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固定性很强、不能拆开的词语强行拆开,或是将根本不能组合使用的词语硬性搭配,使之“变形”,就会产生谐趣。
对方不过于较真。
非严肃场合。
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其本身的含义,要明确地表达意愿,就要遵循词语固有的搭配方式。而当我们要创造幽默语言时,也可以尝试突破原有的搭配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平平常常的句子瞬间产生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
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用“马上”、“吃香”和“天真”三个词造句。小明先举手用“马上”造句:“我骑在马上。”接着小红举手用“吃香”造句:“我很喜欢吃香蕉。”最后,小刚举手用“天真”造句:“今天真热。”
几个学生造句的内容,就是一种词语混搭、强拆硬搭的语言形式,将“马上”、“吃香”和“天真”三个词语分别拆开造句,生成了三种新的意思,虽然小学生天真,不知道自己造错了句,但是别人看了,就能马上因这种生搭硬拆的语言效果而捧腹大笑,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词汇混搭的幽默,看起来没有中心、没有章法、没有逻辑,把不该搭配的语言文字生硬地凑到一起。而幽默,就是要出人意料,就是要突破正常思维、惯性思维,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词汇混搭,是最常见的语言幽默技巧,只要你不拘泥于文字搭配的条条框框,就可以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令对方意想不到的幽默来。
1.练习词汇的运用
词语混搭的幽默技巧里,词语虽然是被生硬地搭配拼凑在一起的,但词语的相互之间是有意义上的关联的。所以通过词语混搭达到幽默,首先要练习词汇的运用。
(1)词语借用
秃头:头顶的头发经不住长期的“营养不良”,都纷纷脱离“工作岗位”,“下海”去了。最令人伤心的是连最后几个“独傲霜雪”的“忠诚者”也在这几次“行动”中下了台。终于在头顶上独立出了个“地中海”。
(2)词语别用
学习要做到“三心二意”,所谓“三心”:一要专心,集中精力;二要虚心,不骄不躁;三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二意”是:一是课堂注意听讲;二是课外留意观察。
(3)词语仿用
剧本《创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水落油出。”文中的“水落油出”是仿用“水落石出”一词而来。巧换一字,推陈出新。
(4)词语缩用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缩写成“投桃报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缩写成“见仁见智”等。
(5)词语拆用五年前毕业的王先生,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们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誓他要精心设计“创”一部“作”么?
(6)词语并用
按句意将词语“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合并同类项,写成:“现已马到旗开,这就预示着成功得胜。”
2.打破逻辑,词语混搭
通过词语混搭的方式达到幽默效果,成功的关键在于:打破逻辑,词语混搭。我们已经习惯按照正确的语言逻辑说话,但幽默就是要尝试打破这些固有的逻辑,进行词汇混搭。混搭后两个词汇之间要有差异,差异越大,效果就会越明显,幽默意味也就越浓厚。
将固定性很强的词语强行拆开。例如,“排忧解难”可拆成“排……之忧,解……之难”。
将不能合成使用的词生硬地凑到一起。例如,由脑子里的最下层,大概离头发还有三四里地,找出个带锈的笑话来。
3.强拆硬搭也要注意分寸
在使用词语混搭的幽默方式时,要注意把握“混搭”的尺度,让对方在可以感受到你的混搭幽默范围内即可。因为过分的混搭有可能造成故意卖弄之嫌,而“混搭”不及则让人感觉你是在不懂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