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出发喜欢离开
喜欢一生中都能有新的梦想
千山万水随意行去
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向
我喜欢停留喜欢长久
喜欢在园里种下千棵果树
静待冬雷夏雨春华秋实
喜欢生命里只有单纯的盼望
只有一种安定和缓慢的成长
——节选自席慕容《我》
姓名:杨旭丽
所在学校: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从教年限:23年
最喜欢的书:《荷塘月色》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运动、阅读、听音乐、做MTV歌曲动画
第一部分我的教育自传
二十三年来,我耕耘着,如同一棵小树,根植于教育这一沃土,贪婪地吮吸着雨露,二十三年来,从苗岭的山村(湘西)走到了省城的湖畔,岁月如歌,记载着一路的艰辛,留下了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足迹,用梦想去追求,用辛劳去实践,用爱心去沉淀……
命运的捉弄
那一年,我记得很清楚。
因为父母都是教师,并且那个时候,能考上中专的学生一定是百里挑一的优秀生,我拿到录取通知单的那天,最高兴的就是父母了。身为女孩子的我,从小就能静下心来学习。到了师范,我一直是班长,学校团干,文娱部长。父母常教育我说:“做一个老师容易,做好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从入学的第一天,我就有一个目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学习上我格外用心,校园美丽的鳌鱼峰上,桂花树下,花果山头,都有我独处学习时留下的身影。做师范的优秀生,得有一门特长,于是我选择了美术。一到寒暑假,我便背着画夹行囊,到离家七十多公里外的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的画室去学画,学校便成了我假期的“家”。临摹、写生,沉醉不归。与画友的几次画展,颇得师生的好评。那时的班主任石俊老师常告诉我,优秀生更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优秀生可保送直升大学。是呀,能直接读大学,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
那时中师学制为四年。当时的学习体制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又是第一届,1989年春夏之交时,我人生中出现了一个重要插曲,校友们向校方提出抗议,要求只读三年。巨大的压力之下,校方同意改为三年半。我们在这不上不下的时间里,又比别人多读了半年书。于是在寒梅飘香的时节,同年12月,特殊的我们毕业了。正因为毕业时间的特殊性,这一届保送生取消了。和大学失之交臂,我打心底里伤心。不光如此,我们还面临分配难题。所有毕业生也无一人留在城里。翘盼很久,总算分配到县里最好的乡镇小学——边城茶洞中心小学。
1989年12月,我开始了教育生涯。
追寻之梦
边城,沈老笔下的《边城》,描绘了“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诗一样的梦境。前年,我有幸旧地重游,那里年长的渔夫,做小买卖的阿婆……每到一处都还有许多人,亲切地叫我杨老师,这是让我最意外和激动的收获!
多少次,我都记得边城,那一方故土,一块青砖,一艘渡船,一座白塔,一抹晚霞……这是我一生中最美最美的景致。在刚毕业的那段日子里,我的生活更多地是在艰辛地挑灯夜学习。为了练好教师基本功,我订做了一块黑板。不足十五平方米的楼道口是我的寝室,也成了我的工作室。工作再忙,事情再多,身体再累,描大字,写钢笔字,画简笔画,读文章,都是我每天必修的科目。一叠叠带着墨香的大字纸,一本本精雕细琢的钢笔字,一次次录音练习,一本本书籍,都成了我的伙伴。“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的第二年,在全县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拿到了老师生涯的第一个“全能”奖。那一年,在县“交通安全”演讲比赛上我又取得了一等奖……就这样,被后来成了我恩师的花垣小学李训广校长相中,当然也是以全镇学生语文毕业分数名列前茅的教学成绩,进了县重点小学花垣县花垣小学。
1993年的花垣小学,每个年级已是六个班,每班六七十个人。工作压力与教学困难之大,更是不用说了,但对于上大学的梦想,我一直没有放弃过。1996年新婚不久,我考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大专。白天工作,全身心地教书育人;晚上便打开函授课本,专注地学习看书,作笔记,写作业,常常熬到深夜。到了面授时间,我便要到吉首学习,那时候的吉首,不像现在通了矮寨大桥(一座拿了四个世界第一的高速桥),去到那里只要半个多小时。那时山路本就不好走,又一路盘旋、颠簸,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吉首,一学就是一个月。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三年里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写了二十多万字的笔记。拿到毕业证的第二年,我又开始自学汉语言文学本科。2004年,本科学历也取得了。通过努力,我终于圆了大学之梦。
艰难行走
还记得进入花垣小学的第一年,校长要我带一(1)班,与我搭配教数学的是一位刚毕业的老师,叫熬宇红,她带我们“三算”班。因此,到我们班来读书的干部子弟很多,也成了我入新校区最大的难题。
我一直怀念着边城山里那些孩子的质朴和家长的热情,那时就算再累,但心里轻松。
县城的孩子没有那么好管教,加上六个班的竞争压力,刚适应了毕业班的高段教学,又要从头摸索低学段的教学。对这些孩子我不得不来些硬方法。知识点一一过关,遇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中午放学后留校,补习到掌握为止。
头两天,我与留下补习的孩子都没吃午饭,直到补完后才吃饭,家长没说什么。到了第三天,家长竟告到校长室。校长找我谈话,严厉批评,要我讲究课堂效率,讲究方法。面对校长,我觉得很委屈,可却无从说起。回到家,所有的委屈全部倾泻而来。做教师的母亲,一边安慰我,一边帮我分析原因。母亲说,要在学生兴趣上下工夫,构建高效课堂。好强的我暗自想,一定上一堂好课让校长瞧瞧。从那以后,我开始琢磨如何上受孩子们喜欢的课。
第一次校内公开课,我选择《要下雨了》一课。
因为课文中涉及几种动物,正好可以利用我的特长简笔画。第一次在新学校公开亮相,我特别紧张。放学后,我一人在阶梯教室说课,反复练习。常常是练到十点多钟,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还没有参加比赛,脚却不小心被一颗钉子给刮着了,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汩汩地往外冒,路人送我到医院,缝了几针。第二天,整只脚肿得像馒头,教导处准备请人代课,但是那天我却准时站在讲台,硬撑着上完了整堂课,下课后满身是汗,瘫靠在讲台,孩子们看到都哭了,扶拥着我回办公室。这次公开课成功地得到校长的认可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随后,校长要我代表学校参加县级比赛,比赛中我讲授的《守株待兔》一课获得全县一等奖第一名。
我喜欢教学,在教学中我找到了乐趣。
2000年,我代表县里参加全州公开课竞赛。在设计《坐井观天》一课时,为了让小朋友容易理解小鸟与青蛙的对话内容,在家我让儿子和我练习。刚开始,他还挺乐意,读多了,死活也不愿意读,还说:“妈妈,小鸟飞了一百多里,那么远,口渴了,找水喝,我也读了很多很多遍,要休息。”说完便趴在我身上睡了,看到儿子疲倦的样子,我心里更多的是心疼。“一百多里”会飞过哪里呢?突来灵感——运用这一想象空白点,让学生讨论“飞了一百多里”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看到哪些景色……我放下儿子,修改教案。
“小鸟飞过田野,看到绿油油的庄稼。”“小鸟飞过小溪,看到清清的溪水。”“小鸟飞过学校,看见同学们正在学习。”……竞赛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举手积极,想象丰富。最终,在全州强手如林的情况下,我的比赛课获得了一等奖第二名。
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我除了激动,喜悦,心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东道主吉首民师附小获一等奖第一名的老师执教时,用了课件,我从课件的效果中看到了我也想设计出的效果。此时我忽然意识到当今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已悄然而至,最终将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学习电脑是我下一个课题!2000年时电脑的价格还很昂贵,比赛后的第二天,我还是花了八千多元购买了电脑和打印机。当晚,向电脑技术人员请教,开始了又一个陌生领域的自学钻研。从最基础的开机、关机、记字根开始……一个月下来,我便在学校率先实行了电子备课。
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不到一年时间,我又掌握了方正奥思、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Microsoft FrontPage等,并用它们制作课件,一跃成为学校电脑操作高手,并为全校教师做培训。
随后我设计并制作的《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课的课件,在全州课件制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4年,由我设计、制作并执教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语文网络课《太阳》成为全县网络教学的第一课,被拍摄为录像课选送全国“十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参赛,并荣获一等奖。2002年,全州启动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两年里,我自修了六门课程,做了十六万八千字的笔记,写论文八篇。所写案例《我向他道歉……》在《湖南教育》中发表,《用爱启动心灵》在《思维的碰撞》中发表,先进个人总结《学而不厌,勤奋进取》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通讯中发表。2003年底,被全州师训部门评为“综合素质培训先进个人”。
2001年10月,我有幸到常德桃源师范学校参加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期间,撰写了一篇八千余字的专题讲座《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和《谈谈影响教学设计的主客观因素》等四篇文章,得到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回校学习研修期间,我给全县老师汇报上了一堂“新大纲、新教材”示范课《荷花》,把所学的新观念淋漓尽致地运用到教学中,听课的老师深受启发和鼓舞。培训结业时,在全省各地区教学精英云集的培训基地,作为一名湖南湘西边远苗区的青年教师,我被评为“优秀学员”。2004年9月8日作为县优秀教师代表参加州表彰会,全州党刊《团结报》刊登我的事迹;9月10日在全县教师节表彰会上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发言。
做教育这几年来,为了责任,我干得充实,当然也很累,尤其是主持全国“十五”重点课题这几年,我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
“负起责任来!”这句话多么简单,但是真正放在心里却是那么沉重。我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当然让我最难忘的还是2005年1月17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颁奖大会上,我执教的网络录像课《太阳》荣获一等奖,并被指定为全国小学语文组唯一的代表向来自全二十多个省市的一千多名代表做典型说课。在天津百中的颁奖大会的会场,幸福、喜悦、自豪……说不尽的情感和激动在我胸中涌动。
2005年3月3日在全州总工会庆“三八”表彰会上,我作为全州“芙蓉百岗明星”进行典型事迹交流。2005年6月10日被县政府组织部、人事局、科协三个部门联合推荐为“湘西自治州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一连串的成绩和荣誉,足以让我在工作中有个光明的前程。在教育事业的奉献与追求之中,我享受到了人生中成功所带来的最大快乐!
挑战自我
我还有我的梦想……
2005年的7月,我在有着许多人所梦寐以求的荣誉和光环之时,选择了离开,离开那片熟悉我、养育我、培养我的地方。
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苗族人,从偏远的大山深处走出来,有人说我很幸运,跨越了自治州,直接到省城工作了;也有人说我很笨,这个年龄了,不顾一切地跑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所全新的民办学校青竹湖外国语学校(即现在的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创业。
我清楚地知道,现在的教育需要民办,社会认可民办,民办的存在,自有其优越的地方。我认为,民办教育好似一股新鲜血液充实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比公办的学校更有活力,更有发展的空间。这些年的发展,更证实了它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那时的我知道,越是新的事业,就越能锻炼自己,越能实现我的真正价值。
因为我的选择,我爱人毅然决定让儿子随我过来,和我一同在这里面对新的起点。
初来时的青竹湖太阳山,没有公交车,没有超市,没有银行,没有医院,完全没有一点省城的味道。眼前是一片极少人影的黄土地,唯有鸟鸣之声清脆无比,当时我想: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省城?这就是值得我放弃一切的新环境?拂面的轻风偷偷地告诉我,你要在这里重新开始!此时我只觉得鼻子酸酸的,一向要强的我告诉自己,选择了就不要后悔!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在事业上,我把热情和无私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我的业余生活是与学校的灯光和钟声为伴,耳畔整日都是父母的叮咛和担心。
家人打电话问我还好吗?我说“好呀”。原来的同事打电话问我还行吗?“还行。”朋友们问我,适应环境吗?“适应。”我喜欢挑战自我。这是我的选择,在这里我会学到更多。
刚来长沙,我一下子成了儿子和21个家乡孩子共同的母亲。孩子的家长们毫不犹豫地把他们交给了我。这种无言的信任成为我心头永远的感动。
因为家远,孩子们一个学期都不能回家。生活用品都由我到市区买给他们,一张专用的银行卡是大家的,大账小账密密麻麻记满了三个本子;教师、父亲、母亲、保姆、医生、采购员,我以多种身分与孩子们一起追逐着他们学习的梦想。每到周末我就去采购,拎大包挎小包地在公交车上挤,提到学校,常常是手被勒得红肿生疼。有时错过了公交车,夏天只好顶着火辣辣的烈日,冬天则冒着刺骨的寒风,坐摩的往学校赶。记得刚来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天黑得特别早,刮着寒风,飘着小雨,出门时没下雨,也就没带伞。到汽车北站下车后,等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有的士,好不容易盼到了一辆,但一听是到青竹湖,怎么求司机也不肯去。没办法,只好上摩的,车后的我一手紧紧地抓着车子,一手抱着购买的物品,很快就成了“落汤鸡”,全身被雨水淋湿。手脚冻得发麻,耳边寒风呼呼地叫,脸如刀割一般。一到校门前,摩的没有停稳,我就急着下车,没有站稳,重重地摔倒在泥地里,泥水一下子溅满全身,手脚被划破,东西撒得满地,只感到全身发麻,不知道哪儿疼。摩的师傅忙着一块儿收拾,还责备我买的东西实在太多。谢过师傅,我就一步一拐地回到寝室。看到带着雨水、泥水和血水的物品,孩子们哭了,我安慰他们:“别哭了,没什么的。”青竹湖的老师都知道,青竹湖刚创立的前期,我们是在何等艰苦环境中生活。
攀登探索
初来青竹湖,我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六(1)班语文及班主任工作。语文组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团队,年龄最大的也才三十五岁,更多的是刚走上讲台的青年老师。“老师要成长,上公开课是一个快捷的方式,只有通过一次次的磨砺,一次次反思和感悟,才会成长起来。”我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鼓励年轻老师。我先后承担了《世纪宝鼎》《我们成功了》《她是我的朋友》等多节公开课和展示课。2005年12月,在济南,我执教的《第一场雪》第二次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一等奖。2007年5月,由长沙市教科院涂院长带队,麓山国际的一位老师、火星小学的一位老师和我,作为湖南省代表队,应邀参加在辽宁鞍山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论坛暨成果交流会。在现场赛课时,我选定《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这篇课文,我想那一双双眼睛就是我的家乡孩子们最真实的写照。
为了找到最真实的素材,我访问全国各地的“希望工程”教育基金网,从网上下载几百张图片,精心制作教学网站。第一次试教时,我失败了,因为用网站上课忽视了文本的内涵,无法调动师生的情感。于是,我采用两套方案,演示文稿做课件,而网站作为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源,在挖掘课本文字上下功夫,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第二次试教,也失败了,因为省城的孩子,面对远离他们生活的背景,根本无法感受到“大眼睛”的“渴望”。紧接着多次试教,特别感谢市教科院涂院长、语文教研员黄老师和信息技术办公室邹主任,一次次远道而来给我指导。特级语文教师方希校长,在每个关键词和关键句上给我分析,设计找到切入口。渐渐地教学设计有了新进展,在确定课文亮点和高潮时,方校长指导我把摄像头对准现实生活。没法回湘西,在网上得到朋友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收集了大量鲜活的素材,直接深入到这项工作的最前沿。
临行前,我又得到了特级教师张校长传授,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上课学生的主要信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
5月17号晚,我带着所有人的嘱托和沉甸甸的希望出发了。一去就是十天,来到鞍山华育中学,向来自全国各省六百多位专家、代表讲授现场竞赛课。课堂中一张张图片震撼所有的人,孩子们眼睛湿润了,抽泣着;当我打开网站上所链接的全国各地希望工程时,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当我把鞍山的希望工程近况和本班学生资助希望工程的情况展示给他们时,他们吃惊了;当我拿着需要资助的湘西贫困生照片和资料的爱心卡询问谁愿意帮助时,所有的小手高高举起,争着……第三次我走上国家级赛课的领奖台,这次的获奖证书沉甸甸的,我流出了幸福、喜悦、自豪的泪水……
现在想来,在一定的时刻带着一种特殊的心情去完成一个使命,会觉得自己也同样的伟大!
生活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种积累,磨难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收获的甜蜜。
2007年9月,作为先进典型,我在学校全体教职工会上进行事迹报告;10月,应邀在百年学府,伟人的母校长沙市一中给全校教职工进行先进事迹报告。2011年11月受洪江市教育局的邀请,在全市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会上,我作了《关注生命教育·构建高效课堂》的讲学。
弹指一挥间,来到省城已整整七个年头了。教科室工作的繁忙丝毫没有减弱我对语文教学的爱,我依旧沉醉于语文教学,依然喜欢与文本对话。我撰写的《在Web Quest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发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整合模式的探索》在全国一级电教期刊《中小学电教》第207期发表;《信息化情境主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在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科研》第6期发表,一些反思叙事都陆续在各种教育刊物上刊登。去年刚带完毕业班语文,又担任一年级语文启蒙教学,每每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欣赏他们还有些稚嫩的文章,都是我生活最美的享受。
当老师们亲切地叫我“杨姐姐”,看到他们成长,同他们一起挑灯夜战,一起磨课,一起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行走在诗意的语文间,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曾经的我——那激情,那执著。他们一次次收获的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荣誉,带给我的是同样的自豪和兴奋。
我现在不后悔,将来也不会后悔,不后悔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所做出的重要选择。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在这个平台上,我能让梦想腾飞,而且会飞得更高、更远……
第二部分我的研究之旅
走出作文教学的“瓶颈”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老师怕教,学生怕写。这届刚毕业的学生是我从三年开始带的,带完毕业班,对作文教学颇有了些心得。在学生作文训练时,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练就慧眼——观察生活,挖掘素材;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入微刻画;加强交流——展示成果,积极评价;个性修改——提炼升华,体验成功。
练就慧眼——细致观察,挖掘素材
作文离不开生活。学生尽管置身于生活中,但写作文时,不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就是为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抄袭拼揍,作文成了沉重的负担,学生一点儿也感受不到创造的欢乐。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作为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写,顺手拈来都是写作材料。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主动关注身边发生的平凡的人和事,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只有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想出点意思来,品出点情味来,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如一次习作课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一位老师面借助多媒体,把生活中一组常见的画面呈现在大屏幕上: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摊着小脏手,他金黄的头发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有路人给他钱,他连声说谢谢,他的面前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好心人的叔叔、阿姨:我父母双亡……我很饿,我想上学,你们帮帮我吧……”过往的行人有的驻足,有的谈论,有的投钱……在播放时,还借助定格、重播的手段,边播放边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小男孩穿得怎么样?外貌怎样?他有什么动作?说了什么?周围的人反应如何?看到这,你有什么想法?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他是不是孤儿?是不是骗子?有的说:好可怜啊!我们帮帮他吧!有的说:说不定在他不远的地方,就有大人在看着他,强迫他乞讨。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思路也活跃了,这是他们平日所常见的画面,只是没有认真观察而已。这样通过多媒体,学生写出的作文也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又如一次我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肖像,课前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前的画面,让学生边看图边观察,然后动笔写人物,在全班交流之后,播放原著中外貌描写的片段,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以上的教学中能看出,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作文教学,可以使沉闷的枯燥的作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入微刻画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应受到尊重。教师的成功之一就是利用多媒体创设美好和谐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调试出最佳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写作文也有一个进入角色的问题,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像图片、影视作品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我在指导学生仿写“山中访友”的作文时,先借助多媒体播放收集的优美图片,伴随音乐,老师讲述:“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接着我对学生说:你准备拜访的朋友是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一时都沉默了,于是我引导说:“我看到采蜜的小蜜蜂,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你好,勤劳的蜜蜂,你采的蜜真香,真甜……’”此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大家争先恐后地说:“你好,音乐家蛐蛐,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悬崖上的青松,你一年四季都笔直地站着,不累吗?”“你好,袅袅的炊烟!你婀娜的身影,让家乡显得那么静谧、祥和”……可以想象学生们有多少奇思妙想呀!我对学生说,以“田野访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由于有开头多媒体循环播放图片和音乐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想也活跃起来,作文也变得轻松了,可以说,作文课上借助多媒体,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作文教学充满乐趣。
加强交流——展示成果,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正如演员得到导演和观众的认可,会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样。
有一学期我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习作或小组间合作,并装订成作文集在班内展示,评选出最佳作品。他们的作文集从封面到内容,都极有个性。
作文集题:
《清水·文苑》(主编:王萱)
《千里寻“韵”》(主编:彭倩颖)
《吾邃·文苑》(小队名称:舞文弄墨,主编:唐思芳、周小倩)
《万里文云》(主编:罗鑫城)
《绿茵下的足迹》(主编:李翀)
《心路历程》(主编:文拓肖皓俊)
封面主题诗(句):
《千里寻“韵”》:“三载同窗情谊长,不思量,自难忘,千百日月,做伴在他乡,今日别离黯然伤,何如共、醉一场?”
《绿茵下的足迹》:“写作让生活更加充实,生活因写作而更精彩。”
《吾邃·文苑》编者的话:
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吾邃·文苑》,来品味文学的精髓;让我们一起走进《吾邃·文苑》,来体会文学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吾邃·文苑》,来欣赏文学的优美!
这里,我们回忆“儿时的那些事”,来感受“累,并快乐着”,来观赏“爱在花语中绽放”,来体会“当依靠不在的时候”,来重临那“难忘的一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光阴到了尾声,那就让这六年的喜怒哀乐全都记录在《吾邃·文苑》中吧!
《心路历程》编者寄语:
有首歌唱道,“鲜花一定有盛开的时候……”我认为更美的景致,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诗意地绽开美丽的鲜花。
希望你们能在《心路历程》里孕育你们的期盼、渴望和梦想;希望你们能在《吾邃·文苑》里释放你们的孤独、寂寞和忧伤;希望你们能在《心路历程》里沸腾你们的欢乐、幸福和思想……
六年的光阴如流水般匆匆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六年的光阴如一支箭般飞快地从我们身边擦过了;六年的光阴如一阵风般悄悄地从我们身边吹走了……
如果说文学是一只乘风直上的大鹏,那么知识就是一对飞翔的翅膀,而文字则是漂亮的羽毛。文学是无价之宝,知识是立身之本,而文字是展示自己、绽放自己的最好表达,她帮助你表达自己丰富的内蕴,她帮助你读懂世界,她帮你读懂亲情与友谊。《心路历程》如一本魔法书,拥有无限丰富的宝藏。只要你打开她,认真地阅读她,你总能看到理想的光芒!你总能看到彼岸盛开的鲜花!
《心路历程》如一个美丽的文学精灵,舞出万千迷人的舞蹈!拿起笔,写出她,紊乱的思绪得以瞬间清晰;拿起笔,写出她,亲情和友谊得以永存记忆;拿起笔,写出她……
个性修改——提炼升华,体验成功
学生大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习作给别人看。我一开始就对此做了正确的引导,注意预防,及时提醒,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别人看,与别人分享习作,从中获得快乐,一起交流写作的经验和感受。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生如何登录网站,张贴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网络中发表,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与他人之间积极互动,让他人修改、评论自己的文章。这样的习作批改方式不但让老师面对面指导学生,而且让学生之间有相互学生的机会,取人之长,补人之短,并乐在其中,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与此同时,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的作品,学生是老师的作品,要搞好这些作品的创作,单靠传授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巧妙地借助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
每次拿起我班上学生撰写的《三国外传》我都是乐滋滋的,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让我回味的故事……
“三国”男孩
说到我们六(3)班不能不提一位男生——姚洁荣,也是被我称为“三国”的男孩。
他是怎样的的一个男孩呢?“又长又黑又密的睫毛,如黑乎乎的刷子,煞是让女孩羡慕……”这可不是我的描述,是他在日记中对自己的刻画。
其实,最让人“嫉妒”的不是他的长相,而是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灵动的文学灵感。他对四大名著颇有研究,写作文时,常会把文中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当之无愧地成为班上众多学生崇拜的偶像。在我眼里,他优点不少,可有一点最令我头疼,他写字歪头偏脑,无一不在跳扭扭舞,为他的字,我可没少操心,软硬兼施,花言巧语,就是进展不大。考试时也没少扣他卷面分,可他呢?次次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唉,我自认为,我的学生,字写得都是没话说的,他偏成了一个另类。
荣荣是五年级上学期从益阳转学来的,典型的太阳山租房陪读族,听说他爸爸不是公安局的局长,就是派出所的所长,家庭潜移默化,孩子的观察力极强。但他爸爸的方音浓重,我们交流很费劲。妈妈也一起来过几次,说话还清楚,只是我们谈话时,他们总是一个劲相互埋怨,交流一不小心就成了他们的家庭埋怨会。后来听同事(同事与他家是熟人,就是他介绍荣荣来这里读书)说,他们这也算是充分利用时间,平时交流得太少,来学校看儿子的时间竟然他们说是最佳的交流时机。
我与荣荣还有个“拜师”的故事。
那天,体育王老师气愤地跑来说我班上的学生“造反”了。我吓了一跳,赶赴“现场”才知道,原来是荣荣上课迟到,老师说了他一句,他就闹情绪,惹恼了体育老师。为了不影响上课我带走了他。
荣荣在不久前的“智能挑战赛”中荣获了“智慧王”的称号。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平时还算听话,但这段时间里,同学、老师都对他很有意见,说他傲慢,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常常迟到,还屡教不改。有一次,连我的课他都迟到很久。我最近比较忙,一直抽不出时间找他谈话。正好趁这次“体育课事件”跟他好好谈谈。我准备让他自己先说,然后再批评教育。
“我上课迟到了,他就批评我,说如果不想上,就别上。我说不上就不上,他大声吼我,说‘你敢造反’,还用力地把我揪了出来,我也大声吼,说他是不合格的老师,体罚学生。”
了解了事实,我知道不能用“体罚”两字来解决,毕竟他是很有个性的。“学生要有守时的习惯,是不能常迟到的。当然老师揪你也不对,我代他向你道歉。”“……”“为什么迟到?”我想不外乎是玩耍过头忘记时间之类。但我却意外于他说出的迟到的原因,“我……我在整理我写的书。”“你的书?”我不敢相信。“能看看吗?”他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拿出一叠还未装订的稿纸,足足有二三十张,我迅速地一看,好家伙,文章里面的人物全部用的是我班上学生的名字,他们在《三国外传》中演绎着书中的人生。“一有时间我就写,有时忘记了时间,已经写了两部,这是第三部。”此时的他,似乎意识到自己迟到是不对的,即便是写书也不应该迟到。我鼓励他把书写完,并让他给同学们介绍他《三国外传》。
话到此时,已经下课了,突然,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哎,你帮我打论文,行吗?”“行!”声音刚落,就见他在电脑前,摆好我的文稿,手指熟练地敲击起了键盘,俨然一位“专业”人士。论文很快就打好了。
“谢谢你,你真行,给我当计算机老师吧!”
“不,不……我不行!”
“不懂的地方向你请教,可以吧!”
“嗯!”
就这样,荣荣成了我的电脑老师。
“姚老师,能把你另外两本书一起借我读吗?现在你也是老师了,别的老师上课时你不能迟到咯!”
几天后,我的书桌上多了两本书,还夹着纸条:“老师,上课迟到我错了,希望你能原谅。那天我已主动向王老师道歉,你们都是我最好的老师……”
书虽然很薄,只有53页,写得很天真幼稚,也很粗糙,但我在还书时,还是特意写了一张纸条:“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那以后,他不再迟到,同时那套《三国外传》也在同学中传开了。
毕业前的诗集赛,荣荣原创的“三国诗”经最后评定,独占鳌头。他的作文《咱班也三国》是继《三国外传》后的又一部作品,体裁独具匠心:夹叙夹议的写作,运用微妙的心理活动将三国的大小事件和人物融会贯通,再次当选为“舞文弄墨”小组的代表作,理所当然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文章里,他详细记录参与小组经过,采用三国事件和人物心理解析,虽有些地方分析得很幼稚,可从另一角度看,也很有“诸葛”之风。
同学还介绍说,他的第一部小说《虚海里的一滴水》已完初稿,第二部《深海里的星星》还正在创作,据说已有一百多回,只是我还没欣赏到,他神秘地告诉我这次暑假完成全集后,第一个拿给我看。看来,我的班上很快就要诞生一位“小说家”了!
我时时在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点,老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如果我当初一味指责,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我想我是不会知道我还有个这么会写的学生。也许我们可以指责学生的不是,让他们无地自容,然而,我们因此将失去的是一个孩子或更多孩子的童真,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