均工资、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第二类,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主要说明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等;第三类,前瞻性信息。一是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二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计划;三是将实际经营业绩与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进行比较;第四类,有关股东和管理人员的信息。主要就大股东、董事、管理人员、酬金等情况以及关联方交易进行说明;第五类,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发展目标等。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要求披露非财务信息,例如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6章第58条规定,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除了披露公司财务报告外,还要披露公司管理部门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变动情况;公司提交给有表决权的股东审议的重要事项等。在第59条中对年度报告则规定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内容。尽管目前各国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各有差异,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为了适应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在财务信息量日益增长的同时,广泛地披露非财务信息也是必然的。

(四)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呈增长趋势

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及资本筹集竞争的加剧,许多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完成法定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自愿披露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以达到既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又作为公司的宣传工具的双重目的。具体地讲自愿披露信息主要有以下动机:1.在筹集资本时,多披露一些有关信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达到其筹资的目的;2.认为多披露信息可以扩大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增强对本企业的了解,提高其知名度;3.当企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时,详细披露能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克服因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自愿性信息是相对法定性信息而言的,由于各国法定要求披露的信息各不相同,因而是否为自愿性信息的判定标准也不一样,如在一国为法定信息,而在另一国却为自愿信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现行政策只是规定应该披露哪些信息,而较少或没有规定不允许披露哪些信息,为自愿披露信息开了绿灯。例如西方国家对财务分析指标,除了每股收益外,一般完全放任自愿披露;对利润的预测信息,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允许自愿披露。我国证监会颁发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16号的有关条款中注明“不限于此”,以给自愿披露留有余地。既然如此,势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达到其自身的目的而加入到自愿披露信息的行列。但是,自愿信息披露也不可能回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那种放任时代,未来自愿信息披露具有以下特点:(1)有更多的规范予以指导;(2)按照法定要求经过审定;(3)权衡利弊得失,不会盲目披露而对竞争不利。因而未来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是有秩序的,是在正确处理好规范化和灵活性、合法性和恰当性、相关性和重要性、充分性和适当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五)预测信息备受使用者的关注

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对决策者来说,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信息比历史信息更为重要,例如一个准备在证券市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更关注盈利预测及提高盈利水平的措施等信息,而不是留恋过去已取得的利润。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缺陷有两点与本问题有关:(1)现行财务报告关于企业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计量,仍然基本上根据各企业所使用资源的原始成本或历史成本,这对未来业绩和充分计量看来并不相关。(2)现行报告是向后看的报告,它可能对企业过去业绩和财务状况提供了相当真实和公正的描述,可是使用者却希望预测企业未来的业绩和财务状况。现在的情况表明财务报告的历史信息与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正在日益减少,有些甚至毫无用处。因此,改革现行的只关注过去的财务报告,建立能更好地昭示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