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34168600000021

第21章 踢开心灵绊脚石,排除孩子成长的心理障碍(1)

人们常说孩提时代是最无忧无虑的,也是最快乐的。但实际上,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充满艰辛和痛苦的。因为他们在不断地适应外界、摸索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与外界产生碰撞和摩擦,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这些又是孩子的必修课,他们在遇到种种障碍的时候,不能逃避,只能想法排除。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的这些障碍,加以帮助,相信孩子的心理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成熟。

1.孩子请走出来,角落不是你的天堂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亲和效应。亲和,又称为亲和力,原本是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后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指某人对他人所特有的态度。心理学中的亲和效应,则是由亲和力转化而来的,是指人们在交际、应酬过程中用亲近的话语、笑容、肢体语言等吸引他人所产生的效果。

在我们的印象中,孩子应该都是快乐的小天使,调皮、爱玩,喜欢有人陪着,见了同龄人更是会感到新奇、高兴;如果没有人陪,他们会觉得备受冷落,会不开心……这是人们对孩子的最主要印象。但偏偏有一种孩子,生来就不太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独自玩耍,甚至不怎么跟父母亲近,也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这类孩子通常话很少,性格也比较沉闷,喜欢独自待在角落里。换句话说,这类孩子一点“亲和力”也没有,甚至不渴望与别人亲近,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这类孩子相比于前文提到的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更加令人担心,后者至少在亲人、熟人面前是活跃的,而这类孩子却好像有着与生俱来的“忧郁”,难免会让父母异常忧心。

孩子性格沉闷、喜欢安静、喜欢缩在角落,不排除有先天的因素。如果父母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那么孩子也会遗传一部分这样的性情。如果是这个原因,只要孩子表现得不那么极端,父母就不用过于担心,在生活中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孩子的快乐、积极心境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后天因素,父母就要重视起来了。

孩子性格孤僻、不爱与家人亲近,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常常表现出一副“冷漠”的样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即使希望快乐一些,也难以达到目的,因此他们只能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久而久之,就好像得了“孤僻症”一般。

菲菲的父母又吵架了,她听着爸爸如雷的嗓音、妈妈的尖叫,吓得坐在墙角,用窗帘将自己整个裹了起来。接着,她又听到了打架的声音,她不知道是谁的巴掌打在了谁身上,但她很害怕,流着眼泪,使劲咬着窗帘。她很想出去告诉爸爸和妈妈,别再打架了,能不能开开心心陪自己玩一会儿,但是她不敢。

不知道过了多久,父母争吵的声音没有了。菲菲也在地上睡着了。第二天,爸爸送菲菲去上学。一路上,菲菲也不敢跟爸爸说话,因为她怕爸爸会像骂妈妈一样地骂自己。来到学校,菲菲也不敢跟同学说话,她觉得同学好像都知道了自己父母的事情,都在看自己的笑话,所以她只好永远缩在角落里……

从这个小女孩的心理感受来看,父母的关系恶劣,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遇事多以包容、温柔的心态对待,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只有将家庭氛围搞好,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是受父母关注的,而不是经常被吵架的父母无视的“小可怜”。这时,孩子当然不会自己到角落去品尝孤独的滋味,而是更愿意与父母一起享受交往、沟通、亲密的快乐。

第二,父母的性格过于孤僻,孩子也会受传染。有的家庭对外很封闭,家长在节假日从来不出门,也很少有人到自己家里来做客。这样的环境也容易熏陶出一个“孤僻”的孩子。孩子会模仿大人的样子,终日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几乎无交际、无娱乐。由于父母也很寡言,所以孩子也不愿跟父母亲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这里要给父母的建议是,到了假日的时候,多带孩子到室外玩一玩,到别人家里热闹一下,到游乐场放松一天。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的,他的快乐很容易被召唤出来,而只要他爱上室外、爱上热闹的地方,就会远离患孤僻症的危险。

英国人为了避免孩子太孤僻,甚至愿意花钱来“培养”孩子顽皮。在英国,一般家庭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去参加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去游泳、踢球。总之,周末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会待在家里看电视。

第三,如果父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事事都做错,这种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他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于是干脆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压抑自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于生活在角落,不愿跟人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经常说“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或者“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儿,一定做得更好”。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多跟孩子进行肢体接触,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如果孩子体弱多病,那也可能会导致他自卑、心情抑郁,不爱交际。因此,关注孩子身体健康,也是保证他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节假日时,父母要多带领孩子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如旅游、登山、游泳等。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和耐性,还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使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变得开朗起来。

父母小贴士

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这就好比什么样的土壤会决定长出什么样的植物一样。因此,做了父母的人,千万不要再放纵自己的“坏脾气”。父亲多展现自己宽厚的一面,给孩子安全感;母亲多将温柔、可爱的一面表现出来,打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家,这就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帮助。

2.缺乏热情,孩子难有美好的未来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家杜利奥曾经提出,一个人如果精神状态不好,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的状态。他指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即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这种小差异却会造成巨大的人生差别,也就是决定着一个人成功还是失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他有热情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心态积极,对事物充满热情,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这被称为“杜利奥定理”。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在各领域比较成功的人,几乎都是精力非常充沛的人;而在生活中比较快乐的人,往往也是那些不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热情的人。相反,那些总是无精打采、满口抱怨的人,多半是生活在底层、碌碌无为的人。这说明,一个人的热情,是他进取的动力,也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一个缺乏热情的人,他的生命也不可能有多么精彩。正如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如果一个人缺乏热情,他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热情像糨糊一样,可让你在艰难困苦的境地中紧紧地粘在这里,坚持到底。它是在别人说你‘不行’时,发自内心的有力声音——‘我行’。”

热情到底能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麦当劳的老板柯洛克的故事可为你解答之前个问题。

麦当劳餐厅最初是由麦当劳兄弟创立的。然而,它能发展成为连锁店遍布全球,要多亏当时从麦当劳兄弟手中买下它的雷·柯洛克。

柯洛克在加入麦当劳之前,做了30年的推销员,并且一直业绩平平。但他对生活总是充满着热情,他经常坚定地说:“我始终相信,生命中最好的时光,还在前面。”因此,在52岁那年,他不顾亲友的反对和他人的嘲笑,义无反顾地加盟了麦当劳。但由于当时餐饮业竞争非常激烈,麦当劳公司很快就陷入了低迷期,这让麦当劳兄弟萌生了退意。柯洛克经过反复思量,决定接手这个当时看起来是“烂摊子”的公司。他以260万美元买下了麦当劳公司,并以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经营。尽管不断遇到各种危机和难题,但柯洛克始终没有放弃。这时,柯洛克年迈、带病的身躯承担如此大的工作压力,已经令当时不看好他的人吃惊;而更令他们大跌眼镜的是,麦当劳凭着美味的食物和亲切的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麦当劳公司不断扩大,到柯洛克逝世前5年,已经成了和万宝路、可口可乐齐名的三大品牌之一,在全世界已经有了5000多家分店,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快餐连锁巨头。

这向我们说明,一个充满热情的人,总是对生活有着积极的心态,愿意尝试一些“可能”,直至最终获得成功。正是由于柯洛克有着对生命的无尽热情,他才能坚持不懈地在每一次机会到来的时候付出努力,最终创造了麦当劳的辉煌。

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充满着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活力。有的孩子正值年少活跃的年龄,但却总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对什么事情都缺少兴趣,缺乏尝试的热情。这样的孩子将来注定不快乐,也难有较大的成就。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变得积极、活跃,充满热情呢?

第一,加强孩子和外界的接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不要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经常和大自然接触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终日闷在家里的孩子见识更多、心胸更广,同时也容易对很多事情产生兴趣。并且经常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其活动量要比闷在家里的孩子大得多,而这些活动能够使身体更加健康、精力更加充沛,做起事情来也更有活力。所以,父母必须鼓励孩子多到室外活动,只有经常让孩子到室外做活动量大的运动,才能不断促使孩子的精神变得更活跃。

第二,经常鼓励孩子参加比赛。名次和荣誉虽然不应该作为比赛的最高目的,但这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使他对所从事的事情产生更大的兴趣。因此,如果妈妈发现孩子总是对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甚至对游戏也没兴趣,那么不妨提高一下活动的竞争性,一旦孩子取得成功就要及时对他进行口头表扬或奖励;如果输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让他不要灰心,增强下一次赢回来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培养孩子乐观对待事物的心态。有些孩子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缺乏热情,是因为自己的心态有问题,他们在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习惯用消极的眼光来看待,不是觉得做了也没意思,就是觉得自己做不好。事实上,父母要告诉孩子,事情的重要性不在于是否能做成功,而在于享受“做”的过程。让孩子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事物,整个人就会变得开朗、热情一些。

很多时候,对待事物的热情就来自于良好的心态,如果自己认可,且不被别人的眼光所左右,那么就可以自信、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总是担心这个、忧虑那个,唯恐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可,那么遇事就会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即使原本对事物有热情,也会因此而减半。

总之,对于缺乏热情、比较沉闷的孩子,父母不能斥责和嫌弃他,要通过上述方法,耐心地反复指导他,想方设法让孩子一点点活跃起来。

父母小贴士

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和高昂的热情。”的确,热情的人常常充满力量,更有能力去获得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幸运之门,永远为那些充满热情和活力的敞开。

3.爱哭的孩子,眼泪不是你的武器

英国诗人丁尼生在一首诗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战士战死,有人将他的尸首带到了他的妻子面前。妻子见后却发起了呆,哭不出来。有人说:“她必须哭,否则她将会死去。”但谁都没有办法让她哭。后来,一位聪明的奶娘将她的孩子带到了她的眼前,她哭了,说:“我甜蜜的孩子,我为你而活着。”就这样,哭泣缓解了这突如其来的严重打击所造成的高度心理紧张,使她避免了不幸。

上面的小故事,说明了人在极度痛苦或过于悲痛的时候,如果能痛哭一场,往往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可以防止在痛苦中越陷越深而无法自拔。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哭泣效应”——人们因悲痛而哭泣并产生心情舒畅、避免不幸的现象。从生理角度来说,人在哭泣的时候,会随着眼泪排出有害身心健康的物质,而哭出声也能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这告诉父母们,适当的哭泣其实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可以排出孩子身体里的毒素。不过,这并不代表,孩子每次哭都是在排放毒素。

对于婴儿来说,哭泣是他们和爸爸妈妈交流的方式,哭声中传递着各种信息,父母在哭声中知道:该给孩子喂奶了、该给孩子换尿布了、该抱一抱他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用动作和语言来表达意愿,尝试和父母做更深入的沟通。当然,当孩子的语言不能够快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会一时情急哭出来。但如果孩子已经过了这样的阶段,仍然总是哭闹,那么父母就要查明其中的原因,想想对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