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博弈:低碳经济的幕后故事
34199700000084

第84章 中国的碳金融之路应该怎么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却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低效利用、经济粗放发展基础上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加强节能减排,注重环境保护。

碳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对传统金融观念的改变和发展,它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思路。我国引入和发展碳金融,意义深远而重大。可以从金融政策上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成本治污弯路。可以通过对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实行优惠倾斜政策,有效地解决环保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也能够为金融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碳金融之路应该怎么走?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认识到三点:第一,我们要认识以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政府和中国的金融产业才有发展碳金融的动力。第二,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碳金融产业还非常落后,并针对性的找到解决方案。总之,中国的碳金融产业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特别要重视构建支持节能减排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一、中国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限的环境资源,也是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应借鉴国际上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CDM项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

二、中国碳金融产业还非常落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权交易与金融资本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而中国的碳金融产业又非常落后。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必须意识到,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要解决许多问题和障碍。

“碳金融”在的中国发展非常需要政策支持与机制构建,同时也非常需要搭建交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推动政策研究、培养中介市场、构建激励机制。

(一)加强宣传推广和政策研究 先解决认识问题

目前,国内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针对认识落后的问题。我们一要加强宣传推广、二要加强政策研究。

在宣传推广方面,要让企业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节能减排所蕴涵的巨大价值,推动项目业主和开发商根据行业、自身发展计划,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开发CDM项目,力争国家环境资源利益和企业利益最大化。

在政策研究方面,要认识到CDM机制不仅涉及环境领域,还包括经济学、法律、管理等复杂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对于自身参与CDM项目的潜力及规模尤其需要认真研究。

(二)要培养中介市场

目前,国内的碳金融中介市场发育非常不完全。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所以,培养中介市场,是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关键。因为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购买或者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

(三)针对风险要构建激励机制

目前,国内发展CDM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开发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

所以,只有构建激励机制,才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经济。

此外,金融产业在在金融活动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有效防范因污染企业关停等因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损失。

(四)构建支持节能减排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目前,中国国内碳现货、期货及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尚没有开放,中国只有兴业银行在碳金融市场放贷融资。这就导致中国金融产业暂时无法支撑中国在碳排放权领域的金融话语权。要争夺未来的碳减排交易定价权,中国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节能减排金融保险创新,引入创业投资,构建支持节能减排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第一,完善绿色信贷机制。

1.中国金融资本要大胆介入CDM项目的建设、后期CERs的交易。目前,中国刚步入碳减排时期,在CDM项目开发上,中国主要是利用发达国家基于《京都议定书》承诺的援助资金,接受援助资金形成的CERs则由发达国家、企业获得。针对这一点,中国金融资本要大胆介入CDM项目的建设、后期CERs的交易,这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金融产业要意识到:中国CDM项目形成的CERs不能完全被西方国家、企业拿走,中国自己必须做战略储备。另外,中国在未来可能想不主动都不行。当欧盟、美国等国家在碳交易高端的金融、衍生品开发、交易规则等方面布好局之后,中国将不可避免被拉进碳交易的买方序列中。2009年6月,美国通过《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两项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而欧盟的法国也在积极推动碳关税。所以,中国与其被动,与其被拉着走,不如主动地前进。

2.中国要鼓励各金融机构设立碳金融相关业务部门,开展相关融资业务。

3.要实行绿色信贷问责制,将信贷是否落实环保要求纳入绩效考核。

4.明确绿色信贷的政策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发生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

5.建立绿色信贷动态跟踪监测机制,明确环保信息收集、分析、核实、预警流程,实时动态对信贷资产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

6.提供风险服务。通过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环保部门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根据需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及时更新客户环保信息,按照环保风险轻重程度,对贷款客户分类管理,及时提示风险。

7.积极探索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为企业提供诸如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等服务,为节能减排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产品,要开发包括节能技改项目贷款、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融资、买方信贷、公共事业服务商模式、设备供应商增产模式、设备融资租赁等融资产品;要积极探索适应节能环保企业的多形式贷款担保方式,如开办知识产权权利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业务。此外,还要推动碳交易所开展碳掉期交易、碳期货等各种碳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8.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变消极被动的禁止信贷为积极有效的环保革新信贷,使信贷在环保技术革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9.商业性金融机构要根据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研究针对有市场、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按照信贷投放原则优先予以支持;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生产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改进服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中国的兴业银行已经在碳金融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行于2006年5月,与国际金融公司签订首次合作协议,国际金融公司向兴业银行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兴业银行最高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国际金融公司为整个项目提供技术援助。截至2007年底,兴业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达到38笔,金额达6.63亿元,远远超过了双方一期的合作额度。2008年2月,双方签订二期合作协议。与一期相比,除了贷款总额度扩大外,单笔贷款额度也从不能超过1600万元人民币变为没有上限。

第二,组建政策性绿色银行。借鉴德国、波兰等国际成功经验,我国可以考虑组建政策性绿色银行,以支持那些商业效益不高、一般的传统银行不愿意接受、但又是社会所必需的传统环保事业,以及那些很有发展前景、但目前急需资金支持的环保项目。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国家节能减排科技专项、重点行业与重要区域节能减排共性与关键技术科技专项、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联合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合作方式,为起步资金大、项目回收期长的重点节能环保项目提供全程的金融服务,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信贷需求提供不同的信贷产品。

第三,要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节能减排条件企业尽快实现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第四,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企业债券两种。金融债券流动性强,筹资量大,效率较高。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再以贷款方式投入到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鼓励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增强其直接融资能力,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第五,设立绿色产业基金。要倡导专注于碳管理技术和碳技术开发领域投资的碳产业基金。通过政府财政划拨一部分资金、收取企业排污费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对绿色企业产品开发进行直接投资,或以投资控股的方式,对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积极的资金渗透,促进企业的环保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鼓励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完善创业投资与节能环保投资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节能环保产业;创造条件吸引国内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支持创业投资企业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节能减排的投资能力。

第六,保险公司要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等核心技术的开发提供更多的保险服务,促进保险功能与金融融资功能相结合。同时,积极探索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利用保险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环境事故预防能力。

第七,发行“绿色彩票”。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工具,彩票发行具有其他融资工具不可比拟的优势,即它不需要还本付息,属于“准税收”或“软财政”性质。在我国,通过发行彩票的方式,有力地支持了社会福利事业、体育事业、教育事业,我们也可以用发行彩票的方式来支持节能减排。

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局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相继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项绿色金融政策,从而在我国掀起了一场碳金融风暴。但我国碳金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毕竟刚刚起步,建立一个完善的碳金融体系任重而道远。

最后,我们还要意识到,碳金融产业与低碳经是济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产业的支持,以上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碳金融的发展还依赖于低碳经济的建设。低碳经济的三大领域包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和低碳技术开发、碳交易市场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