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出发,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等,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建立低碳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并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行和实施。
研究制定并不断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实施,着手制定气候变化法、工业节能条例等。目前,我国“低碳”经济还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支持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相关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加快研究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环保政策措施。例如,我国环境保护部颁布了71项环境标志标准,形成了1000多亿元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为引导可持续消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绿色证书交易制度,它是建立在配额制度基础上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在绿色证书交易制度中,一个绿色证书被指定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当国家实行法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时,没有完成配额任务的企业需要向拥有绿色证书的企业购买绿色证书,以完成法定任务。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整个中国社会的低碳发展意识。
切实加强低碳经济研究。要深刻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等。
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与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得转化和应用;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加快核能、水电等低碳特征能源开发利用,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制定和实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政府可依据已经制定的碳排放标准,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符合碳排放标准的企业,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支持与低碳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大力发展碳金融,通过信贷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银监会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环境风险评级等专业标准的制定,以推动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
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扶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政府带头倡导绿色采购。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并经过清洁生产审计符合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拉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牵涉到地区、政府和企业的产业选择问题,也牵涉到社会公众平时的行为习惯问题。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住宅、绿色交通的新理念。
环境部门要继续配合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以中国环境标志为基础,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探索低碳产品的采购和消费模式,以公众的消费选择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搞好低碳经济试点与基地建设,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继续扩大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温室气体控制试点工作,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试点、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社区建设。首先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积极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区”、“低碳工业园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保定和上海两个首批国际试点城市的辐射作用,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周边乃至全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发展、提升我国的低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