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人在红尘,名利与浮华是人生的原动力。其实,名利是虚无的,浮华是缥缈的,做人是真诚的,做事是实在的,真正的幸福不是用名利与浮华换来的。少一点争名夺利之心,多一些助人为乐之举,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和幸福。
头顶美丽光环,心藏人情冷暖
你可知,顶着美丽光环的幸运儿们,就像大桥的表面,风光无限却又遍体鳞伤。他们之所以出众,定然付出了超乎常人的代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荣光越多,苦难越多。你可知,每个令人羡慕的称号背后都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当他们站在象征荣誉的赏励台上,接受朋友的祝贺和旁人的羡慕时,我们又怎能只关注他人华美闪耀的外表,而忘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压在肩上那越来越重的负担,以及鲜亮光环后的辛酸!
英伦玫瑰,指的是英国人心中的完美女性。获此美誉的女人屈指可数,美丽的戴安娜王妃便是其中的一位。可惜的是,这位美丽与哀愁并存的倾世王妃,36岁就随风飘逝,美丽的光环、华美的舞姿、温暖的笑容,都敌不过一颗支离破碎的心。
1977年11月的一个阴雨绵绵的寒冷下午,忧郁潇洒的查尔斯王子和快乐迷人的戴安娜在一次乡村狩猎会途中邂逅了。
邂逅之后的故事,也是按照童话故事的思路进展下去的:查尔斯王子爱上了美丽的戴安娜,他变着花样地想办法找机会接触她,有时候陪她参加户外烤肉宴,有时候邀请她去树林中散步。
1981年2月3日,在查尔斯王子结束了一段孤独的瑞士之行后,便赶回英国,向他朝思暮想的美丽姑娘求婚。黛安娜听到王子的热情表白后,咯咯地笑了起来,她以为王子在开玩笑呢。可是王子的表情很真诚,他希望戴安娜成为自己的王妃,年轻的戴安娜怎么能够拒绝如此美丽的王妃光环?尽管王子的真诚中夹杂着些许犹疑和保留,尽管她的脑海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丝犹豫和不安,可是,这位花季少女怎么能够抗拒幸福的召唤!
同年7月29日,这对才子佳人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接着,“王子与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又快乐的生活……”,如果给这个“幸福又快乐的生活”加上一个期限,遗憾的是,只有两三年。
皇室生活的繁文缛节,让戴安娜王妃很迷惘;查尔斯王子爱打猎,让爱跳舞的王妃很失落……他们的生活轨迹格格不入,他们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却要在镜头前营造出一段又一段“真爱童话”。殊不知,王妃的如花笑脸背后是无穷的眼泪,美丽光环底下是无尽的抑郁。
1985年,王子与王妃已经形同陌路,可怜的王妃为了挽救婚姻,曾经亲自为王子表演芭蕾舞剧《窈窕淑女》。曲终人散之刻,也是情断缘尽之时。
1986年之后,两人越发貌合神离,甚至不再于一室共眠,婚姻的裂痕越来越深。孤独的王妃开始需求感情慰藉与心灵港湾,她热心出席各种亲善活动,安慰病榻中的艾滋病患者,她关心着人民的疾苦,人民却不知道她的苦衷,她的情绪不稳定,还曾在绝望之时做过割腕、撞柜等伤害自己的事情。
1992年岁末,白金汉宫宣布二人正式分居。1993年12月,戴安娜部分退出公众生活。1996年8月28日,戴安娜与查尔斯解除婚约。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因车祸不幸死于法国巴黎。
自从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交往的那一天开始,辉煌的光环似乎就一直笼罩在她的头上。她是明星中的明星、名人中的名人。可是,这一切都阻止不了悲剧的结局。美丽光环下的人情冷暖,只有当局者自己心里清楚。
成功的幸运之花,人们往往惊羡于它当下的鲜活与明艳,却不曾研读它往日的挣扎与苦难。且记住,没有随随便便的收获,也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美丽的光环背后,必定充溢着不为人知的苦楚与辛酸。
放慢脚步,放逐自我,享受悠闲时光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越是想要做好一件事,反而会因为急急忙忙、毫无准备而弄得一团糟。在人生的道路上,假如你放慢了脚步,一定会看到路边的柳树已经抽出了新芽;一定会听到树上的小鸟在美妙地歌唱;一定会闻到街角的咖啡店飘出的醉人芳香。不要总想着马到成功,因为80岁实现梦想也不晚。现在的你,完全可以放慢脚步,聆听心灵梵音!放逐自我,体味岁月净土!放下名利,品味美妙的生活!
你可曾听过摩西奶奶的故事?
摩西奶奶出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州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农场里,她的原名叫安娜·玛丽·罗伯逊,她是一个贫穷农夫的女儿。小时候的她,是家中10个孩子中的一个,她喜欢生她养她的妈妈,喜欢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喜欢村子里的一草一木,因为那里装载着她鸟语花香的童年;长大后的她,在别人的农场里工作,是个任劳任怨的女工。她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想着踏实地劳动、快乐地生活,得闲时刻,练习自己钟爱的刺绣,已经是她最大的快乐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到了1887年,她已经是一个27岁的大姑娘了,那一年,她嫁给了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小伙子斯汤顿·摩西,成为摩西太太,她像她的母亲一样,也生了10个孩子,这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贫穷。
后来,摩西一家重回纽约州,在离摩西太太出生地不远处生活了将近20年,这个时期,摩西太太没有继续在农场工作,而是以擦地板、挤牛奶、装蔬菜罐头等零碎工作为生,这期间,她也会在闲暇时做些刺绣,以刺绣乡村景色为乐。
因为生活贫困,她不得不废寝忘食地做那些琐事来供养这个庞大的家庭,所以刺绣的时间十分有限,虽然这是她一生的最爱。但她没有因为没空刺绣而沮丧,而是放慢脚步,慢慢研习,直到76岁那年,她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于是,她只好开始了绘画生涯,值得庆幸的是,绘画是以笔代针,与刺绣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绘画是摩西奶奶晚年最爱的技艺,已届古稀之年的摩西奶奶,以绘画为乐,还将作品在当地的村子里展览。她的女儿非常支持她,并将她的画带到镇上的杂货铺里,作为商品出售,摩西奶奶的画风格独特,笔墨清新,得到了很多顾客的喜爱。
有一天,一件陈列在杂货店橱窗中的作品引起了一位名叫路易斯·卡多尔的艺术品收藏家的兴趣。他买了这幅画,还想要更多。他喜欢摩西奶奶的画,想帮助摩西奶奶将其作品带到纽约的画廊,使摩西奶奶引起画商奥图·卡利尔的注意。于是,他将摩西奶奶的画挂到了自己的画廊里,这一举动将摩西奶奶的作品推荐到了艺术界。
起初,摩西奶奶的绘画是柯里夫和艾夫斯图片和明信片的临摹品。不久以后,她便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她根据自己对农场的早期生活回忆而进行创作,主要描绘的是童年时的乡村景色,以及全村风景的风俗画。摩西奶奶的风景画很细腻,能敏锐捕捉到季节、天气和时间的细微差别。她的作品多使用怀旧的标题,如《感恩节前捉火鸡》、《过河去看奶奶》和《戚树园里的熬糖会》等,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和对过往的美好回忆,还描绘一些永恒的快乐与生活。
1940年,80岁的摩西奶奶在纽约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此以后,她的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的热卖点,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纷至沓来的是上百万张的问候卡。她的质朴、诚实,她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以及最热门的畅销书与电视台的采访,使她比任何艺术家都更深入到美国家庭当中。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摩西奶奶就受到公众的关注。那时,她的作品开始在美国及欧洲畅销。在她100岁时,纽约州将她生日那天命名成“摩西奶奶之日”。
1961年12月13日,画家摩西奶奶在纽约的胡西克瀑布边逝世,终年101岁。虽然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在2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
摩西奶奶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急急忙忙,错过了多少放逐自我的美好时光。其实,人生就像在爬山,放慢脚步,你可以体会到生活的情趣;放慢脚步,你会感受到细节的美妙;放慢脚步,你才能欣赏到沿途的风景。放慢脚步,用一颗悠闲自得的平常心去看待每一件事,才能细细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所以,让我们放慢人生的步伐,去体味更多平凡而又珍贵的幸福。
摘去名利紧箍咒,专心做事才是成功之道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考试,要做好加减法,才可以交出完美的答卷。对待工作和事业,要做加法:你干得越多,自身的价值越大;对待金钱与名利,要做减法:减去名利之争,你就少了烦恼,活得轻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名利是彩色的光环,是戴在脖子上的金项链,也是无形的枷锁,戴在头上的紧箍咒,光环越多,箍得越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那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20世纪40年代,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个小村庄里,在一对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诞生了一个奇怪的男婴。
说他奇怪,那是因为他似乎基因变异,从小就让大家觉得脑袋有毛病,他总喜欢胡思乱想,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他却总要刨根究底,就是老师也很多时候难以作答,而老师就格外刁难他,故意出他的洋相,他就成了大家嘲弄的对象。
幸运的是,这个小男孩智力超群,求学路上倒是顺畅,到了而立之年,他从以色列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而留校任教。遗憾的是,他特立独行,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着世界,希望在正常中找出不正常来,生活也就磕磕碰碰,不那么得志,10年过去了,事业上也看不见明显的起色。
80年代,他已届入不惑之年,来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开始从事研究工作,但依然不改曾经的偏执,敢于坚持和主流迥异的观点。这一年的4月8日,对他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他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一种“反常理”的现象——铝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
他喜出望外,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把这种固体物质命名为“准晶体”。他发现“准晶体”后,耗时几个月,千方百计试图说服他的同事,但一切皆是徒劳,同事们不但没人听他的解释,因为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此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大家都以为他是疯子,甚至要求他离开研究小组,因为大家都觉得他的所作所为严重地影响到了小组的正常工作,直接危害到各位成员的名和利。
他百般无奈,只有返回以色列,可照样受到无数的嘲弄,甚至有人指着他的鼻子说:本想疯子去了美国,他们可以安静;没想到疯子还是被遣回,这位疯子又要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又会发疯,他们的工作又被扰乱,他们的名利又被搁浅。
这个被称为“疯子”的男人,近乎麻木地接受着嘲笑和非议,始终不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去寻求支持,终于得到好朋友亚瑟的帮助,准备将“准晶体”的有关研究成果公开地发表在刊物上。
可是,不管亚瑟怎么推荐,文章都频频遭到拒绝,一些编辑甚至说他们不要如此无聊,连起码的科学常识都不懂得,却做所谓的研究,耽误编辑的宝贵时间和争名夺利的机会。
直到1984年,论文终于在一家小刊物得以发表,虽然刊物的影响范围小,但还是犹如化学界扔了一枚重磅炸弹,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的故事被许多老师选来做反面教材,这些老师们教育学生不要不学无术,不要胡思乱想,要扎扎实实立足试验,尊重科学常识,才不会闹笑话,才能出成果,做贡献,从而功成名就。
更让人寒心的是,一些化学界权威也纷纷站出来,公开质疑他的发现,尤其是著名化学家鲍林更是揶揄万分,嘲弄他说:“他是在胡言乱语,根本没有什么准晶体。”
然而,面对质疑和嘲讽,他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准晶体”把他导向了一条不归路,执拗的他,似乎下定了决心一条路走到黑。
他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专注研究“准晶体”,终于渐渐地消除了科学界的质疑,并促使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对物质结构的认知。而准晶体材料硬度很高,同时具有一定弹性,不易损伤,使用寿命长,可应用于制造眼外科手术微细针头、刀刃等硬度较高的工具;准晶体材料无黏着力并且导热性较差,其应用范围还包括制造不粘锅具、柴油发动机等,应用前景广阔。
他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准晶体”的发现也成为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也因为挑战“常识”,挑战了当时的权威体系,体现了科学精神的核心——怀疑的力量。
他就是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了“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