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换话题
在讲演或会谈中,一个话题往往不会贯串始终,中途转换是司空见惯的事。那么,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有意转换话题呢?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种:会谈出现冷场;谈话内容枯竭,会谈难以维持;有人失言或出现意外的尴尬局面;产生不同意见,不便争论、不必争论或不想争论;原话题无积极意义,低级趣味,或可能伤及他人;交谈一方对正在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情绪。
在交谈中出现危急状态时,应立即转换话题。转换话题可根据当时的情景、你身边的物品等为话题去转变,但必须得做到“巧”。
在交谈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以假乱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巧妙地改换话题。
例如,明初,有一知府姓曹,自称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正逢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赵生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惟妙惟肖,曹知府见自己祖先被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赵生治罪。
差役欲带赵生,赵生不明其故,差役告之,赵生即随差役进府。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尔等小民,见本府怎不下跪?”赵生瞪眼回答道:“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前来,怎不降阶而迎?”曹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你,谁认你是曹丞相?你是唱戏假扮的!”赵生冷笑一声说:“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又为何当真,欲将我治罪呢?”曹知府只好放了赵生。
谈话中,提出一个更新鲜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话吸引过来,岔开原来的话题。
利用原来的话题,借助邻近内容隐蔽地转移对方的注意力,由此及彼,以新换旧,也能自然而又机智地转移话题。
比如,某人滔滔不绝地介绍某次展销会上的羊毛衫款式,而你又不感兴趣,那么,可以抓住他说话的间隙,插上一句:
“那次我也看了,不是还有各种名牌冰箱吗?”这样,就能把话题引到“冰箱”上去。
2.运用“啰嗦”话
说话啰嗦向来为人们所讨厌,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殊气氛中,“啰嗦”几句也无妨。
巧妙地运用“啰嗦”语言,不但能活跃谈话气氛,增强谈话的趣味,而且还可以使你随机应变,接受一些正常语言无法胜任的舌战。
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宾客们指着新娘问新郎:“这位是谁呀,也不介绍介绍?”新郎略思片刻,顺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儿,也是我妈妈的大儿媳妇。”
两句啰嗦话,说得宾客们哄堂大笑。按常理,像这样的问话,可简练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却采用啰嗦语言绕了几个圈子,一下子使婚礼的气氛活跃起来。
当你处在极为窘迫的境地时,不妨啰嗦几句,它可帮你摆脱困境。
有位好事者,经常搜集他人隐私。当他得知邻居小李的妻子比小李大7岁时,便来到小李家,想取乐一番。
他问小李:“你妻子多大了?”小李知道此人不怀好意,便没好气地答道:“年龄30,籍贯山西,性别女,她比我大7岁,我比她小7岁,她的年龄减7是我的年龄,我的年龄加7是她的年龄……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吗?”啰嗦话像连珠炮一样射出去,使对方没有插话的机会,好事者最后只好悻悻离去。
要在常人,小李是不会那样回答的。但面对这位好事者,小李不采用啰嗦的回答,对方便会喋喋不休地发问,使自己难以下台。
3.以暗示代直言
生活中,并不是每句话都必须直说的,有时候以暗示代直言,同样可以收到机智应变的效果。
暗示是人际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或改变其行动。
一次,几位老同志反映宿舍晚上不安静,楼上的小青年不注意,老同志在楼下睡不好。这属于两代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在会上讲,就会使老同志和青年人之间产生隔阂。
党委书记和小青年闲谈时,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有个老头晚上很难入睡,恰好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鞋子“噔噔”两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将很不容易才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青年下班回来,习惯性地甩出了一只鞋,刚甩出第一只鞋之后,他意识到不应当,便轻轻地脱下了第二只鞋。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说:“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没有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夜。”
笑话说完,小青年们悟出了笑话是有所指的,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妥当。这里,党委书记用的是笑话暗示法。模糊语言也是语言技巧的一种,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自己有一定的灵活性,力避被动,争取主动。
再如,对突发事件,在尚未弄清来龙去脉,又不得不立即做出反应时,也需要这种伸缩性很大的模糊语言。如,“我们注意到了××事态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了贵国领导人的讲话”,“注意到了”只表示“知道了”,但并未点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拥有主动权。
4.使用模糊语言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致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得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
模糊语言可以摆脱困境。项羽自称霸王后,想谋杀刘邦。
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就说明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你以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的回答,就是使用了模糊语言,从而绕开了陷阱。
设置悬念又称“吊胃口”。它是利用听者的好奇心理,先说出一个发人深省或出人意料的现象、结论,设一“关卡”又秘而不宣,让听者自我猜测思考后才加以分析,和盘托出真情或道理的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