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懂心理更能看对人办好事
33724100000010

第10章 做事得力,完美行事风格令你百战不殆

一、奥卡姆剃刀定律:简约的行事风格更得力

卡耐基说:“你应坚信,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应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潜力,你和我都具有这样的潜能,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担忧自己的与众不同。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土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总带着别人所没有的优点与长处,就像这世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缺点如此,优点亦然。所以,你应该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是不可复制的。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然而面对这些,他并没有放弃,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后来林肯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总结其最终成功的原因,其中一点是林肯从来都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更为关键的是他从不因自己的家庭条件和环境而感到自卑。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林肯的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上学时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为此认识林肯的人经常讥笑、讽刺他,但林肯从不会在意这些流言,而且从来不会自卑,相反,他觉得自己很优秀,而自己的优秀是别人不具备的,只不过属于他的机会来得稍晚一些。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肯锲而不舍和自信的精神使他当上了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长相丑陋,这在当总统之前就有很多人为此嘲笑他,但他从不忌讳这一点,相反他常常诙谐地拿自己的长相开玩笑。在竞选总统时,他的对手攻击他两面三刀,搞阴谋诡计,甚至当场侮辱林肯长相丑陋。林肯听后指着自己的脸说:“让公众来评判吧。如果我还有另一张脸的话,我会用现在这一张吗?”还有一次,一个反对林肯的议员走到林肯跟前挖苦地问:“听说总统您是一位成功的自我设计者?”林肯回答说:“不错,先生。不过我不明白,一个成功的设计者怎么会把自己设计成这副模样?”正是这种从不自卑的心态,使得林肯多次成功地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尴尬和难堪场面。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我们要学习林肯那种执著、不自卑的心态。同理,一个人如果不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总被自卑心理所束缚,那他失去的也不仅仅是自我。

曾经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称雄多年,以锐不可挡的勇气踢进了一千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的自卑者。当贝利身不由己地来到桑托斯足球队时,那种自卑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当我看到身边的队友个个都比我棒时,我已经自卑到不会踢球了。”

得知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时,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自卑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来,双腿象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好象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快要结束训练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了。

其实当时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当时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卑。

习惯了总把自己看低一等的贝利在教练和队友们的调教帮助下,很快丢掉了自卑,他仍旧相信自己是足球天才,相信自己比别人强,也相信这世界上球王只有一个,是不可被复制的,这个人就是自己——贝利。

之后的故事自不必说,贝利最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球星。回过头来想,他成功的秘决是什么?先天条件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克服了之前自卑的心理,坚信自己一定能成为球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相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克服自卑心理,这样才能走向成功,走向伟大。

☆自卑心理测试与调适。

状态描述是否

1你觉得像自己这样的年龄应长更高一些吗?

2你对自己的容貌满意吗?

3你是否不太喜欢镜子中看到的自己?

4你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够强壮吗?

5别人给你拍照时,你对拍出使你满意的照片没有信心吗?

6你觉得自己比其他人笨一些吗?

7你相信自己十年后会比其他人过得好吗?

8你是否常被人家挖苦?

9是否看上去很多同学或者同事不太喜欢你?

10你常常有“又失败了”的感觉吗?

11你的老师对你学习成绩感到失望吗?

12做错什么事之后,你常常会很快忘却吗?

13与同学或者同事、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是否常常扮演听众的角色?

14你经常在心里默默祈祷吗?

15你认为自己使父母感到失望吗?

16你是否经常回想并检讨自己过去的不良行为?

17当与别人闹矛盾时,你通常总是责怪自己吗?

18你是否不喜欢自己的性格?

19别人讲话时,你经常打断他们吗?

20你是否从不主动向别人挑战?

21做某件事时,你常常缺乏成功的信心吗?

22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你也不习惯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对吗?

23你是否自甘落后?

24你对未来充满信心吗?

25在班级里,你对自己的成绩进入前几名抱希望吗?

26参加体育运动后,你总是感到自己不行了吗?

27遇到困难时,你常常采取逃避的态度吗?

28当你提出观点被人反对时,你是否马上会怀疑自己的正确性?

29当别人没有征询你的看法,你会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30对自己反对做的各种事情,你总是充满自信吗?

评分分析:

如果你的总分在0~5分之间,那么你充满了自信,只要注意别自满和自负;6~10分之间,总的来说你并不自卑。但当环境出现变化情况下,你最终能够恢复自信;11~20分之间,只要一遇到挫折,你就会感到自己不行。你最好降低一下自己的期望值,调整自己追求的目标,以便从每次小的进步中享受成功的欢乐、逐步建立自信。

基本方法(1)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别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

(2)要正确地表现自己。

心理学家建议: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确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卑心理。

(3)设法正确地补偿自己。

盲人尤聪,瞽者尤明,这是生理上的补偿,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补偿能力。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采用两种积极的补偿:其一是勤能补拙,知道自己的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其二是扬长避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读达尔文、济慈、歌德、拜伦、培根、亚里斯多德的传记,就不难明白,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促成于人的缺陷,缺陷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关键是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下定决心,讲究科学方法,因势利导,就会使自己摆脱自卑,逐渐成熟起来。

(4)人际交往。

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5)增加成功经验。

一个人成功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可见,通过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自信心可以得到增强和升华:对于自卑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增加成功的经验。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确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已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时,则可改做一件比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愿意并有兴趣的活动或工作,以便增强信心,免除自卑。

(6)多向名人学习。

多读些有关名人成功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扰的名人的事迹,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经验,进而鼓励自己自强自信,发挥所长,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地达到目标。这样,自卑心理也会不驱而散。

(7)深层思想法。

日本精神疗法研究所所长小林英夫认为,此法能充分运用潜能抑制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长处,例如想想小学时期那些令人高兴的事,想想别人的赞美,就拥有越多的自信,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长处,以零为基点。不断去增添它。

二、反羊群效应:做事不跟风,拥有独到见解

意大利的菲·贝利在他的《浮士德》中写道: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嫉妒的危害力和破坏力也可从中略见一斑。嫉妒其实是一些人心态不平衡的表现。有嫉妒之心者,也往往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从而看不起别人,置别人的成绩于不顾,贬他人的才干如草芥。而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他的心理便会失去平衡,总会千方百计地对那些优于自己者制造出种种麻烦和障碍:或打小报告,无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乱;或作扩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嫉妒者还终日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只有被嫉妒者降到了与他一样的或向下的位置,他们才认为这样可以理所当然地消除妒气了,从而偃旗息鼓。这也正应了“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一说,嫉妒别人者当也属于小人之列。

简而言之,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年情绪体验。它是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摧毁自身。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为何要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硬比,自添一份悲愤?嫉妒者不妨学学“田忌赛马”,以已之劣“马”对人之好“马”,以已之好“马”对人之劣“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在别的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已之长比人之短,说不定也能出人头地呢。

总之,嫉妒心理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也是一种以自己地位相似、水平相近、年龄相仿的同辈人为指向的带有敌意的心理倾斜现象。同时,嫉妒心理是以我为圆心的拒他性的心理情绪,对超我者嫉恨,对不如我者蔑视,因此要摆脱嫉妒的心,必须从“我”的圈圈里挣脱出来。

三、巴纳姆效应:从客观的视角看问题

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有一个重大的特征就是“指向性”,即嫉妒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会产生,是指向一定对象的。或者说,不是任何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都会产生嫉妒,某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某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只会羡慕而不会嫉妒。

人的嫉妒在什么范围内才会产生,是指向哪些对象?一般地说,地位相差不大,互相了解,又在同一单位从事同一种工作并且属同辈的人之间最容易产生嫉妒。这是由于他们在利害关系上有着某种联系,彼此都是竞争的直接对手。

一般来说,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阅历、世界观关系密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自我封闭、自卑、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产生嫉妒。

(2)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

(3)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万事超人前,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4)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行其所自得其乐。

(5)胸无大志无所事事,才会去挑别人的刺。

(6)自我实现受阻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的产生是因为人的公平心理。在一个公平层次才会有嫉妒的产生。人是要求公平的,当公平心理畸形发展,就可能导致嫉妒。嫉妒是公平心理的消极反映,如果不在同一个公平层次,比如说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对另一个人另一件事自愧不如,就不会产生嫉妒。

四、雷鲍夫法则:取得他人对你办事能力的信任

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一旦察觉到这种消极情绪是侵扰,你就必须想方设法消除它,免得自我累赘。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好?

亚里士多德回答:“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他自身所受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莎士比亚曾说过:“嫉妒是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

三年前,王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这让他从此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是一个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人,因此,同学和老师都十分喜欢他。

可他并没有就这样积极地与人相处下去,在与同学的不断交往中他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只要别的同学哪方面比他强,他就眼红;只要老师在同学面前表扬别的同学,他心里就酸溜溜的。他总是抱怨自己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看到别的同学锦衣玉食就极不平衡;别的同学得了奖学金或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就嫉妒得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还时常埋怨上天的不公。

最让他看不惯的是与他来自同一所高中的老乡同学。原来两个人在高中时各方面都不相上下,上大学后,老乡的成绩越来越好,而且被选上了班干部,他就更加妒火中烧了。为此,给那位老乡散布流言蜚语,造谣中伤,成了他取代认真读书的头等大事。在一次选举班干部时,他为了把老乡比下去,竟然不知羞耻地在下面做小动作——拉选票。结果他的阴谋被同学们识破,唱票时只有他自己投了自己一票,搞得十分狼狈,同学们也越来越讨厌他。

但他并没有就此收手,已经被嫉妒冲昏了头脑的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期末考试中,他知道凭自己的水平是拿不了高分的,于是,他就采用夹带纸条的方式作弊。在最先的两门考试中,他的计谋得逞了。正当他自鸣得意、觉得胜利在望时,却在第三门考试中被监考老师抓个正着。老师说:“我早就注意你了,以为你会有所收敛,没想到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弊。我再也不能容忍你的作弊行为了。”“王军当下便痛哭流涕地求监考老师手下留情,可是学校的制度是无情的。当天,学校教务处就做出了开除其学籍的处分决定。

王军的悲惨结局是令人痛心的。大学是多少青年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啊!可是,王军的大学梦就这样被自己毁灭了。造成这个悲惨结局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我想不言而喻,那便是嫉妒。

可见,嫉妒心理是非常要不得的,其结果害人又害己,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

在现实生活中,嫉妒是一种极端消极和狭隘的病态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心理障碍,嫉妒能使人变得卑下、猥琐,会使人怨天尤人,失去理智,让人不再懂得公正待人。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它会压抑人的交往热情,它甚至能反友为敌。塞万提斯曾经说过:“嫉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

嫉妒会使人怀着仇恨的心理和愤怒的眼光去估量他人的成功,而嫉妒者本人也在这种危险的情绪中受到极大的心理伤害。

嫉妒是一种精神疾病,它会使人完全失去自我,甚至产生疯狂的伤害行为。

要想克服嫉妒心理,最重要的便是先树立起你的自信心,这是才智和谦恭的开端,这是宽恕自己以往的过失并从中振作奋起的开端。为了你和他人一样能拥有伟大,请远离嫉妒的地狱吧!

五、飞轮效应:点滴积累让你的“大楼”更高、更稳

其实嫉妒心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比如西方的嫉妒是“竞争型”的,你比我干得好,我要发奋超过你,比你干得更好。而“东方式嫉妒”是“自毁型”的,表现为“窝里斗”,你比我好,我让你好不成,背后捅你一刀子。你不是比我跑得快吗?我才不追你呢!想办法把你拉回来再踏上一只脚,看你还跑不跑。关于“东方式”嫉妒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的一个愿望,但前提就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仔细一琢磨,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就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看似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同时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他越想越生气,凭什么白白便宜了那个可恶的邻居!想来想去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一咬牙说:哎,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古人云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木高于林风必摧之,可以想见嫉妒不仅存在于现代,古已有之。古人将嫉妒的心理归为“德”,自身无德者常嫉妒他人之德,因为人心的滋养要么是自身之善,要么是他人之恶,而缺乏自身之善者必然要摄取他人之恶,于是凡无望达到他人之德行境地者,便会极力贬低他人以求得平衡。

孙膑和庞渭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他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两人长时紧握双手,最后洒泪而别。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确有本领,不久便侵入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使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到魏国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是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了。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先生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先生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又把秘不传人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了。有一天,从山下来了魏国大臣,礼节周全、礼物丰厚,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山,于是孙膑秉承师命,随魏国使臣下山。孙膑到了魏国,先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庞涓虽然表面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十分嫉妒。

魏王对孙膑很敬重,封其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自从孙膑下山入朝后,他的心里便有了一种危机感。于是下决心必须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于是庞涓便设计把孙膑绑起来按在地上,用尖刀剜剔下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刚开始时孙膑还不知道此为庞涓设下的毒计,后来一个小男孩儿偷偷把消息告诉了孙膑,孙膑一听犹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他的心一下子凉透了,“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其实无论古代人亦或现代人,之所以会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别人得到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是现实的,是自己一直以来渴望但还没有得到,也就是说嫉妒其实是一种“心理不平衡”。

六、半途效应:有过人的意志力方能事半功倍

嫉妒心是一柄双刃毒剑,因为嫉妒心既威胁别人,又毒害自己。嫉妒别人,贬损他人,可能会让你一时得手,可能会让你暂时得到心理上的一点满足,可能会让你的私欲得到一种虚荣的膨胀,但是到头来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也就是所谓的“杀敌一千时自损八百”。而且嫉妒心一旦沾染就不能自拔,严重的甚至会葬送自己的生命。

《三国演义》中,有位英才盖世、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叫周瑜。这位当时很了不起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年纪轻轻就高居江东(吴国)的统兵大都督要职。尤其他在赤壁大战中,更显出是个叱咤风云、谋略高人、指挥得当的政治军事奇才。他居然以少量东吴和刘备之师,取得大破曹操83万大军的辉煌胜利,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绝唱的赫赫声名。据说,此人不仅披挂上马,能征善战,而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文韬武略堪称上乘,是位难得的英俊奇才。而且,周瑜还谙熟音律,有传闻说他听音乐时,若谁奏错一个音符,他便即刻能耳辨明详。为此,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当后人对周瑜其人褒奖盛赞之际,人们也同时看到了这位英才早逝者的两大致命弱点,那就是他的量窄和嫉才。

周瑜一生度量太窄,人人皆知。比如,在取得火烧赤壁大战成功后,竟容不下与他共同抗曹的诸葛亮的存在,他密令部将丁奉、徐盛击杀诸葛亮。不料孔明早有准备,密杀不成。为此,周瑜万分气愤。如此不能容人的周瑜,密除同盟,过河拆桥,实在让人心寒并为之感到可悲。

周瑜为什么容不下诸葛亮?原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周瑜一筹,尤其在关键时刻,事事想在周瑜之前,且能将周瑜内心活动看得入骨三分。唯其如此,才使得量窄、嫉才的周瑜妒嫉得寝食难安,并随时想除掉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而孔明总先于周瑜谋害前就有了防备,这更使量窄、嫉才的周瑜一次比一次气憋于心。嫉才,欲加害孔明的结果,就是反把周瑜自己给活活“气死”了。

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周瑜在临死之前,非但未能悔悟自己的致命弱点,反而含恨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可见量窄、嫉才之心,到死也不肯更改。怨天尤人之气,到盖棺也不肯丢弃。

所以,后人都说周瑜是因量窄害了他自己。拿今人的话说,他是心胸狭窄,心理不健康,甚至是心理患疾所致。周瑜度量窄,嫉才妒能,害人而最终害己的惨痛教训,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嫉妒之心,这个人类心灵上的毒瘤,不知因此而伤害了多少人!

其实,周瑜量窄、嫉才之心,并非在赤壁之战中遇孔明才有的。客观看,是在儿童、少年、青年各个成长阶段逐步产生的。加之后来他执掌吴国大都督大权,更生骄横而目空一切之心。量窄和嫉才心理恶性膨胀。尽管他是为吴国统一天下而除尽对手,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和狭窄心胸,终归是难成大事的。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时代里,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没有容人海量,没有爱才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健康向上心理,就很难成就自己的事业,甚至往往因生嫉妒心而患上心理疾病。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领导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所以好嫉妒的人总要比那些心胸宽广的人更显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