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联合国行动内幕
34255100000056

第56章 使命艰难

前南内战一年3万人死亡,10万人受伤。联合国721号决议规定由南斯拉夫派遣维和部队。然而,在积怨难解的前南民族冲突中,蓝盔行动十分艰难。联合国特使一换再换,联合国决议接二连三。

1991年9月25日,安理会在一次部长会议上,一致通过了有关南斯拉夫问题的第一个决议,敦促南冲突各方和平解决争端,并要求所有国家应立即执行全面彻底禁止向南运送一切武器和军事设备的措施,并吁请所有国家勿采取可能加剧南紧张局势的任何行动。

1991年10月后,联合国开始直接介入南斯拉夫的调停活动。联合国秘书长特使、美国前国务卿万斯,联合国副秘书长戈尔丁以及欧共体调停人卡林顿等人风尘仆仆地穿梭奔走于冲突各方。他们的斡旋历经多次挫折和反复之后,联合国和欧共体终于在1992年1月2日推动冲突各方达成了前南斯拉夫战乱爆发以来的第15个停火协议。这次协议总算产生了一些实效,主要在克罗地亚境内以及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接壤地带发生的武装冲突开始明显降温。

在联合国进行调停的同时,安理会又先后通过了4个有关南斯拉夫的决议,为联合国向前南地区派遣维和部队扫清了道路。

自内战以来,双方参战人数共达47万人,损失巨大。截止1991年10月中旬,已有3万多人死亡,10万多人受伤,60多万人背井离乡,经济损失已这700多亿美元,其中战争直接造成的损失就有200多亿美元。南斯拉夫冲突双方经过半年多的战争,损失慎重,双方力量大体均衡,谁也难以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克境内的塞族和南人民军虽然占领了克罗地亚近1/3的土地,但远不能控制克的局势。

当塞方看到用武力维护联邦统一的目的已无法实现时,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1月9日,塞方以联邦主席团的名义要求安理会派维和部队进驻克罗地亚境内的军事分界线上。

1991年11月27日联合国通过了向南斯拉夫派遣维持和平部队的721号决议,但3个多月来一直迟迟不能进入。此后,经联合国秘书长特使万斯多次实地斡旋,南斯拉夫冲突各方于12月上旬就部署维和部队问题这成一致意见。12月15日安理会一致通过第724号决议,决定向前南地区派一联合国军事观察小组,为部署维和部队预做准备。

1992年1月2日,南斯拉夫冲突各方在万斯主持下达成第15次停火协议。内战虽已暂停,但绝对停火还远未实现,双方仍重兵对峙,违反停火协议的事件和小规模的交火时有发生。尤其严重的是,1月7日欧共体观察员乘坐的一架直升机被联邦军空军击落,造成5人死亡。1月15日,南人民军又用大炮轰击了杜布罗夫尼克港等地的克罗地亚军队基地,战争随时都有可能重新爆发并扩大到塞族、克族和穆斯林杂居的波黑共和国及其他地区。

联保部队成立

1992年2月21日深夜,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向南斯拉夫派遣1.4万人维持和平部队的743号决议。

维和部队驻扎期于1992年4月始,暂定一年。安理会有权视情况延长或缩短。维和行动的年经费初歩预算力6.34亿美元。

联保部队的组成根据安理会决议,派驻前南斯拉夫的维和部队称力联合国保护部队(简称联保部队),驻扎地称为联合国保护区。第一次批准的联保部队的总人数为14,389人,其中包括12个加强步兵营、2个后勤支援营、100名军事观察员、530名民事警察和519名文职人员。12个步兵营分别由阿根廷、比利时、巴西、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法国,肯尼亚、尼泊尔、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俄罗斯派出,每营约900人,共10,400人总部直属队及通信、机动控制、后勤和医务、建筑工兵分队分別由瑞典、荷兰、挪威、英国、芬兰和加拿大等国派出。总部机关和后勤人员共计2840人。此外,派军事观察员、民事警察和文职人员的国家还有孟加拉、哥伦比亚、埃及、加纳、爱尔兰、马耳他、新西兰、新加坡、瑞士和委内瑞拉等。联保部队人员携带轻武器,配备装甲车、4架直升机和26架飞机。

联保部队的部署1992年3月8日,联保部队司令、印度陆军中将南比亚尔率先遣队抵南,标志联合国赴南维和部队正式进驻。根据安理会批准的计划,12个步兵营部署在克罗地亚境内的4个保护区,即东斯拉沃尼亚,西斯拉沃尼亚、克拉伊纳南部和北部地区(简称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上述4个区指挥部分别设在达利、达鲁瓦东、克宁和比哈奇。东区辖2个营,西区部署4个营,南、北两区各驻3个营。联保部队总部设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后勤指挥部设在巴尼亚卢卡。此外,联保部队还分别在贝尔格莱德和克罗地亚首府萨格勒布设有联络处。

庞大的机构联保部队总部机构庞大,设有参谋部,下设作战、人事行政、后勤、联络与合作、民事、民警指挥共6大部。各部下设若干处,如作战部除作战中心外,还设计划、军事情报、航空联络、行动监察,军事观察员联络、民警联络、工兵和电信等8个处。联保部队还设后勤指挥部、驻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两个联络处及4个区指挥部。总部及参谋机构共有1000人。

艰难的使命自3月中旬起,联保部队陆续进驻指定位置,到6月上旬1.4万余人全部到位。联保部队的主要使命有两大项:一是军事使命,包括监督冲突双方在保护区内撤出部队或遣散在那里有驻地的地方部队并接触其武装;排除在保护区内的地雷。二是民事和警事使命,主要包括协助难民遺返家园和在保护区内重建地方警察及维护社会秩序。联保部从于7月初完成了在保护区内的全部接管工作,并在执行军事使命方面取得进展,但在执行民事和警事任务方面仍因难重重。

南斯拉夫成为联合国自成立以来第二个派遣部对较多的国家。60年代曾向扎伊尔(当时称刚果)派出了2.8万人的部队。从此,克罗地亚境内的武装冲突遂告基本平息,保护部对的作用初见成效。

好战的塞族

在克罗地亚冲突日趋平息的同时,波黑境内的武装冲突却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南斯拉夫内战的主战场,国际社会的调停活动也随之转到了波黑冲突上。早在1992年2月,欧共体就在海牙和会范围内开始举行波黑和会,推动波黑冲突三方达成了多项停火协议,但墨迹未干,炮声又起。从1992年3月开始不时发生武装冲突,4月爆发全面内战。1992年4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向波黑共和国派遣100名军事观察员,以监督执行4月23日波黑各方达成的停火协议,从而拉开了联合国在波黑漫长而又艰难的维和行动的帷幕。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地处南斯拉未的中腹地带,面积仅有5.1万平方公里,人口480万,其中穆斯杯占43%,塞族31%(主要信仰东正教),克族17%(主要信仰天主教)。其复杂的民族构成和宗教文化特征,简直就是一个南斯拉夫的缩影。历史上这里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处,不停地有完全不同面貌的统治者征服这里,并以自己的面貌塑造着这里的形象。自古以来巴尔干就是欧洲的火药桶,而这里就是火药桶里的引信。

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抵制的情况下宣布独立,三族矛盾开始激化。4月6日和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承认波黑独立。波黑塞族立即宣布成立“塞尔维亚波黑共和国”,并脱离波黑而独立。遭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4月7日,波黑内战全面爆发。

以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人民军支持的波黑塞族和克罗地亚支持的波黑穆克两族为两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是自二战以来,欧洲发生的最大的局部战争。战争中出现了骇人听闻的战争暴行。

联合国紧急介入

联合国紧急地介人了波黑战乱的调停活动。4月,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外部势力停止对波黑的一切干预,决定立即派遣100名军事观察员前往监督波黑三方实施经欧共体调停达成的停火协议。5月15日,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南人民军和克罗地亚地方武装撤出波黑。联合国驻扎在萨拉热窝的保护部队代表也积极进行斡旋,推动波黑三方达成了多项停火协议,但后来所有协议都变成了一纸空文。鉴于波黑局势的严峻性,联合国秘书长决定建立一个专门的危机指挥部,并规定每周至少举行3次会议,以监视南的情势和协调联合国在南危机中的作用。5月22日1,加到主持召开了首次会议。

5月30日安理会又通过了第757号决议,决定对南斯拉夫实行广泛的制裁,包括实施石油禁运、中止一切经济往来和航空联系等重大制裁猎施。决议要求为不受阻碍地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提供方便,及在萨拉热窝机场建立安全区。

安理会于6月8日通过758号决议,决定扩大联保部队的使命,即接管萨拉热窝机场的运营并负责其安全。这样,联合国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保护区就由4个增至5个。6月29日安理会通过761号决议,决定再派1000名维和部队,负责接管原南人民军撤离的萨拉热窝机场。7月初,一个1000人的加强步兵营、60名军事观察员、40名民事警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部暑到位。7月13日安理会通过764号决议,向拉热窝增派500人的维和部队(法国、埃及、乌克兰各一个步兵营組成)以确保机场的安全和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送达。

安理会8月7日又通过769号决议,决定扩大联合国驻克罗地亚保护部队的编制和权力,以阻止难民涌入克罗地亚联合国保护区。力此增加800余人的联接部队,其中包括184名警察、276名移民官员、276名海关官员及约80名行政和司法人员。至此,驻前南斯拉夫地区的联保部队总数已达1.6万余人。

8月13日,安理会通过了770号决议议,授权成员国可以使用“一切要措施”以确保向波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一切必要措施”中包括使用武力。

9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776号决议,授权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向波黑增派6000人的联合国部队,以武装护送紧急援助物资运到波黑各地。在安理会表决776号决议时,中国、津巴布韦和印度投了弃权票。到10月实部署了7100人。

10月9日,安理会又通过了一项禁止在波黑领空进行军事性飞行的决议,并要求联保部对负责监督这一禁令的执行。

1993年6月安理会又决定增派7600人的部队,以保护联合国划定的6个安全区。1994年4月27日,安理会批准了联合国驻前南特别代表明石康的建仪,法定再增派7000人。截止到1995年5月,驻波黑维和部队总数约为2.36万人。6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998号决议,批准了法英荷三国提出的在波黑维和部队中建立1.5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议。这样,联合国驻波黑的维和部队加上快速反应部队,总共将这到3.86万人之多。

驻波黑的2.36万维和部队(不包括快速反应部队)来自17个国家,其中民政人员和警察1330人,军人22,270人。其部署大体计为西南区、东北区、西北区和萨拉热窝4个区。各国军人具体人数及其部署的主要情况为:法国3900人,主要部署在萨拉热窝;英国3600人,主要部署在西南区;巴基斯坦3000人,在东北区;马来西亚1600人,在西北区;荷兰1600人,在东北区;土耳其1500人,在西南区;西班牙1500人,在西南区;孟加拉1300人,在西北区;瑞典1100人,在西南区;加拿大900人,在西南区;乌克兰610人,在萨拉热窝;俄罗斯510人,在萨拉热窝;埃及430人,在萨拉热窝;丹麦260人,在西南区;新西兰260人,在西南区;约旦100人,在东北区;比利时100人,机动增援部队。

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从由现任联合国秘书长驻前南特别代表明石康(日本人)指挥(1993年12月2日任命),他的前任分别是美国人万斯(1993年4月辞职)和挪威人斯托尔腾贝格。

驻前南地区维和部队总司令先后为:萨·南比亚尔中将(印度人)1992年3月8日抵南;拉·瓦尔格伦中将(瑞典人)1993年2月26日上任;让·科特中将(法国人)1993年7月1日上任;贝·德拉佩里尔中将(法国人)1994年3月16日上任;贝·让维耶上将(法国人),1995年1月17日上任。

驻波黑维和部队司令先后为:菲·莫里隆少将(法国人,弗·布里哥蒙中将(比利时人)1993年7月12日上任;罗斯中将(英国人)1994年1月5日任命;史密斯少将(英国人)1995年1月24日上任。

使命艰难

联合国保护部队主要执行以下几项任务:

——实施人道主义援助。主要协助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工作,通空中和陆坡为波黑及前南斯拉夫地区运送救济资,为运输车队提供武装保护。维和部队还要修复桥梁,甚至在山区铺设公路以保证救援物资能运到目的地。

——监督停火。波黑内战爆发3年多来,冲突各方在国际社会斡旋下达成了数十个停火协议,维和部队负责监督执行。但这些停火协议都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监督重型武器。1992年8、9月,联合国与波黑穆、塞两族达成协议,将穆、塞两族部署在萨拉热窝等地的火炮等重型武器集中接受联合国监督。此后,随着局势的发展,维和部队监督重型武器的任务不断增加。1994年2月,北约在联合国授权下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战各方将重型武器撤到距萨拉然窝市中心20公里以外的地区或置于维和部队控制之下。同年4月,穆、塞双方在戈拉日代爆发激战,北约再次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

——保护禁飞区。1992年10月9日,安理会通过了主要针对南联盟和波黑塞族的第781号决议,決定在波黑地区建立禁飞区,除联合国及其他国家参加人道主义行动的飞行外,禁止在波黑上空的一切军事飞行。11月联合国在克罗地亚、波黑和南斯拉夫境内13个机场部署了军事观察员,所有飞机均须事先获得同意方可起飞。1993年3月31日安理会又授权北约有权击落闯入禁飞区的塞族飞机。1994年2月北约击落4架波黑塞族“违禁”的飞机。

——保护“安全区”。1993年5月6日和6月4日,安理会分别通过第824号和第836号决议,决定在泽帕、戈拉日代、图兹拉、比哈奇、萨拉热窝和斯雷布雷尼察6块穆斯林飞地建立“安全区”,并增派50名军事现察员和7600名军人提供保护。

到1995年3月20日,联合国驻前南斯拉夫保护部队总数已达38,599人,其中包括来自39个国家的684名联合国军事顾问。在文职人员中有803人为民警,2017人为其他国际雇员,还有2615名当地雇员。

1995年3月31日,安理会就前南地区维和部队问题,一致通过了第981、982.983三项决议,将在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的维持和平部队一分为三,改组易名,并重新确定在克罗地亚的维和部的任务。驻波黑、克罗地亚和马其顿的维和部队分别称驻波黑“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驻克罗地亚“联合国恢复信任行动”、驻马其顿“联合国预防性部署部队”。三支维和部队的任期均到1995年11月30日。三者好别拥有自己的行政及军事长官,秘书长特使继续担任协调及监督整个维和行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