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语文卷)
34241800000006

第6章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金子美玲

姓名:严霞

从教时间:20年

最喜欢的作家:曹雪芹

最喜欢的书:《红楼梦》

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旅游、听音乐、读书、散步……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成熟原是觉醒的历程

小时候,父母常用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人生要珍惜机会,努力拼搏。他们的勤劳质朴,乐观进取,如月光一样,使我在无声的浸润中,养成了小草般乐于平凡但不甘平庸的个性。

1992年,师范毕业的我,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父母的话时常响在耳边,在工作中,我总不忘勤奋进取。怎样不断完善自我?怎样找寻一片属于自己的教育蓝天?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在这些不断的追问中,我踏上了漫漫教育之旅。

卑微中的惊愕

日复一日,我振翅寻觅,温恭求真,却深感难尽人意……

——摘自《教学勇气》

参加工作之初,我被分配在一所地处偏僻的小学任教。或许是因为庙小人微,十年来,我埋首耕耘,却从未获得过区级教学比赛的机会。当初有志成为优秀教师的我,竟似地壳深处涌动的岩浆,找不到喷薄的火山口,而自信与希冀,在年复一年的平庸生活中历经内心苦苦的挣扎后,也消失殆尽。

如果不是一次“邂逅”,或许我依旧在“不尽如人意”中虚度光阴。

2002年,区教研室一行八人到我们这所小学听课。语文教研员走进了我的教室,听语文随堂课。我那天上的是一节大家都认为比较枯燥的识字课。那时的我眼界不宽,钻研不深,随潮流采用了当时刚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课上,学生很热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一个简单的环节设计激活,35个孩子,小手如林般举起,声音如黄莺婉转,眼神如泉水一样清亮,完全不需要低年级组织教学的那一套。40分钟,在师生闪亮的对白中瞬间而逝,一节识字课,被演绎得有声有色。

记得教研室的专家吴群老师当时给我的评价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那是我第一次受到权威人士的表扬,而且是毫不吝惜的高度赞扬,这样的赞扬让心灵临近卑微境地的我既惊且喜。

现在想来,那节课,成了我课堂教学更上层楼的一个阶梯,让我如同一颗深埋未发的种子一样,在几近枯竭的沉睡里奋发出勇气,找到萌发的理由。也许每个人都在潜意识里寻找生命勃发的理由,这理由,有时候需要外力的给养,但更多的,是自己对于生命的期待与准备。

挫败中的萌芽

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子,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

——李广田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脱皮落叶。

2003年,我战胜了以往安于现状的思想,鼓起勇气参加朝阳小学的竞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聘上。我成了一名大校、名校的老师,踌躇满志地翻开了我教育人生新的一页。

2004年,我参加区教研室为省口语交际课比赛举办的选拔赛,却在精心准备之后败北。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同事的话:“严霞老了。”三十岁的我,在当时盛行的年轻老师竞赛观念之下,几乎没有想过能再次有机会参加教学比赛。

2005年5月,区教研室再降大任,选拔我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赛。我的课堂教学在一次次的试教中被展览、撕裂、捶打、抨击,我在炼狱般寝食难安的折磨中以并不突出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回想那次的课堂,已经找不到值得称道的设计理念或精彩片段,但自那以后,我开始学会了思考,在反思中寻找差距及自身的不足。经过几个深夜的辗转反侧,我写下了《冲破“小语文”的藩篱》这篇三千多字的赛后反思,记录了那段深刻而痛苦的心路历程。从此我养成了审视自我,审视他人,审视课堂教学的思维习惯。审视,让我有了自己的思想,也让我变得深刻。

自此,我的课堂教学语言,我的思考能力,我的教学水平,如早春的绿芽一般,在无声无息中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你成熟了。”

从“老了”到“成熟”,一个破茧成蝶的历程。

行进中的震撼

彻底地生活及融入,才能彻底地感知。

——摘自《与梦平行》

真正的震撼,来自与名师窦桂梅和薛瑞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那是2004年的初春,窦桂梅和薛瑞萍两位名师受邀前来讲学,而我有幸前去迎接,而后又陪同他们游览岳阳楼,并因此了解了全国“第一线”教师研修培训。“玫瑰看云”的网络情缘和两位名师的课堂及讲座给予我很大的冲击,被这两个当时还不算闭塞的我所熟悉的教育界的“super star”(超级明星)深深地震撼了。

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震撼了我,他们的专业思考震撼了我,他们对事业的钟情震撼了我,这次名师的展示活动,如一道闪电,撕开了原本蒙昧沉闷的心空,成为一次我推开语文教育之窗的“启蒙运动”。之前,我对于名师从未关注,对于教育思想从未关注,对于网络中的优质资源从未关注;甚至在与窦桂梅结识的时候,我还从来没有接触过她的经典课堂实录,而那些,早已在网络传播中名满天下。

是他们的到来,为我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我为从未看到过的新颖和美妙的风景而惊喜不已。

每个人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都能找到震撼心灵的“第一次”,从中得到前进的能量。我教育自学的第一次,来自与窦桂梅和薛瑞萍的零距离接触。

业余时间,我埋首于书籍,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忙碌于充电,在培训中增长能力;游走于教育网站,在网络中开阔眼界。

我一边教学,一边让自己回到学生的位置,重过“学生瘾”。我陆续参加了许多培训班,如岳阳楼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岳阳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岳阳市培训者培训、国家中西部地区骨干教师培训、全国小语教师远程研修、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等。

2005年暑假,得知“第一线”全国教师研修班在岳阳举办,我放弃休息时间前往旁听。这里高手如云,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育者们济济一堂,他们新锐的教育思想及充满理想的教育情怀再一次撞击了我。

2007年,区教研室组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我成为第一届学员。研修班里人才济济,我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辩论过程中,我受到的启发远非“评课”所能比拟。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我学到的东西很多,改变了很多观念,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习惯更是让我受益终身。

之后,我参加了市语文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己相遇;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己对话”。

2007年暑假,我担任全国教师远程研修班班主任,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结识了更多的教育界有志之士,老师们奋力奔跑的姿势成了永恒的镜头。在这一期远程研修结束时,我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09年,我再一次被评为远程研修优秀指导老师。

每个培训班都让我获益匪浅,若说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是起点,那么国家中西部骨干教师研修班则是最强音。2009年12月,我参加了国培班,并且主动请缨担任活动主持人。我特别珍惜这样坐在下面当学生的机会,每问必答,每次作业都精心完成,每次辩论都最活跃,是研修班里最投入的学生。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时,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在参加的所有培训班里,我都被评为“优秀学员”。2010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帮助自己,我自费参加心理学远程培训,通过考试,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

在不断的学习与收获中,我为一次又一次领略到教育的新风景而兴奋,十八年的教育生涯,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感觉。

积淀中的勃发

我,曾经沧海桑田,带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萨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不爱阅读的老师无疑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我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总会放着一本书,只要有空闲,就掏出来看。书,丰富着我的精神境界,提升着我的专业水平。因为读过几本文化书籍及教育专著,我才敢于在人教论坛、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敢于建立自己的专业博客。不知不觉中,在自己的教学责任田里收获颇丰;不知不觉中,参加各级教学比赛不再捉襟见肘,而是频频获奖;不知不觉中,常常受邀做各种专业讲座和教学辅导;不知不觉中,多方面的潜能被激发,甚至应约写诗歌,写散文,写歌词……

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滋养了心灵,提升了素养。学习,甚至成为一种休息和娱乐方式。经历了学习的启蒙和教学的审视之后,我终于在教学生涯中找到了自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不再甘心做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我学着独立思考,学会批判接受,在教学一线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风景。

为了把课上出新意,上出趣味,把课堂变成师生的“节日”,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曾尝试把简简单单的词语放大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读出词语的味儿,让词语教学的课堂上也充满了探索和感悟,充满了生命的诗意。我曾从众名家演绎《珍珠鸟》的“笼子”里钻出来,飞出自己的精彩。我曾从学生的预习设计与学情了解出发,在《猴王出世》的课堂中,使学生消除对古代白话文的疏离感,从而轻松愉悦地去学习古典名著。

2008年,我接受了在区里几所薄弱学校送教的任务,我把它当作历练自己的“竞赛舞台”。每一次,我都有意识地深入备课,希望通过不断的思考,为每堂课带来新的气息。

2008年11月,在岳阳市“金鹗杯”课堂教学竞赛中,我抽签拿到《珍珠鸟》一课,而此前,窦桂梅、郭初阳、薛法根、靳家彦等名师都曾精彩演绎过。如何钻出名师的“笼子”?在短短两天的准备时间里,我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寻求契合自身特点的支点,终于,我从课文的情感基调“真好”入手,创设了“物我交融”的课堂,“孵”出了属于自己的“珍珠鸟”。

2009年,我执教《月光启蒙》参加“两岸三地·同文异教”教学研讨活动,获得一等奖,并在研讨会上发言。

2011年,我在湖南省青年教师成长论坛与著名特级教师张学青老师同课异构,授出《猴王出世》,获得好评。

几年来,我授出了许多竞赛课与公开课:参加“两岸三地·同文异教”教学探讨活动获一等奖;参加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赛课获一等奖;在湖南省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授出展示课;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比赛获语文学科金奖,为乡村边远小学送教数十次;《学会读广告》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竞赛获得二等奖,继而在全区观摩课讲授中又得到一致好评;《跳水》参加区“金钥匙”获奖教师系列教学竞赛,获得特等奖;《往书里去》《十二月花歌》等八堂课在区示范点讲授,几乎每一堂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课堂教学之余,我开教育博客,在网络中留下自己行进的鼓点;写教育论文,《从挣扎的焦虑到觉醒的宁静》发表于《中国教师报》,《〈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点评》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青年教师》,《读出词语的“味儿”》《教学后记:记什么》《〈会飞的图画〉教学设计之二》《课堂如酒》《母语学习从童趣启航》《走近你,温暖我》《〈猴王出世〉教学片断》发表于《湖南教育》;做教研课题,多次获得市级区级一等奖;编教学书籍,语文出版社多册《教师用书》留下了耕耘的痕迹。带领同事们一起编写校本教材《金口才》,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

一路上,我得到了太多无私的帮助,也得到了太多热情的鼓励,在掌声和赞誉纷至沓来的时候,耳边恍然有人说:“喧闹是有局限的,喧闹蕴含着结束和失落。而宁静,无边无际……”

在喧闹的背后,我于宁静之中享受一份觉醒。这觉醒,将使行路者渐行渐远……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语文,丰盈于童趣之中

——缺乏趣味的语文课堂宛如囚笼

有一天,在网络上,我看到了一个一年级孩子博客上的文字:

a, o,e, b,p, m,f, ao, ou, iu……

头疼,相当地头疼!

我认了很多字,不是学拼音认的,是我妈妈给我讲故事,一个字一个字指着念给我听,我就记住了。让我自己念,我也能认识。

为什么要学拼音?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那天我学j,拼j-i,我拼的是“支”。妈妈说,对,鸡是一只一只的。

昨晚我读英语,妈妈教我拼单词,sit down,我看着这些字母忽然不知怎么读了,我把s读成“思”,其实我知道应该读“艾思”,脑子全乱了。我晕晕晕!

爸爸说,如果我再不好好学习,就不让我上学了。他说我成绩不好,他都不好意思见老师。

妈妈还一直鼓励我,说我不笨,是因为没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我愿意学习,可是不愿意学拼音。

在这篇博文下面,只有一个网友发表评论,评论只有一个字“泪”。而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此时心头也只有一个字——“汗”!孩子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对学习感到头疼?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学拼音?是什么导致了这样难堪的教育局面?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孩子们正处在充满童趣的时期,我们的课堂应该充满乐趣。但观察现在的教学实际,其实不然。老师斥责的声音和怒容,比由衷的欣赏和开怀多,拧紧的眉头,烦躁的表情,比温暖从容的眼神多。尤其是一年级,班额大,老师们哑着嗓子嚷嚷,课堂上强按牛头喝水的镜头比比皆是。这样的教学,既没有乐趣,也没有效率,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苦差,又谈何“为幸福的人生奠基”?甚至也谈不上有效课堂。

拿到教材时,我们往往先想到的是,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他们什么样的能力,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其量在目标里写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之类的套话,至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可贵的童真童趣,一般是想不起来的。

老师们都知道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总是重视识字、写字、背诵、说话等知识和技能目标,忽略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记得我教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第一课《上学去》时,观察教材的封面,提问孩子,让他们说说图意,一次又一次地纠正、指导,不厌其烦,希望从第一课开始就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把句子说得完整具体。带读时,特别注意读完整的句子,每讲一个要求前,都关注到每个孩子是不是都听了、看了。通过指名读、纠正、齐读,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尽力读好这篇儿歌。

我很费神,但我发现,有些孩子还是在打哈欠。上午第二节课,他们居然打了好几个哈欠。尤其是课的后半部分,很多孩子显然倦怠。

反思自己的教学,忽略了情感目标的实施。“阳光照,花儿笑,我背书包上学校”,多么让人开心的上学情境啊,可是,我都没有让他们观察图片,说说自己上学时的感受。只是读,读,读,太机械了。

这样的语文课堂,难怪孩子们厌烦,难怪老师教得吃力。

让趣味性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

——关注童趣需求

虽然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曾三次教过一年级,但以前却很少真正思考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因为枯燥的学习而厌学,也很少思考应该怎样和学生一起开始我们的母语学习之旅,总是跟着教材的安排亦步亦趋,按部就班,作着相同的入学教育,而后似乎顺理成章地进行拼音教学,就这样一板一眼地教着。对于司空见惯的教学内容,每次都采用默认的方式,甚至从没想过问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教这些?我教的是“课本”,还是“语文”?母语学习的文化之根在哪里?我应该怎样教语文?一旦疑问被唤醒,便会试着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曾经熟悉的一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让孩子热爱母语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后是在母语学习中,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母语交际、表达。

孩子们一旦在入学之始便厌恶和畏惧语文,这些目标如何能够实现?让师生享受语文课堂的入口又在何方?

于是,在我的理想中,母语教学是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以言语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一生的航程。

于是,小学阶段第一节语文课,我这样开始。

教学目标:

让学生爱上语文。

教学准备:

教师对母语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教师对童稚之心的体贴与呵护。教师制作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语文的课件,做好带领学生一起经历母语学习之旅的准备。

教学过程:

以隐喻的方式,和学生一起通过探索、交流,在童趣的世界里,在愉悦的氛围中,寻找语文学习的路径,认识母语文化的博大。

首先告诉孩子们,语文学科的第一节课,将是一节“探险寻宝”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会观察,谁的耳朵最会倾听,谁的头脑最会思考,大家将会在这节课上找到许多学习语文的好朋友。

其次,设定一条“寻宝之路”。课堂从学校门口开始,到教室结束。我们和学生走过一条假想的“寻宝之路”,去寻找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钥匙”形的卡纸,背面写着一些关键词,藏在孩子们必经的路旁。孩子们可能不认识这些词语,老师为找到“钥匙”的孩子大声朗读这些词语,并和学生一起理解其基本意义。

孩子们不断在路边、草丛、树后、楼梯间等场所“发掘”着,他们会找到许多金光闪闪的“钥匙”,每一把钥匙的后面写着不同的“秘诀”:拼音、识字、阅读、交流、讨论、写作、字典公公、电脑老师……学生每找到一把钥匙,老师都带着由衷的喜悦和他们一起分享学习语文的工具,学习语文的秘诀,学习语文的快乐,一起憧憬学习语文的美好时光,师生在一起认识,一起理解,一起倾听,一起诵读的过程中,找到母语学习的各种途径。这钥匙,可能是拼音,可能是汉字,可能是字典,也可能是书籍,或是电脑……它们都是帮助我们打开母语文化之门的钥匙。

一路上,师生一起经历寻觅,经历疑惑,经历欣喜,经历愉悦,历时25分钟左右,到达最后的目的地教室。教师开始引领孩子们去领略母语文化宝库的精彩。我们用这些钥匙开启母语文化之门后,会看到什么呢?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神奇变幻的母语文化构建的世界。那里,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有老子、孔子、庄子、墨子,有李白、杜甫、鲁迅、巴金,有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草,这是一座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心灵的宝库,是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建造的宝库。相信此时的孩子们,都会乐意举起手中的钥匙,跟着老师,一起去历险,一起去旅行,一起去开启这座宝库!

这样的一节语文教学始业课,学生会在游戏中发现中认识将要相伴一生的“语文”,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习路径。还有什么比激发初入学孩子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更重要的呢?

《课程标准》在每个阶段目标里,都有关注学生情感的描述,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等。只有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才会想方设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热情,创造出充满童趣的课堂。

把握年段特点

一、故事课:开始快乐学习之旅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并非一定要从拼音开始,虽然学习拼音对于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大作用,但是如果拼音学习单调枯燥,难度太大,就会让很多孩子在进入一年级后产生厌学情绪。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基础,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呢?稍加了解,我们就会知道,儿童最爱的是“故事”。不管多么吵闹的课堂,只要给孩子们讲一个好故事,他们就都能安安静静地倾听。听故事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

我们带领孩子们一起开发故事课程,和学生一起阅读故事书。读绘本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让孩子种下梦想;读《一年级的小豌豆》,让孩子和“小豌豆”一起经历学校生活的精彩与困难;读《小猪稀哩呼噜》,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等。凡符合一年级孩子特点的好书,都拿来与孩子们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分享。老师读,孩子听;老师读,孩子指着书边听边看;老师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通过倾听、讨论、复述等形式,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大量识字,理解,思考,交流,培养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复述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

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阅读,学生会产生自己阅读更多故事的欲望。让学生了解到,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工具之一,是自主识字、自主阅读的途径之一,让他们了解到拼音对于自己的用途,也能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愉快的故事旅途中,学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此时再让他们结识语文学习的新伙伴拼音,逐步认识拼音,学习拼读,能够用拼音帮助自己识字、阅读、表达。此时的拼音就不会再让他们感到畏惧厌烦了。

开学的第一节课,给孩子们讲了《小猴子上学》,故事是根据学生在学校的状态编的。小猴子经历了很多不适应,闹了很多笑话,失败了很多次,但最后取得了进步。小猴子就是一年级孩子的化身,孩子们在倾听、哄笑、反思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用再说教,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当孩子们不守纪律,或总是忘记做课前准备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规矩》。“从前,有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还常常打扰同学,”说到这里,我做了几个在课堂上见到的违纪动作,孩子们都笑了。“先生让他画方形和圆形,他就这样信手画了一下,”我说着,在黑板上画了个扁扁的圆形和歪歪扭扭的方形,学生都笑了,“这是什么圆?这是什么方哦?”“那怎么画才能画出标准的圆形和方形呢?”我激发孩子们去猜想,最后,告诉他们用画方形和圆形的“规”和“矩”来画,就能画出标准的方和圆。

“所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相信他们长大后,还能记得这句话源于今天这个教给他们要守规则的故事。

认汉字“三”后,我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写“万”字》,故事大概讲的是,先生教“一”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于是,那个学生就说会写所有的字了,爸爸让他给姓“万”的朋友写信,他整整写了几十页还写不完,反而怪人家姓没有姓好,因为他要写一万个横。

这样根据学生的表现讲的故事,孩子们爱听。在故事中,我们一同慢慢感受语文的魅力,感受汉语文化的精彩。

二、拼音课:贴近学生童稚之心

当拼音一步一步走近学生心灵的时候,与拼音交朋友,就不再那么困难。然而,拼音教学成功与否,在于教师的心中是否有目标,有重点,有策略,能否把握教学的尺度。

首先,要清楚地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了然于心:“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其中认识大写字母、熟记字母表是二年级的教学目标。特别注意这个目标应该放在“整个年级段”来理解,如果老师不强求孩子在初学拼音就完全掌握,那么,一年级孩子对于拼音的畏惧与厌烦是否会有所缓解?

其次,应该了解学情,做好“幼小衔接”。少数孩子在学前已经掌握了拼音,老师如果仍然“一视同仁”,这部分孩子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必将受挫;部分孩子对于拼音掌握比较慢,老师如果硬性规定过关,必将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要想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

第三,拼音教学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拼读实践为重点内容,让拼音贴近孩子的心灵,服务于学生的识字。声音的高低升降,语气的轻重缓急,这些皆是课堂中激发想象、培养兴趣的催化剂。努力适应小学生的语言发展,用生动的充满童趣的课堂语言吸引他们。当教师这样做时,会发现自己的性情也随着语言变得平和、柔软、从容起来。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顺序安排,如果能够以儿童的关注点为出发点,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构建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堂,学生对于语文的喜爱就会一点一点培养起来。

尊重儿童个性

对于教材的解读,如果仅仅从教师的理解出发,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语文课堂便会让学生觉得遥远、生硬,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就谈不上生命的影响。尤其古诗教学,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能获得意外的喜悦。

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二首》选编了两首唐诗,韩翃的《宿石邑山中》和刘禹锡的《望洞庭》。

以前跟学生一起作课外阅读时,背过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音节明快,好读好记。这首《宿石邑山中》写道:“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仍有其特点,清浅,生动。韩翃是“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进士出身,颇得唐德宗的赏识,所作多是送别酬唱诗。

查阅备课资料,发现解读如出一辙:这首诗的三四句写晓行的幽静清冷,意境近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孤独凄清的况味。这么想想也正确,诗人夜晚在石邑山中远眺,晓月之时已在行路,的确应该是很辛劳,也的确应该是凄清孤独。

然而,我发现这首诗描写的景物,似乎都是仰望的角度,诗人夜宿石邑山,仰望山,仰望云,晓行之时仰望月,仰望银河,仰望山峰……仰望山之景,天之色,很有意思,视角都是“仰望”。仰望,该是向上的,该是带着希望的。

或许,也可以引导学生读到诗中的活泼、轻快、愉悦、希望?

当我在课堂上问到“你觉得哪里写得好”时,陈兆康同学首先发现了这首诗每一句都押韵,黄湘杰同学认为“暂飞”的“暂”写得好,他说:这个字描写月亮忽而见,忽而不见,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跟诗人玩游戏。也许他的发言启发了其他同学,紧接着,陈胤羽同学就说喜欢“高树里”的“里”,她说,这个字说明树很繁茂,月亮躲在里面,从外面一点儿也看不见了。他们的理解有个性且富有童趣,我真喜欢。

从这样的角度去读这首古诗,字里行间全然是行旅的快乐感受,那月儿也仿佛特地与旅者为伴,忽而隐于高树之中,忽而现于天空之上。这样一种另类的解读,也许并非诗人原意,但谁说阅读一定只能读出作者的原意,而不可读出读者的创意呢?况且,这创意于孩子更有生命积极的意义。

也许古诗的魅力能够延续千年而不衰,一定程度上即在于每个人皆能于其中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不一样的况味吧!

学生的兴趣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保证

成功离不开兴趣。孩子们的兴趣来自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一、老师应具有儿童心性

首先,面对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应用一颗儿童心进行甄选,对于不同的教材内容,给予不同的关注程度。对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平庸乏趣的教材内容,教学时不可平均用力。其次,即使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课文,如果我们的教学进入了惯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套子”,条分缕析,肢解词句,也会让孩子们厌恶起课文来。这就特别需要老师的儿童心性,以感性的、启迪性灵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并沉浸在儿童美好的世界里,感受到文字的感染力。

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兴趣

我们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趣味性,教师如果有把一件事情讲得趣味盎然的本领,一定会成为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音调的抑扬顿挫,表情动作的适度辅助,会激发学生关注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悬念的设置,教学情境的创设,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游戏、竞赛等多种组织形式,都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总之,母语文化之启航,中心词是“童趣”。如果我们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对于母语文化持久而深入的兴趣,就是成功。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选择学习什么,选择怎样学习,才会是贴近学生的,才能贴近教育的本真。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语文课需要感性与知性阅读的融合

——由《清平乐·咏梅》教学想到的

听了六年级李老师和徐老师执教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咏梅》,受到许多启发,也引发了我对于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李老师以品词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读词后找出这首词里的两个“眼”——“俏”和“笑”,以此为点,辐射到全文去,由“犹有花枝俏”讲到梅花的生长环境“已是悬崖百丈冰”,由梅的生长状态引导学生体会到梅的品格,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美相结合的“俏”。既而深入到“她在丛中笑”的“笑”字。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对“笑”的理解——看到春天来到开心的笑,看到百花盛开欣慰的笑,看到美丽世界自豪的笑……最后,李老师还引导学生将这种对梅高尚豁达品格的赞赏,引申到我们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像梅一样“笑对人生”。

徐老师以补充阅读为主,由这首词拓展到陆游、王安石、王冕等的咏梅诗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意境、不同的作品中,体会梅的高洁、孤傲、清白等品质。由“你愿做哪位作家笔下的梅花”,引发学生各抒己见的个性表现,进而用充满激情的人生告诫作为小结,给学生以诗意的引领。教者至此将谈锋一转,略读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背诵曾学习过的《七律·长征》,给了学生较大容量的阅读空间。

我思考了两位老师的教学特色,李老师关注文本,品词析句,深入鉴赏;而徐老师则旁征博引,略读多篇。同样一个读,一个重“精”,一个重“博”;一个纵向挖掘,一个横向拓展。

能做到像两位老师这样对一篇课文如此深入细致宽阔地解读,我很钦佩。但在听课之后,又总觉得有点遗憾。如果把语文阅读课堂比成一件家具,那么,这件家具既应该厚重丰富,也应该有精工细雕。如果一味求多,浮光掠影,学生也许会羡慕老师博学,但这些替代不了学生自己对文本产生的深层次的感悟。我们应该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广泛地阅读,把课文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背景之中,从而让学生有所感悟;同时,也得引导他们学习怎么去读,品词析句,披文入情。拘泥于对教材词句的分析和单纯扩大阅读背景应该都不是最好的方案。那么,能不能将二者好好地结合起来呢?

王文丽老师执教的《风筝》,似乎是这样的典范之作,浑然天成,而且感人至深。在阅读这篇课文前,她引入了两首描写关于风筝和儿童的古诗——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和杨韫华的《山塘棹歌》,这两首古诗中对于童心自由的赞美和课文相通。特别是学习课文后,王老师以风筝为主题,把贾平凹的《风筝》,歌曲《三月三》,朋友为其做的诗《风筝》,以及鲁迅的《风筝》等融合在一起,逐渐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把乡情、友情、亲情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节阅读课上,既有对词语的细嚼慢咽,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对文本的解读,更有超越教材的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

广泛阅读,主题阅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语文课堂广博的魅力所在,然而,只有精当地引导学生从广博的语言文字中学会品读,丰富体验,深刻理解,才能让学生在知性的阅读中得到语感的训练。将感性阅读与知性阅读融合,应该是语文课理想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