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经典阅读(四年级上)
33756300000012

第12章 失去的书桌(节选)

书香阵阵

读书,可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

读书,可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读书,可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可以拓展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爱上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它往往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以及生活道路。

少年时代有太多的梦想,也有太多的空白——以读书来填补空白是一个最佳选择。

读点·点睛

失去的是书桌,丢不掉的是记忆。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却让这“书桌”贯穿在一起了,有趣。

冯骥才

我无法想起,究竟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摞(luò)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对,就在这儿。桌面上原来有一块能够照见自己脸儿的光光的玻璃板,给我钉钉子时打碎了——这件事我可记得清清楚楚,为此我还挨爸爸一通好打呢!也许打得太疼,我才记得十分牢。但过后我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从此我做过的、经历过的、经受过的许许多多的事,都在这没有玻璃板保护的桌面上留下了痕迹。

桌面上净是小瘪坑。有的坑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哪,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削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硬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烤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起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zhàn)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啊》、《雕花烟斗》、《神鞭》等。

佳句品读

佳句: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品读:字抹掉了,抹不掉记忆,想起来觉得好笑,觉得惭愧,从心底里忏悔出来,自然心里敞亮些。

赏析感悟

文章以书桌作为线索,把不成串的零散的记忆穿在一起,这是值得学习的行文技巧。作者用刻画入微的细节描写,以及真实、生动的叙事方法,把校园里发生的小事情写得生动有趣。

(作家孟宪岐推荐评析)

读点·点睛

好读书就得受穷,好读书就别当官,好读书就没个好身体,为什么还要说“还是好读书着好”呢?原来……还是好读书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