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博士不会告诉你的读心术
34203500000009

第9章 给人面子,驾驭你的关系网

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要想成就事业,就要善于沟通,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存在于个性与共性之间。发挥自己的沟通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铺垫更为宽阔的道路。

如何做到呢?给别人留面子是一个好方法。

在北京某处有一家服装专卖店,生意比别的店都红火,当别人问起其中的原因时,经理只说了一句话:给别人留面子。是不是这样呢?看看下面这位顾客的故事就知道了。

一次,王某来这家服装店买了一件西服,回去之后就送干洗店洗了,准备上班穿。可是他的太太看了后觉得做工不是十分细致,要求她丈夫把西服退了。

王某知道洗过的衣服服装店是不可能退的,但拧不过太太,只好硬着头皮把西服拿到服装店要求退货。售货员一眼就发现西服有洗过的痕迹,但她没有揭穿,而是给王某寻求了一条免于难堪的退路。她说:

“可能您家人不小心搞错了,把这西装送去洗了。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次,我外出时洗衣店的人来了,我丈夫稀里糊涂地把一大堆衣服让人抱走了。”王某听了后,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连忙说:“对不起,我实在不知道这件事情。麻烦你们了。”从此只要买西服,王某只来这家服装店。

显然,这位售货员是深知处世艺术的,因为她懂得给人留面子。

有句老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学会为别人保住面子,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可以说,你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朋友;你每驳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敌人。身在职场,不论是交朋结友、跟随领导还是管理下属,都要注意给对方留面子。

为什么你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朋友呢?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互惠原理有关。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自然规律:喜爱引起喜爱。换言之,如果你喜欢我,我就喜欢你;如果你给了我面子,我也会给你面子,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非圣贤,谁都可能有错误和失误,也有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对于管理者而言,下属有了过错,要注意留面子。特别是非原则性的过错,领导更应该宽大为怀。

有一次,楚庄王夜宴群臣,满庭酒意语喧,酣畅淋漓。忽然,一阵风吹过,烛台灯灭,漆黑一片。在侍者急急忙忙找火点灯之际,楚庄王的爱妃轻轻拽了拽楚庄王的袖子,对他耳语道刚才有人对她不轨,她挣脱时顺手扯去了那个人的缨子,灯亮其人自显。“慢。”楚庄王突然命令群臣即刻拔掉各自的帽缨。灯再次亮时,众人皆无缨而饮。

几年后的一次大战中,楚庄王身陷绝境,身旁一员猛将拼命冲杀,护驾突围。化险为夷后,楚庄王躬身相谢。该将领却跪拜道:“我就是那晚被美人扯掉帽缨的人。”

楚庄王懂得给犯有过失的下属留面子,换回的是下属的拼死相报。

相反,如果楚庄王把那个人当场捉住,除了破坏欢庆气氛、损失一员大将以外,什么作用也没有。

相反,如果你不给别人面子,别人也就不会给你面子,甚至让你更难堪。据《左传·宣公四年》载:公元前605年的郑灵公元年,一天,郑国大夫子公与子家一起上朝,忽然见自己的食指无缘无故地颤动起来,就对子家说:“以前我指颤时,都预示着有异味可尝,看来今天又有好吃的了。”入朝后,果见厨师在杀鼋(大鳖),两人不觉相视而笑。

子家把此事告诉了郑灵公。当鳖烧熟时,郑灵公将鳖肉分食众臣,偏就不给子公,这本是开个玩笑,可子公觉得伤了面子,一气之下,不顾一切地从鼎中捞起一块鳖肉,弄得他的手指都沾满了汤汁,他却边吃边走着出去了。灵公大怒,想杀子公却又强忍住了。但是,灵公没有想到,反而被子公抢了先,不久,灵公就死在子公的手下。因为吃鳖,竟酿成一起“弑君”的大变故,的确令人瞠目结舌。这个历史故事警示世人:不可不慎对他人的面子。

通常来说,如果下属有了成绩时,领导也要毫不吝啬地给他面子。

这样他也会让你有面子。

鲁肃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三国志》中记载:鲁肃促使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后回来,孙权大悦,召集文武百官,为鲁肃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席间孙权酒兴大起,问鲁肃:

“子敬(鲁肃字),我这样恭敬地对待你,你很有面子吧?”只听鲁肃回答说:“没有。”此语一出惊四座,鲁肃连忙又说:“我希望主公统一天下,然后再拜我当官,这才是给足了我面子呀!”孙权听后心里更加高兴了。

怎么样,孙权让鲁肃在文武百官面前很有面子,鲁肃知恩图报,回赠了孙权一个君临天下的大面子。

当属下有了成绩,让他在众人面前有面子是对他最好的激励,这样能激励下属更加努力工作。然而生活中却并非如此,有些领导生怕下属的功劳盖过自己,让自己没有面子,于是对下属的成绩视而不见,甚至据为己有。这样一来势必让下属失去工作的激情和热情。

高明的领导不会这样做。他们在该给下属面子的时候从不吝啬。他们对做出成绩的下属,不仅当着大家的面表扬,还在公众场合为他们颁发奖金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做出成绩的下属有成就感;第二,激励落后的下属奋起直追。

话又说回来,某位下属没有做出成绩,身为领导的你也不能不顾全下属的面子,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你可以私下里找他谈话,助他找出其中的原因,但千万不要不分地点、场合对他发脾气、给脸色。如果你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让他在众人面前丢尽面子,结果只会是迫使他另投他处。

在韩非子的《说林下》中有这样一段话:“桓赫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工艺木雕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把鼻子给刻小了,就没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初刻时眼睛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得很大,后面就无法缩小了。为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不管你的身份有如何高贵,凡事要给对方留面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在某些时候下不了台,你的关系网也会越拉越广。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逢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西瓜秧自然长不好,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没法比。

楚国的亭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身全给扯断了。第二天,梁国的亭卒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他们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身,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可以让他们知道。”粱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

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表示自责,亦表达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为别人掩饰过失,这是一个搞好彼此关系的机会。

《菜根谭》上说:“人之短处,要曲为弥逢,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意思是:别人有缺点过失,要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去揭发传扬,是在证明自己的无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

人人都有面子,人人都好面子。因为好面子,所以谁都不希望别人当众指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所以,当朋友在众人或是你面前犯了错,你就要抱着吃亏的心理,干脆就给他个面子,帮他一把,使他从内心深处佩服你的为人。明处吃亏,并不代表就没有利益可享。

杨丽萍是某公司的客服人员,在接到客户的投诉时,她就是采用为别人掩饰过失的策略,为公司赢回了信誉与利润。

一次,杨丽萍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一位客户老何打来投诉电话,抱怨她公司运去的一批橱柜完全不合乎他们的规格。

在工人们卸车的时候,老何公司的质检人员报告说,这批橱柜大半以上不合格。在这种情况下,老何不允许工人们继续卸货,并要求卖方立刻安排把橱柜搬回去。

听到老何这样说,杨丽萍急忙来到他的工厂,途中一直在想着对策。到了工厂,杨丽萍发现老何的脸拉得老长,一副等着抬杠吵架的姿态。

“老何,让你久等了。还是让工人们继续卸货吧,不是还有些合格的吗?”杨丽萍说。

“没问题,但是不合格的你们一定得拉回去。”老何回答道。

于是,工人们开始继续卸货,杨丽萍让老何的质检人员把不合规格的橱柜挑出来,把合格地放到另一边。

看了一会儿,杨丽萍便知道不合格的原因了,原来是老何的质检人员太严格,而且还把检验规则弄拧了。这批橱柜的用料是白松。杨丽萍看得出老何的质检人员对象枫树这样的硬木的知识很丰富,但检验白松却不够格,经验也不多。

问题知道了,杨丽萍没有直接对质检员评定白松橱柜等级的方式提出反对,而是通过请教的方式问他某些木材不合标准的理由。

杨丽萍一方面坚持让老何的质检人员把不合格的橱柜挑出来,使老何高兴起来,以缓解对方的气愤,另一方面杨丽萍小心地提几句,让质检人员自己觉得有些不能接受的橱柜可能是合乎规格的,也使老何知道按照他们的付款金额只能要求这种货色。但杨丽萍非常小心,尽量不让对方看出她的目的。

就这样,事情发生了转机。老何的质检人员坦白承认自己对白松木的经验不多,并且向杨丽萍请教从车上搬下来的白松橱柜的问题,杨丽萍就解释为什么那些橱柜都合乎检验规格,而且还表示“如果你们还认为不合格,我们直接拉回去”。最后,老何的质检人员告诉老何问题出在己方,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指明他们所需要的是多好的等级。

这下轮到老何不好意思了,他让工人把所有的橱柜拉进仓库,并一次性付清了所有的货款。

卡耐基曾经说:“用你的表情、声调和动作来表示他犯了错误,你就好比当面告诉人家他错了。但是你能够当面说出他的错误吗?绝对不行!因为这样做会伤害了他的自尊、判断力和理智。如此,对方只会反击,而不会改变他的主张,即使用柏拉图或康德的理论去说服对方,也不会使他改变意见。因为你已伤害他了。”

身为下属的你,如果有一天你的领导犯了错误,你也要积极为他掩饰,这样你会发现你保全了他的面子,你的职业生涯就会顺利很多。

一家贸易公司新招聘了一批员工,在对新员工的培训中,经理为了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就决定通过点名的方式,点到谁谁就站起来,向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点到“于涛”的时候,经理念了好几遍也没人站起来。经理就问身边的人事部主管:“这人是不是没来?”这时,有个人从座位上站起来,说:“经理,我叫干涛,姓干,不姓于,你念错字了吧。”经理一时尴尬不已,台下的人也有些嘲笑之意。很显然,经理是一时疏忽念错了字。

这时,一旁的秘书小夏站起来说:“经理,真对不起,是我打字时不小心打错了,我把‘干’字打成了‘于’字,下次一定小心。”经理脸上迅速多云转晴,他对小夏说:“以后注意点。”接着,会议继续进行。

其实,经理拿的那份名单中,“干”字根本没有打错,是经理误读了。事后不久,主动给经理一个台阶下的秘书小乔就成为—个部门的主管。可见,委婉地为他人掩饰缺点或过失,往往是拥有朋友的开始,也是自己成功的开始。

当众提出忠告是揭短,私下提出忠告是规劝

忠言本来就逆耳,如果提出的方式不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为零。一般来说,当众提出忠告是揭短,私下提出忠告是规劝。

齐桓公夺取君位以后,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奋发图强,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北伐山戎,南抑强楚,勤王平乱,经过“九合诸侯”,不断树立盟主威信,扩大国家军事实力,首开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局面。

齐桓公既成霸业,踌躇满志,认为是顺天承运,功德圆满,可比尧舜,于是在葵丘(今山东淄博境内)召集诸侯开会,希望去泰山封禅。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大业,但他认为现在封禅还为时尚早,不到时机,于是决定力劝齐桓公不要成行。但管仲知道齐桓公好胜,于是没有当着众人的面谏阻,而是下朝后私下阻止。

下朝后,管仲对齐桓公说:“陛下,传说古代在泰山举行封禅的帝王有72家,而据我所知是言过其实,只不过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禹王、商汤王、周成王等12家。他们都是受命于天,祥瑞出现时才封禅泰山的。”

齐桓公听后,认为管仲如此言语,是不想让他以此彰显功绩,于是,非常生气地对管仲道:“我北伐山戎,到了河北之境;西伐大夏,越戈壁之滩,束马悬车,登上了卑耳之山;南平河南之地,在熊耳山上眺望江汉平原。未使兵车而会盟诸侯,如今万民归顺,一匡天下,与以前三代受命于天的帝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们可以登封泰山昭告天下,而独我不能?”

管仲并没有被齐桓公的威势所迫而停止尽一个忠臣的职责,他深知与其正面辩论,肯定不能说服桓公,于是,他用具体的事例对齐桓公说:“以前帝王封禅的时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东海出比目鱼,西海现比翼鸟,之后,不召而自制的祥瑞之物到处可见。如今,不仅凤凰不来,麒麟未至,丰实的稻谷不生,而且蓬蒿莠昌茂,凶猛恶劣的鸱枭时常出现,国家尚不巩固,人民尚不富足,祥瑞尚未出现,难道现在就是封禅的时机吗?”齐桓公听罢,觉得管仲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收回成命,放弃了封禅之事。

管仲之所以能说服齐桓公,在于他把进谏由“当众”换为“私下”。

没有别人在场,不伤齐桓公的面子,所以齐桓公容易接受。

试想,如果管仲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进行劝阻,齐桓公肯定会觉得自己的颜面扫地,还能接受管仲的规劝吗?可见,身为下属,你不是不能发表与领导相反的意见,只是发表之前,你要先想一想领导的性格与度量。然后,再决定“说”,还是“不说”,或者“如何说”。

美国的罗宾森教授曾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是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这再一次说明,在向领导提出忠告时,要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正式场合,尽量与上司和同事私下交谈,避免公开提意见和表示不满。这样做不仅能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即使提出的意见出现失误,也不会有损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还有利于维护上司的尊严,不至于使别人陷入被动和难堪。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凡事喜欢把别人往绝路上逼,而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最终受到伤害的也包括自己。

小高是某服装设计公司的一个主管。由于公司所在的城市最近要举办一个大型的服装秀,市里的相关部门请求各个服装公司为此出力,小高所在的公司也被列入其中。为此,老板把所有的设计师召集起来讨论如何设计出有新意的服装。

首先是老板发言,他把准备的资料向所有设计师作了较为详尽的展示,在做出结论后,他将所有的资料都放到了公文包内,并且习惯性地问道:“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这时,小高开始发言了。他指出,老板的设计方案中,有一些地方不合逻辑,只要是从事服装设计的人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不仅如此,他还指出老板的设计已经过时了。

这些言论都是针对老板个人而言的。老板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早些年就举行了很多场的时装会。

当时,听了小高的话后,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小高由设计师降到了设计助理,又降到了库房管理员。一年之后,小高离开了公司,失业了。

尽管小高也是为了设计出有新意的服装,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提出建议的方式错了,让老板在公共场合没有面子,失业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如果小高说话委婉点,然后选择私下,而非当众,老板不仅会接受他的建议,说不定还会提拔他。可见不懂得提出忠告的方式是非常糟糕和严重的一件事。

在公共场合,即使有理、有利的一方,我们也不应当毫无顾忌地指责他人,应当为别人留条后路,留住他们的面子。这样你所得到的远比你指责他人的要多。

提出忠告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好提出忠告的时机

当上司和同事正烦时,你去找他提出忠告,岂不是给他烦中添烦、火上浇油吗?即使你的忠告很正当和合理,别人也会对你反感、排斥。

2.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当你对领导和同事提出忠告后,最好还能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来弱化对方可能产生的不愉快。当然,通常你所考虑的方法,领导也往往考虑到了。因此,如果你不能提供一个即刻奏效的办法,至少应提出一些对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看法。这样领导会真切地感受到你是在为他着想。

3.对事不对人

你可以提出忠告,但你提出忠告后,要让领导和同事切实感到,你不是要攻击或贬低对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别人通过一些事实证明自己错了是件很尴尬的事情。让上司在下属面前承认自己错了就更不容易,因此在提出忠告后,你最好还能说些理解对方的话。切记,你提出忠告的目的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非让别人对你形成敌意。

拒绝得越委婉,被拒绝的人越有面子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工作中,你的领导或同事叫你干一件事,但是这件事不该你做,或超出了你的能力之外,但你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的确,否定别人的言语和行为,是件容易伤害感情、导致尴尬局面的事情,但对领导与同事的要求来者不拒并不能使领导与同事认为你能力强或者任劳任怨,相反,如果对他们交代的事情,你没有完成好,可能对你以后的工作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比如说,某件事情超出了你的能力,你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最后事情办砸了,肯定会在领导或同事的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其实,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领导或者同事都不能接受你的“不”。

如果注意话语的含蓄和否定的技巧,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使生硬的否定也有一副可爱的面孔,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否定”的任务,甚至你还能够赢得他人的赏识。

委婉地对人说“不”是成功拒绝他人的一大秘诀。

在《洛阳民间故事集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秦王问甘罗的爷爷甘茂家中有什么困难,甘茂说:“臣家中应有之物尽有,没有什么困难。”秦王听了皱皱眉头,不悦地说:“卿家大富,朕心里很高兴,只是寡人眼下有一个困难,半年来总想吃一个公鸡蛋,朕想卿家定有此物了。”

甘茂一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后悔自己说话冒失,但自己有言在先,怎能再说没有此物呢?

甘罗见爷爷下朝后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拉着甘茂问原因。甘茂长叹一声说:“小孩子家,少问大人的事,到外面玩去。”

甘罗执拗地说:“这话不对,爷爷不是也问过我们小孩子的事吗?

再说,皇上不是也向他的大臣征求过治国的意见吗?”

甘茂被这话打动,他抚摸着甘罗的头,说:“皇上要吃公鸡蛋,限爷爷3天内送到,否则就要杀头。”

甘罗听后说:“这事好办,3天后我替你送去好了。”爷爷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3天后,甘罗挤在大臣中来到金殿上,朝拜已毕,文武分站两厢,只有甘罗没有位置,孤零零地站在金殿中央。

秦王见殿中站着一个小孩,好奇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

甘罗不慌不忙地回答:“甘茂是我爷爷。”

“你爷爷为何没来?”

“我爷爷在家生孩子。”

“胡讲,男人会生孩子吗?”

“万岁,公鸡会下蛋吗?”

秦王被问住了,他仔细打量了一下甘罗,不由脱口而出:“真是宰相之材。”

甘罗闻言急忙跪下:“谢主隆恩!”

秦王想不到竟被小孩讹了个宰相,本想发作,但又一想,自己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能跟小孩一般见识,就不耐烦地挥挥手:“回家去吧。”甘罗叩头答道:“臣启我主,常言说得好,子不离父,臣不离君,万岁早朝,臣当侍候。”

一番话说得秦王心花怒放,龙颜大悦,随即传旨一道,为甘罗建造了一所宰相府,命他移入攻读,长大后,入朝供职。现在我们俗传甘罗12岁为丞相,童年便取高位,不能不说正是甘罗那次充满智慧的拒绝,才使秦王越来越看重他的。

拒绝是有秘诀的。拒绝得法,对方便心悦诚服;如果拒绝不得法,一定会使人对你不满,甚至怀恨你。甘罗拒绝他人的艺术值得学习。

一般来说,在拒绝别人时,态度是关键。在别人提出要求时,话还没有说完,你就断然拒绝是很不礼貌的。拒绝人时千万不要反驳,或流露出不快,或藐视对方。最好把你的理由夹带在微笑之中,让对方真正体会到你的难处,毕竟记恨一个微笑着说“不”的人实在太少了。

拒绝人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所以,你一定要把对方的话听完,只有你完完整整地听完对方的话,才能知道哪种方式最能让对方接受,最能说服对方。特别是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更要如此。

总而言之,拒绝他人时,既要具体明确,又要委婉亲切。委婉而坚决地说“不”可能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但是它却对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很有效。下面的方法有助于你拒绝一个人。

——含糊其辞。比如,“对不起,这件事我实在不能决定,我必须回去问问我的父母。”或者这样说:“让我和老婆商量商量,决定了再答复你吧。”但这种方法太不干脆了,对方还会继续缠扰你。

——得花几天时间考虑一下。比如,鉴于你的成绩,领导准备授予你一个职位,但你对这个职位不是很感兴趣,如果不接受,你又怕伤了领导的一番美意,这时你可以说:“能容许我考虑几天吗?”对这样的回答对方肯定不会不答应,然后慢慢解释你为何不适合这个职位:“真诚地感谢你对我这般厚爱,但我现在正潜心搞研发,我想把这项工作做到最好,为公司作出我最大的贡献。”这样,领导便不会因为你的不领情而尴尬了。

——延迟时间。如果一位同事叫你帮他录入3000个字,你碍于面子想答应,但确实没有时间。你可以这样说:“真是不凑巧,我正在赶一份报告,时间非常紧,如果你能等到下礼拜,我一定帮你录入。”

——幽默提醒。在一家饭店,曾发生了这样一个幽默的小故事:一天,店里来了一位非常挑剔的客人。这位客人点了一份煎鸡蛋,对服务员说:“告诉你们的厨师,一定要给我做好了。蛋白要全熟,但蛋黄要全生,必须还能流动。不要用太多的油煎,盐要少放,加点胡椒和一些淡味的调料。还有,一定要是一个乡下活泼健康的母鸡生的新鲜蛋。”

这位服务员听了客人的话,微笑着说:“没问题先生,我们一定做到。

不过我想请示您一下,生这个鸡蛋的母鸡名字叫阿美,是否合您的心意?”

——提出交换条件。如果你的同事要你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你非常不愿意,你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有时间帮我校对一下这份报告,我就有时间帮你收集资料。”如果对方表现得不情愿,那么接下来你否定他,他也就不会心理失衡了。

——触类相喻,委婉说“不”。当领导提出一件让你难以做到的事时,如果你直言答复做不到时,可能会让领导损失颜面,这时,你不妨效仿一下甘罗,说出一件与此类似的事情,让领导自觉问题的难度而自动放弃这个要求。

——说“可以”,但要讲清楚你面临的困难。“可以,我来做这个没问题。不过让我去做这项工作,我就做不了别的事了。你觉得我应该去做哪项工作?”对领导说“不”时这种方法最为有效。

——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或谚语。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或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不能在背后说人坏话,但能在背后说人好话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人确实非常优秀,职位也比自己高,你出于对他的好感,某天当着他的面,说了几句赞美的话,结果人家不但没有领情,反而说你在拍马屁。其实,如果你想结交某个人,大可不必在他面前说赞美的话。如何做呢?在背后说他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他,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你还不用担心,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容易就会传到他的耳朵里。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恐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显得真诚。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激你。

比如说领导好话。当面说与背后说就有很大的差别。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你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同时,领导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你不真诚。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险。与其如此,还不如在领导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些好话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的耳中的。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你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你夸上司,说他公平,对你的帮助很大,而且从来不抢功。以后,你的上司在“抢功”时,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顾忌,会手下留情。

如果在公司里,你管理了十几个人,你不妨在面对你的领导或其他同事时,对你欣赏的某位员工恰如其分地夸奖一下,一旦他知道了这件事,就会对你心存感激,你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更加和谐。

在背后说人好话,还能消除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一些误会和矛盾。

小张和小刘一起共事5年了,关系非常密切。小张前几天因一件小事得罪了小刘,为此他们已经一个星期没有说话了。虽然每天在同一个办公室进进出出,彼此都感觉很尴尬,但自尊心作祟,谁都不先开口与对方说话。

一天,小刘心生一计。在与同事们午休闲谈时,趁小张不在,小刘顺便说了小张的几句好话:“小张这个人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和这样的人共事,真是一种幸运。”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小张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小张有些欣慰和感激,也让小张心里产生愧疚——自己得罪了小刘,不道歉还和他较劲,真是不该。于是,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他主动向小刘打招呼、嘘寒问暖,两人就这样好了。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顺带对小刘夸赞了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真不错。

另外,在背后说人好话,也能让别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给人面子。在刘墉的《把话说到心窝里》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工人代表,老王决定去找总经理抗议。原因是他们经常加班,但上面连个慰问都没有,年终奖金也很少。出发之前,老王义愤填膺地对同事说:

“我要好好训训那自以为是的总经理。”到了总经理办公室,老王告诉总经理秘书说:“我是老王。约好的。”

“是的、是的。总经理在等你,不过不巧,有位同事临时有急件送进去,麻烦您稍等一下。”秘书客气地把老王带进会客室,请老王坐,又笑问:“你是喝咖啡还是喝茶?”老王表示他什么都不喝。

“总经理特别交代,如果您喝茶,一定要泡上好的龙井。”秘书说。

“那就茶吧!”

不一会儿,秘书小姐端来连着托盘的盖碗茶,又送上一碟小点心:

“您慢用,总经理马上出来。”

“我是老王。”老王接过茶,抬头盯着秘书小姐,“你没弄错吧!我是工友老王。”

“当然没弄错,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总经理常说你们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9点,你们得忙到10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正说着,总经理已经大跨步地走出来,跟老王握手:“听说您有急事?”

“也……也……也……其实也没什么,几位工友同事叫我来看看您……”不知为什么,老王憋的那一肚子不吐不快的怨气,一下子全不见了。临走,他还不断对总经理说:“您辛苦、您辛苦,大家都辛苦,打扰了!”

老王来是要发火的,为什么最后没有发成呢?也许你会说,总经理待他太客气了,又是好茶,又是点心,恐怕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秘书的那句话——“当然没弄错,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总经理常说你们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9点,你们得忙到10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起了作用。它不仅让老王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还让老王知道,总经理不是不记得他们的功劳,而是整天挂在心上。这一来,他自然对总经理心存感激,先前一肚子的怨气也就烟消云散。

其实说得广一点,在背后说人好话,就是一种利用第三方传送自己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多地方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教育孩子,父母希望孩子用功读书时,如果整天教训孩子,也很难说有多大效果,假如孩子从别人嘴里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关心,父母在自己身上花的心血,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动力。

头衔虽然是无形的,却让人觉得很有面子

在美国有专家做过研究,发觉“头衔”如果利用得当,它达到的效果相当于给这个人增加10%的工资。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某工厂有个门卫,对工作颇有倦意。后来,工厂里来了位新经理,此后这个门卫就突然变得勤快起来。实际上,新经理没花一文钱作奖励,仅仅是把这位门卫的职称改成了“防卫工程师”而已。

无独有偶。万特是纽约一家印刷公司的经理,他要改变一位技师的态度和要求,而不引起反感。这位技师负责管理若干台打字机和其他日夜不停在运转的机器。他总是抱怨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太多,他需要一个助手。

可是那位万特先生,没有缩短他的工作时间,没有替他添任何一个助手,却使这位技师高兴起来,这是什么原因?万特想出的主意很简单,他给那位技师一间私人办公室。办公室外面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和头衔“服务部主任”。

这么一来,他不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下命令使唤的修理匠了。他现在是一个部门的主任,他有了自尊、自重的感觉。这位“服务部主任”现在很高兴,已不再抱怨了。

也许,你会表示怀疑,头衔真有这么神奇的吸引力,有如此特殊的功效吗?确实是这样的。头衔虽然是无形的,但它会让人觉得很有面子,是最能迷惑人的一种公开的赞誉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在别人的名字后面加上经理等等头衔的原因。

还记得小时候,在学校足球队的时候,什么样的奖励最让你激动吗?教练的口头表扬?印有某某字样的队服?进了一球?

我想这些都只能让你激动一下子,最多持续两三天。最让你激动的恐怕是教练亲手为你带上队长的袖标,或者是被评为球队的最佳射手,诸如此类的头衔,是无数的孩子或成年球员梦寐以求的!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头衔让球员们拥有了无上光荣的荣誉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可以肯定,人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头上套上某种头衔,并且非常珍惜。古今中外,许多领导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给予人们这样或那样的头衔,才笼络了人心,赢得了胜利。

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参战人员是43万人,美军的目标是“零伤亡”,但他们还是准备了2万个装尸袋,但军方准备的勋章整整有22万个!这也是美国人打仗拼命的原因之一。

当年拿破仑曾大加奖赏他的部下,他共计颁发了15000枚荣誉勋章,还把18个将军升为“法国元帅”。拿破仑还称他的军官为“无敌将军”,同时给优异的士兵授予“大军”的光荣头衔。拿破仑的这个“赋予名号头衔”的政策给了人们一种拥有荣誉的自重感,让他的臣民感激他、拥戴他,他新创的帝位也因此得到了巩固。

美国一位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200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的,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

再比如,一家全国性的卡车服务公司,只不过改了一个字眼就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工作品质。那家公司的管理层发现他们所送的货物中有万分之六会送错地方,这使得公司每年得额外赔上25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公司特别聘请了戴明博士去给他们诊疗一番。根据戴明博士的观察,发现这些送错的案子中有五六成是因为该公司的司机看错送货契约所致。为了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这样的错误,使该公司能提高服务品质,戴明博士建议最好把这些工人或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

一开始公司觉得戴明博士的建议有些奇怪,难道把职位头衔改一改就能把问题解决?难道就做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可以了?可是没有多久绩效就出现了,当那些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之后不到30天,先前万分之六的送错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那家公司一年可以因此节省25万美元。

总之,不要太吝啬一些头衔、名号,大方地授予员工。要相信,头衔虽是虚的,但它的确可以用来激励员工,让员工觉得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