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任谷庵曰。此章论五脏六腑。津液营卫。皆秉气于胃腑水谷之所生养。夫谷入于口。其味有五。
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所化之糟粕。乃传于小肠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抟音团)任氏曰。此言入胃水谷所生之精气。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两焦。上焦中焦也。上焦出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曰胃之两焦。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大气。宗气也。胸中。膻中也。其宗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咽以司呼吸。呼则气出。吸则气入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微。有五气五味。故为天地之精气。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其津液溉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余伯荣曰。
按本篇言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此宗气之行于脉外也。盖肺主皮毛。人一呼则气出。而八万四千毛窍皆阖。一吸则气入。而八万四千毛窍皆开。此应呼吸而司开阖者也。邪客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此宗气之行于脉中也。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为一周。此应呼吸而脉行循度环转者也。故曰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盖行于脉外者。直下注于气街。
而充遍于皮毛也。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谓尽言之。五谷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
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谓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
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粳同)余伯荣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以五色合五味。而各有所宜也。五脏内合五行。外合五色。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以养五脏。故五脏病者。随五味所宜也。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余氏曰。五味五气。有生有克。有补有泻。故五脏有病。禁服胜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
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夫色者气之华也。缓急燥湿。脏气之不和也。五脏有五气之苦。故宜五味以调之。用阴而和阳也。愚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而又曰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盖脾为阴中之至阴。而主湿土之气。乃喜燥而恶寒湿者也。故宜食苦以燥之。
然灌溉于四脏。土气润湿而后乃流行。故又宜食咸以润之。是以玉机真藏论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故宜急食苦以燥之。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谓如黔喙之属。艮止而不行。是以食咸以滋其润湿而灌溉也。盖脾为土脏。位居中央。不得中和之气。则有太过不及之分。是以食味之有两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