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联合国行动内幕
34255100000052

第52章 联合国秘书长之死

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热心于刚果维和行动,舍身斡旋。但是他过分的干涉,导致了刚果总理卢蒙巴被害,他自己也殒命刚果的大森林中,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1961年1月21日,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宣誓就任。他是做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以微弱的优势战胜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后当选的。他富有个人魅力,年富力强。他的上台给美国的政策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一般说来,美国民主党的政策更注重尊重人权、民主和国际道义,一般喜欢使用温和的“胡萝卜”政策。而美国共和党人的政策则保守、强硬、更注重现实主义的利益和权谋,因此经常挥舞“大棒”政策。

肯尼迪上台伊始,调整了美国的非洲政策,他谴责殖民主义,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主张通过友好、对话和派遣美国援非和平队的方式,扩大非洲人民和美国人民的交流与了解,推进双方的和解与合作。

他任命史蒂文森接替罗歇担任美国的驻联合国大使。史蒂文森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行事谨慎,不象罗歇那样气势汹汹又十分好斗。他彬彬有礼,谦恭随和,有远见,遇事总是通过耐心的谈判解决,以求得到普遍的赞同。他的到来在联合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1961年2月15日,他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讲话使人看到了解决刚果问题的希望。

他首先检讨了美国和联合国在刚果问题上的失误,然后提出了自己政府对刚果问题的新纲领:保持刚果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省份从刚果分离出去,刚果应恢复1960年7月1日的疆界;反对外国对刚果事务的干涉,坚决制止外来挑衅;支持联合国在刚果的行动。

美国立场的改变为联合国采取新的有力的步骤扫清了道路。经过长达一周的激烈辨论,2月21日,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联合国部队立即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以防止刚果发生内战,包括安排停火、停止一切军事活动、防止冲突、必要时采用武力作为最后手段。决议还要求采取措施立即从刚果撤出不受联合国指挥的比利时及其他外国军事人员、顾问和雇佣军以及重申安理会关于刚果问题的有关决议和联大的非殖民化宣言。并且通过了调查卢蒙巴及其战友被害情况以及惩办凶手的决定。

安理会的这项决议非同寻常,它授予了联合国刚果部队用武力防止刚果爆发内战的权力。

冲伯集团和卡萨武布集团对安理会的决议反应异常强烈。2月22日,冲伯宣布加丹加与联合国处于战争状态。卡萨武布驻联合国的代表则称安理会2月21日的决议侵犯了刚果主权。而2月27日,卡萨武布突然以个人名义在电台发布了告刚果人民书,号召军队和人民与联合国入侵者进行战斗。

刚果军队开始袭击联合国的文职和军职人员,联合国部队和刚果军队之间在许多地方发生了公开的冲突。刚果军队在马塔迪港对联合国的进攻造成了双方惨重的损失,流血事件好不容易才平息下来。

秘书长之死

这时的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联合国刚果部队要采取更坚决、更果断的行动,以制止刚果的分裂,实现刚果的统一。

哈马舍尔德在联合国大会的支持下,曾在1960年9月20日成立了大会调解委员会。它由11个亚非国家组成。它的任务就是访问刚果,调查研究,提出恢复统一刚果和议会制度的办法。这个委员会已于1961年初抵达刚果进行活动。

1961年2月21日安理会的决议之后,哈马舍尔德又调整了联合国刚果行动的人事。林涅尔接替达雅尔但任秘书长刚果特别代表。而爱尔兰的外交官,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奥布里恩被任命为联合国驻加丹加首席代表。

在联合国代表和大会调解委员会的斡旋下,1961年头几个月,刚果各派领导人之间举行了若干次会议,企图解决危机,但没有一次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但事情还是出现了一些积极进展。首先在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压力下,蒙博托解散了他的“准政府”滑稽的“总政委学校”。然后4月,卡萨武布改组了伊里奥政府。其中增设了几个部,特别是任命了前工会头头阿杜拉为内政部长,博姆博卡则从政委学校改投伊里奥政府门下。

1961年5月,在科基拉特维尔(今姆班达卡)会议期间,卡萨武布宣布他将在最近的将来重新召开议会,并要求联合国为此提供援助和保护。刚果行动中心接受了这一要求。并促使了刚果各主要政治集团就重新召开议会方面达成了协议。联合国刚果部队还负担起了为议会首次会议做好安排和保证给予议员充分保护的责任。

1961年8月,阿杜拉政府请求联合国部队协助驱逐外国的雇佣兵出境。联合国刚果行动中心接受了这一请求,他们希望借此消除引起分裂的外国干涉,鼓励并促使中央政府同加丹加政府进行谈判。

本来比利时军队在1960年9月初就完全撤出了加丹加,但比利时军队撤离以后外国干涉又采取了更巧妙的方式,通过引进外国政治顾问、军事和准军事人员,以及外国雇佣兵,加强了加丹加的军队。

联合国的行动遭到了比利时和英国的反对,因为这触犯了他们在加丹加的权利。与加丹加相邻的英属罗得西亚(今赞比亚)总理罗伊·威林斯基爵士甚至威胁说,如果必要的话,罗得西亚武装力量准备在任何时候应加丹加“合法政府”的请求而开向北方,以帮助加丹加实现同罗得西亚合并。

8月28日,联合国军队采取突然行动,一举逮捕和驱逐了加丹加大部分的外国雇佣军事人员。

鉴于联合国8月28日的行动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刚果行动中心决定根据同样的条件再进行同样的一次军事行动,以期彻底解决加丹加问题。这时奥布里恩已经得到了刚果中央政府签署的以“拷打和谋杀”罪逮捕冲伯及其政府主要部长的委托书。这次行动的代号为“歼灭”。

“歼灭”计划的主要设想是联合国部队占领电台、邮局和情报部、保安部大楼,并从那里运走全部档案,建立起对市中心和枢纽地点的监视和控制。联合国应降下官方大楼上的加丹加旗帜,升起刚果共和国国旗。行动结束时,中央政府特使将来到伊丽莎白维尔,并确认加丹加归属刚果共和国。

9月9日,联合国驻加丹加部队得到增援——一个营的印度廓尔喀兵。同日,阿杜拉政府发表声明说,它的特命政治委员已动身前往伊丽莎白维尔,逮捕加丹加的部长们的命令已经下达。

当天冲伯在电台宣布,一切企图逮捕他和内政部长穆农果并占领广播电台、解散宪兵武装的阴谋已被揭露。

而穆农果却出人意料地声称,他将向苏联请求援助,并威胁说,将炸毁奥布里恩的司令部,并发动加丹加人民起义反抗联合国。加丹加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

在这种形势下,哈马舍尔德决定亲自前往刚果。起飞日期定在9月12日,他预定在联合国大会会议开幕之前必须赶回纽约。

9月13日,按计划“歼灭”行动将在这一天执行。13日,又是13日,这个不吉利的日子似乎又给联合国带来了恶运。

“歼灭”行动本来应在凌晨开始,至下午三点结束。但加丹加宪兵似乎对此已有所准备。预定于9月13日凌晨4点30分占领邮局和电台,但在此之前就发生了激战。当一个连的廓尔喀士兵向邮局发起进攻时,预先得到报警的雇佣兵向印度分队开了火,一名战士被打死。这成为这场冲突的导火索。

联合国部队没有来得及及时包围冲伯的官邸,他钻出围墙,逃进了英国驻伊丽沙白维尔的领事馆。而其他需要逮捕的加丹加政府的部长中,只有副总统基布韦被抓到,其他的都不知去向。

虽然联合国占领了邮局和电台,但加丹加宪兵队和雇佣兵用装甲车迅速发起了反攻。加丹加的激战整整持续了一天,城里的射击一直没有停息。联合国部队占领了加丹加的各战略要点。

随后,联合国驻加丹加首席代表奥布里恩宣布,加丹加的分裂“已经结束”,它现在是“利奥波德维尔中央政府管理下的一个刚果省份”。并宣布他收到了冲伯的电话,冲伯已同意下令他的部队停火,条件是保障他的人身安全,现在冲伯已经流亡到罗得西亚。

同时利奥波德维尔政府总理阿杜拉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接管加丹加。

同一天下午3时,哈马舍尔德的座机在利奥波德维尔的恩芝里机场着陆。以阿杜拉、基赞加为首的刚果部长会议全体成员、蒙博托上校和外交部长博姆博卡都前来迎接。这是一个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场面,这表明,刚果经过一年多的分裂终于又归于统一了。

但形势并未那样乐观,加丹加的战斗一直没有停息下来。冲伯一直在英属北罗得西亚的庇护下,在罗得西亚与加丹加的边界地区遥控着他的支持者进行战斗。有一个连的爱尔兰士兵在日阿多维尔市陷入重围,派往日阿多维尔的救援分队也中了埋伏。被称为“流浪者”的福格式喷气式飞机在空中胡作非为——向联合国军司令部扫射,在被围困的爱尔兰连队附近投掷炸弹,甚至对联合国驻刚果的主要军事基地“卡米纳”发动冲锋。

9月14日,由于联合国没有笼络住冲伯,美国已正式照会哈马舍尔德对联合国的行动表示不安。而英国政府先前的照会则更是威胁说如果联合国不停止在加丹加的军事行动,英国将撤回对联合国行动的支持。同时两国都拒绝了对联合国的行动进行空中支援的要求。

哈马舍尔德内外交困。

他决定孤注一掷,放弃参加联合国大会,延迟返回纽约的日期,并决定亲自与冲伯会晤。9月16日晨他通过美国驻伊丽莎白维尔领事馆致信冲伯,要求媾和。

这一天,英国外交大臣赖斯顿也来到利奥波德维尔,他会晤了哈马舍尔德,再次向他施加了压力。同赖斯顿会晤的结果就是确定了哈马舍尔德与冲伯的会晤地点是在北罗得西亚的靠近加丹加边界的城市恩多拉。

9月17日,赖斯顿要求随同哈马舍尔德一同飞赴恩多拉,但遭到了哈马舍尔德的拒绝。赖斯顿于是先行一步,在下午3点零4分,起飞直飞恩多拉。而哈马舍尔德的专机则于下午4点51分起飞,向东南飞去,整个飞机上共有16人。

大约在次日凌晨零点10分,飞机从恩多拉机场上空飞过,做最后一次着陆回转。零点11分至13分,灾难发生了。飞机在距离起飞地带水平60米的高度上坠落在朝向机场的山坡上,燃起了大火,这里距恩多拉机场直线距离只有12公里,距离恩多拉城只有7、8公里。

5000公斤航空汽油洒在足球场一般大的热带丛林中,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许多恩多拉市民都目睹了这一惨景,但前去迎接的各色人等却都视而不见,甚至在贵客“迟迟”不来之后,他们都回家去睡觉了。

山上的大火时隐时现,一直燃烧到清晨。而罗得西亚当局的搜索行动也异乎寻常的迟,直到第二天9点才开始搜寻。而出事地点距恩多拉城仅十几分钟车程,但搜索人员却直到下午才由一个烧炭工人的汇报下发现飞机残骸。

事实证明,哈马舍尔德和他的卫士朱力安爬出了飞机,他们不在着火范围之内,如果救助及时的话,他们是有可能生还的。朱力安被发现的时候还活着,但他只活了五天,而死因就是长时间的赤道日晒。

哈马舍尔德的遇难引起了世界舆论哗然。全世界的报纸都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件事:“联合国秘书长座机在非洲失事!”“世界公仆罹难”“空中强盗破坏联合国!”“秘书长自杀?!”

人们对哈马舍尔德遇难的推测多种多样,一是驾驶失误;二是座机遭到袭击而坠毁(许多证人说目睹了一架小飞机跟在哈马舍尔德的座机后,哈马舍尔德的飞机坠毁后,小飞机飞走了,并有人听到了枪声);三是秘书长自杀。

整个哈马舍尔德这项飞行从头到尾疑点极多,因此联合国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也似是而非,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种原因。肯定有人在隐瞒着些什么,也许这将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哈马舍尔德之死,使联合国在刚果的行动计划遭受极大的挫折。

哈马舍尔德死后,议和工作当即由其他联合国官员接办,三天后冲伯和联合国刚果行动中心达成一项停火协议。联合国总部批准了这项协议。但加丹加当局不久就破坏了这项停火协议,局势继续恶化。

11月3日,安理会推荐缅甸的吴丹为代理秘书长直至1963年哈马舍尔德任期结束。吴丹一向以稳健著称,因此大会当天批准了安理会的推荐。

过度卷入,死伤亦多

随后,安理会再次举行会议讨论刚果局势,11月24日通过决议,表示安理会反对加丹加的分裂活动,并授权秘书长采取必要的武力措施,完成消除外国雇佣兵的工作。

决议通过不久,加丹加当局就发动了一场攻击刚果行动中心的宣传运动,这一运动很快导致了公开的暴行。刚果行动中心的人员遭到加丹加宪兵的殴打、劫持和杀害,公路上设起了路障以阻碍联合国军队的行动。

刚果行动中心决定在12月5日采取消除路障并恢复自己行动自由;因此加丹加部队和联合国部队的战事又重新发生了。激战直到12月19日联合国军队占领了一些重要的阵地后才停止。

12月19日,冲伯主动离开伊丽沙白维尔,前往基多纳同阿杜拉会谈。12月21日双方签署了一项包括八点内容的声明,冲伯同意实施根本法,承认中央政府的权力,并同意若干旨在结束加丹加分裂的步骤。冲伯返回后,曾派几名加丹加议员到利奥波德维尔参加中央议会。

冲伯把基多纳声明提交加丹加议会,1962年2月15日加丹加议会讨论以后,宣布只接受这项声明为讨论的基础。从1962年3月至6日,在联合国的赞助和保护下,冲伯和阿杜拉在利奥波德维尔举行两次谈判。由于冲伯的拖延和毫无诚意,谈判最终破裂。

1962年8月,联合国代秘书长吴丹提出了一份“全国和解计划”。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联邦制政府;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分享税收和外汇收入;统一币制;把一切军队、准军队和宪兵队合并,统一成为一支国防军;宣布大赦;改组中央政府使一切政治集团的各省集团都有代表参加,召回一切并非由中央政府指派的对外代表;让联合国人员在刚果全国各地有行动自由。

阿杜拉和冲伯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联合国提供的专家迅速起草了一份联邦宪法草案。卡萨武布也在1962年1月26日发布大赦令。但加丹加当局并没有采取任何履行诺言的实质性措施。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12月13日要求凡有条件采取行动的一些会员国,对加丹加当局实施经济压力,特别是抵制加丹加出口的铜和钻。由此而引发了加丹加局势再度恶化。留在伊丽沙白维尔的刚果行动中心的军队遭到越来越多的骚扰,以加丹加宪兵无故向联合国驻地开火达四天之久而达到高潮,联合国军队没有还击。

12月28日,联合国军队再次采取军事行动,扫除了伊丽沙白维尔附近宪兵队设置的路障,确保了联合国军队在整个加丹加的行动自由,这次行动受到了很少的抵抗。联合国控制了整个加丹加省,加丹加宪兵队做为一支战斗部队崩溃了。

1963年1月14日,冲伯表示同意宣布结束加丹加分裂,给予联合国军队的行动自由,并同联合国合作贯彻全国和解计划,但要求保障大赦继续有效,刚果政府同意了这一要求。

1月27日冲伯同联合国刚果行动中心达成协议,就联合国部队和平进入由加丹加宪兵队驻守的最后一个重要城市科耳韦济做出安排。1月21日,联合国军队毫无阻碍他进入科耳韦济。

1月23日,伊里奥作为中央政府常驻部长抵达伊丽莎白维尔,负责重新统一加丹加的工作。

2月4日,吴丹在向安理会提交的报告中称加丹加的分裂已告终止,并从一切实际观点看,外国军事人员和准军事人员以及宪兵队撤走的工作也已完成。

在其后数日中与刚果政府交涉,在刚果行动中心的协助下为重新训练刚果军队作出安排的努力尚无结果。1963年10月18日,联合国大会应刚果政府请求决定把联合国部队的留守延长到1964年6月30日,以便协助刚果军队和警察维持该国的法律和秩序。

到1963年底联合国刚果部队总兵力已减至5,871人,1964年上半年继续减少,并在指定日期前全部撤退完毕。

刚果民主共和国在1964年9月19日给联合国秘书长的备忘录中,对联合国部队为保持刚果的统一与完整做出的努力表示诚挚的和深刻的感谢。

至此,联合国在刚果的长达四年的维和行动宣告结束。刚果行动是冷战时期联合国最大的一次维和行动。维持和平部队的规模是联合国其他维和部队的3倍,死伤人数是其他维持和平行动的2倍。此外四年中联合国还组织了当时一次最大的援助方案。刚果行动是冷战时期联合国在非洲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维和行动。

历史的轮回

蒙博托可算是非洲在位最久的领导人之一。他自1963年发动政变推翻阿杜拉政府执政后,30余年中几经风雨,最后都能安然渡过难关,牢牢把持着扎伊尔(刚果)的党、政、军大权。

然而在他30余年的统治中,政治黑暗、腐败横行、人民生活困苦,扎伊尔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国家之一。本来扎伊尔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然而这些宝贵的自然财富并没有能够给人民生活带来幸福,反而都流进了少数当权者的腰包和被外国垄断资本掠走。蒙博托自己在法国、瑞士等地拥有许多豪华的别墅,拥有大量的私人财产。而广大的人民却处于极度的贫困之中。进入90年代,扎伊尔的形势就象蒙博托的身体一样急转直下迅速恶化。扎伊尔这个美丽富饶的中非大国又被折磨成为一个无声无息的被遗忘的帝国。

80年代末在西方鼓吹下,非洲大陆刮起一阵“民主风”,许多国家一时不知所从,陷入混乱之中,扎伊尔也被卷进这股漩涡。

1990年4月,蒙博托总统宣布实行多党制。一年之后,他又决定召开有全国各政党和社会力量参加的“全国会议”。从此扎伊尔政局进入空前动荡时期。人口仅4000万的国家,短短时间内竟冒出了274个政党,形成以蒙博托总统“人民革命运动”党为主体的总统派和以齐塞克迪“争取民主的社会进步联盟”党为核心的反对党联合体“神圣联盟”(简称“神盟”)。双方斗争的焦点是所谓“如何推进民主化进程”。蒙博托强调,民主化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依据宪法和法制有秩序地进行。反对派谴责蒙博托“独裁专权”,提出“街道出政权”(指游行示威等活动),想借此压蒙博托交权。反对党的主张得到了西方大国支持。在保权与夺权问题上,两大派矛盾日益激化。

1991年9月23日,驻首都恩吉利机场第31师伞兵旅的部分军人因领不到军饷哗变。他们先是占领机场,捣毁指挥塔,破坏跑道,抢劫海关仓库,然后冲入市内闹事。其他军人、警察和市民亦趁火打劫了数家商店和包括政府成员住处的高级住宅区……骚乱中,30多人倒于血泊,受伤者达千余。翌日,动乱蔓延到其他几个外省大城市。西方以“保护和撤退本国侨民”为由迅即派兵进驻扎伊尔,扎伊尔当局也于26日宣布宵禁。蒙博托称,“9.23事件”是扎伊尔独立30年来所未有的大动乱。

“9.23事件”发生后,蒙博托迫于反对党的压力。于9月30日任命最强烈反对他的艾蒂安·齐塞克迪组成处理危机的政府。

齐塞克迪随即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扎伊尔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危机政府将经过全国会议批准。蒙博托与齐塞克迪之间争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难以调和的对立导致蒙博托于1992年12月1日免除齐塞克迪的过渡政府总理职务,任命他为民族团结政府总理,责成他组成各主要政党和各省代表参加的新政府。齐塞克迪坚决拒绝,并要求蒙博托交出财权。随后军警封锁政府办公楼,蒙博托宣布全国会议闭幕,重申现行宪法继续有效,议会继续行使权力,国家日常事务管理交由政府各部秘书长负责,由年长秘书长协调各部工作。这等于对齐塞克迪及其政府实行了“未罢免的罢免”。

1993年1月初,蒙博托总统决定发行大面额的500万扎伊尔纸币,并以此为军饷发放给欠饷多日的军队。谁知市面上商人拒收这种大钞,军饷成了废纸。于是金沙萨的驻军愤然闹事。他们横冲直撞一路开枪,在金沙萨市中心逢店即掠,能拿者拿,拿不走的就毁掉。数小时之后,精锐的总统特别师出动干预,在同骚乱军人交火中动用了迫击炮。首都被宣布为“作战区和高度军事警戒区”。骚乱中死亡千人。其中包括7名外国人。法国大使在大使馆饮弹身亡。法国、比利时再次出兵护侨撤侨。法国报刊评称此次骚乱比“9.23事件更为严重”,“从某种角度说是被煽动起来的”,无疑与扎伊尔“政治和制度危机相关。”

“1.28骚乱”发生之后蒙博托指责齐塞克迪“在军队中制造事端”,使“士兵互相残杀”,并以齐未能组成有广泛基础的新政府为由而于2月5日宣布解除齐的总理职务,要求共和国最高委员会(临时议会)另提新人选,如最高委员会拒绝,问题将由他自己处理。最高委员会则通过决定,强调蒙博托无权解除总理职务。齐塞克迪同样表示他也将自行处理问题,双方对峙再度陷入僵局。

“1.28骚乱”之后,美国、比利时、法国3国立即作出反应。法国迅速派兵撤侨,比利时也派兵到与扎伊尔隔河相望的刚果(被蒙博托拒之门外)。三大国一致对蒙博托施加压力,逼迫他向齐塞克迪交权或分权。2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斯奈德透露,美、法、比3国目前正研究对蒙博托拒绝让出总统权力后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没收其一切私人财产(其中有飞机、游艇和别墅等),拒绝给他本人及家属到这些国家的入境签证;冻结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扎伊尔的贷款等。

蒙博托于1993年2月19日离开扎伊尔,飞赴法国,下榻在法国南部蓝色海岸他私人的一所别墅里。直到2月27日才回国。法国外交官称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医疗性私人访问。”与英法比逼其交权、让位努力无关。

就在蒙博托赴法国期间,扎伊尔局势再度动荡。一些扎伊尔军人从2月24日包围了议会大厦,把正在那里开会的共和国最高委员会成员当作人质,要求解决500万扎伊尔币的问题。直至26日该委员会答应建立两个专门委员会以寻求解决办法,军队才撤离议会大厦。

蒙博托回国以后,他的高压控制使局势暂时平静下来。但政治斗争并未因此而停止。与此同时蒙博托的身体却迅速恶化。1996年8月,他患前列腺癌的消息公开了,他前往瑞士治病期间,国内的局势迅速恶化。导火索就是扎伊尔东部的卢旺达布隆迪难民危机。

卡比拉上台

大量的难民涌入使扎东部局势混乱不堪,1995年4月,扎伊尔议会通过一项决议,不让卢、布难民取得扎国籍。而世代居住在扎伊尔东部的30万扎伊尔图西族人——班亚穆伦盖人,也受到扎政府的歧视,1981年的一项法令不承认他们拥有扎国籍。1996年9月,扎政府和当地人开始驱逐班亚穆伦盖人出境。10月,班亚穆伦盖人的起义爆发,并迅速攻占了扎伊尔东部地区,并宣布建立解放扎伊尔民主力量联盟。该联盟主要由四个政党组成。

该联盟的领导人就是现年56岁的卡比拉。卡比拉早年曾信奉过马克思主义,曾经参加过1964年~1965年扎伊尔东部的“穆莱莱”人民起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那次的斗争中班亚穆伦盖人是站在蒙博托一边作战的。班亚穆伦盖人选择卡比拉做为他们的领导人,一方面因为他不是图西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三十多年来,卡比拉一直从事着反蒙博托的活动。

因为这次的“反叛”的主要成员是图西人,因此激起了扎伊尔人的民族情绪。针对人们推测扎反政府武装分裂扎伊尔、建立“图西国家”的猜测,卡比拉指出“这个联盟的目标是推翻蒙博托的独裁统治,在扎伊尔彻底清除他的腐败影响,”并最终实现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元化政体。

反政府武装自96年10月起义以来进展神速,扎伊尔政府军不堪一击。自从反政府武装占领了东部城市莱柴拉、戈马等城市后,迅速挥师西进。1997年3月15日,攻占扎伊尔第三大城市基桑加尼。3月24日,扎伊尔总理肯戈被迫辞职。4月2日,蒙博托被迫再次起用两度被他罢免的老对头齐塞克迪出面组织新政府。

4月3日齐塞克迪公布了新政府名单,新政府24名成员中含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在内的6人留给了卡比拉的解放刚果——扎伊尔民主力量联盟以外,其余18个部长既没有一个是总统派的人,也没有一个是温和反对派的人,而都是激进反对派成员。但反政府武装予以拒绝。

4月5日,卡比拉与扎伊尔政府的代表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了首次面对面的谈判。但谈判仅仅是卡比拉的一个疑兵之计,卡比拉的最终目的是直下金沙萨,结束蒙博托的统治。双方仅仅在一个方面达成共识:扎伊尔应在一个独立的机构和国际社会的组织和监督下举行大选。

4月9日,反政府武装攻克扎伊尔第二大城市卢本巴希——扎伊尔矿产资源的宝库沙巴省原加丹加的首府,从而使首都金沙萨成为一座孤城。

蒙博托随即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解除齐塞克迪的总理职务,任命博隆戈将军为政府总理。

此时一直支持蒙博托的美国政府转变立场,公开表态,建议蒙博托交出权力并流亡国外。西方国家抛弃了蒙博托。

1997年5月17日,反政府武装攻陷金沙萨,蒙博托流亡国外,与其关系密切的法国不愿收留他。长达30多年的蒙博托时代结束了。1997年秋天一个肃杀的日子,这位独裁者死在流亡地摩洛哥。

90年代扎伊尔的这场内战比之于60年代初的内战,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次扎伊尔内战,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各种力量关系相当微妙,各个政治派别的分化组合也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可以比较于60年代内战的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两次内战都受到了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涉。但这种干涉明显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殖民宗主国、某些超级大国对于直接介入这种国家内部冲突已不感兴趣了,而扎伊尔的邻国——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则对这种干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安理会的明智之举

在这次扎伊尔的冲突中,联合国的反应十分引人注目。上次扎伊尔的内战,联合国派出了其历史上最大的一支维持和平部队,而且极深地卷入了扎伊尔的内部事务,几乎成为了当时扎伊尔冲突的一方。联合国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量的死伤和金钱耗费自不必说,联合国还因此陷入了巨大的危机,联合国秘书长也因此而丧生。

而这次联合国对扎伊尔危机的反映却相当冷淡、平静。虽然冷战刚结束时,联合国掀起了一阵用派遣维持和平部队处理地区危机的热潮,但这种情況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对于扎伊尔危机,联合国安理会于1996年11月9日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筹备组建一支4000~5000人的多国部队到扎伊尔救助那里的难民。11月15日,安理会于1997年3月31日前授权部署一支由加章大领导的多国部队,以救助扎伊尔的难民。1997年2月18日,安理会批准了一项五点和平计划,要泰“立即休战”和“撤出所有外国部队,包括雇佣兵在内。”安理会呼吁这个地区各国都不要采取包括越境入侵在内的任何行动,因为这样做将戚胁到这个地区所有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声明要求这个地方各方要与联合国特别代表合作来寻找解决危机的途径。

联合国在这次扎伊尔危机的反应上相当的谨慎和节制。联合国采取了以授权派遣联合国多国部队的形式代替派遣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形式,一方面说明联合国已无力承担派遣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所需要的巨额费用;另一方面表明联合国已不愿过多地卷入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不愿为此而承担太太的政洽风险。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刚果(利)和在索马里的维持和平行动也许就是前车之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