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联合国行动内幕
34255100000068

第68章 人人想当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体系运转的灵魂。高额的薪水,荣耀的职位,吸引全球外交官们参与竞争。但是,53年来,只有7人担此重任,而且都不是大国公民。

联合国秘书处的任务是为联合国其它机关服务,并执行这些机关制定的计划与政策。秘书处由秘书长1人、主管具体部门的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若干人以及联合国组织所需要的其他行政工作人员组成。

联合国秘书长是“国际官员”

联合国秘书处的所有职员,均由秘书长依照大会所定的规章委派。宪章规定,职员的雇佣首先应考虑到工作效率、才干和品德,同时还应注意在尽可能广泛的地理基础上录用职员。除勤杂文书人员外,职员的补充应按比例分配给各会员国。但实际上,任命职员的首要考虑往往是会费捐助情况和政治实力,人口因素和地域之普及次之,因此,主管具体部门的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和其它高级政治官员,通常是由大国享有的。

秘书处设有若干工作单位,各单位负责人直接对秘书长负责。除秘书长和主管具体部门的副秘书长的各个办公室以及法律事务办公厅之外,还有各负责具体事务的部、新闻处、会议眼务局、总务局、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等。各部分工作分别由各助理秘书长主持。

为了保证秘书处的独立性与工作效率,宪章规定,秘书长和秘书处职员仅对联合国负责,必须以“国际官员”的地位为联合国整体执行职务。每个工作人员都不得寻求或接受任何政府或联合国以外的任何其它当局的指示。

秘书长和职员应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影响他们作为仅对联合国负责的国际官员地位的行动。而联合国会员国亦应尊重秘书长和职员所负责任的纯国际性质,不对他们施加影响。为了有效地排除这种压力与影响,宪章进一步作了有关特权及豁免的规定。根据国际法律的咨询意见,联合国有权就其官员由于为联合国服务所遭受的、应由一个国家负责的损害提起国际求偿。

联合国秘书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来委派。秘书长的委派须先经安理会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提名,然后由大会以到会及投票的会员国的简单多数赞成票任命。安理会与大会均采取秘密投票方式。大会有权拒绝安理会所推荐的候选人,但无权任命安理会未曾推荐过的人选为秘书长。

宪章并未规定秘书长的任期。第1届联大曾作出决议,规定“第一任秘书长任期5年,期满时可以连任5年”。后来,五年一任,可以连任的原则在实践中得到坚持。

宪章也未规定秘书长的任职资格,但不成文的规定还是有的。一般而言,秘书长不应是五大国之一的国民,而是中小国家公民,而且应掌握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具有国际公认的威望和能力,等等。此外,地域因素也十分重要。

这一切都使得秘书长一职显得十分重要,人人想当秘书长。

第一任秘书长赖伊,对华友好

特里格夫·赖伊(1896年7月16日——1968年12月30日),挪威人。

早年曾在克里斯蒂尼亚(奥斯陆)大学求学,后来当律师,是挪威工人(社会民主)党的重要成员。1935年到1946年在历届政府中任职。1940年德国侵占挪威后,他被任命为流亡伦敦的挪威政府的外交部长,一直到战争结束。1946年2月1日,赖伊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任期5年。从1947年5月起,他开始处理的复杂问题有巴勒斯坦问题以及以色列国成立后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武装冲突。但这些问题只得到临时的缓解,远未真正解决。1950年4月到5月他带着“和平使命”先后访问了华盛顿、伦敦、巴黎和莫斯科等大国首都,宣传他所谓的“二十年和平规划”。

赖伊是一个很早就提出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西方政治家。

1950年3月8日,他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一项关于“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法律方面的备忘录”,对中国代表权问题,他认为“当前争执的问题应该是,究竟这两个政府中那一个在事实上据在使用国家资源及指导人民以履行会员国义务的地位。"他认为“把取得一个国际组织中代表权问题和对一个政府的承认问题联结在一起,从法律观点来看是错误的3月10日,赖伊又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一篇“什么政府应在联合国中代表中国的问题”的声明,认为有必要迅速地“达成一项关于什么政府在联合国中代表中国的决定”。他在4月到5月访问各大国首都时也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进行了斡旋活动。5月18日,赖伊在莫斯科还主动邀请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与他会谈。6月6日,赖伊向联合国59个会员国发出函告,建议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赖伊的斡旋活动亦随之中断。

在朝鲜战争期间,赖伊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站在一起,积极支持美国提出的干涉朝鲜内政的各项建议,并倡议组织所谓的联合国军,以武装力量卷入朝鲜战争,并打着联合国的招牌集体干涉朝鲜事务。他的这些行动遭到了苏联的坚决反对。当苏联要在安理会否决他谋求重新当选秘书长已成定局时,他的任期又由联合国大会延长了三年(未经正式重选)。苏联停止承认他当秘书长。后来他又遭到了来自美国方面的批评,遂于1952年11月10日辞职。

赖伊离开联合国后又重新进入挪威政界,曾担任过工业大臣(1963—1964)与商业和航运大臣(1964—1968)。赖伊于1968年12月30日逝世。著有《为了和平》一书,于1954年出版。

有人说,首任联合国秘书长是间谍

“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特里格夫·赖伊是以色列秘密情报机构的间谍!’’这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的消息是在挪威记者奥德·特维特的新著《一切为了以色列》一书中披露的。

奥德·特维特指出,1947年特里格夫·赖伊被以色列秘密情报机构招募为间谍,直至1953年他的秘书长任期结束。

揭露丑闻的记者有什么确凿证据呢?对此,奥德·特维特回答说:“我是在以色列档案馆里发现的,此外,我还有目睹者的证词”。

原来,奥德·特维特得到了以色列前外交部长阿巴·埃班的证词,当时阿巴·埃班经常到联合国总部去。他承认,他与特里格夫·赖伊保持着联系,这包括公开的和秘密的。当时,在联合国里,大家都在激烈讨论巴勒斯坦分割问题,因此涉及这一问题的所有情报、资料全部集中到秘书长处。特里格夫·赖伊将其中最重要最秘密的情报转手便交给了以色列外交部长阿巴·埃班。最后,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于是,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部分领土上成立了以色列国。

奥德·持维特还指出,由于这一丑闻的揭露,联合国派往中东的特使、瑞典伯爵福耳克·伯纳多特被谋杀一案便使人不难理解。福耳克·伯纳多特于1948年被以色列激进派团伙杀害。现在,不能排除谋杀是按特里格夫·赖伊暗示所为的可能性,正是他劝说以色列“将伯纳多特从游戏中清除掉”。

福耳克·伯纳多特中东之行之后起草报告,客观地叙述当时的局势并批评以色列政策。这份报告立即被特里格夫·赖伊转交给了以色列方面。

奥德·特维特指出,巴勒斯坦人觉察到秘书长偏袒以色列的倾向后,曾计划在1951年秘书长出访中东时将他谋杀,但由于密谋计划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截获,使之流产。

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哈马舍尔德(DagHammarskjold,1905年7月29日~1961年9月18日),联合国事业的孤独的求索者。

“人最伟大的祈祷不是恳求胜利,而是恳求和平!”

1953年4月10日,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新当选的联合国秘书长,来自瑞典的哈马舍尔德在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

哈马舍尔德认为联合国应当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更加广泛的作用。哈马舍尔德甚至把联合国称为新“圣玛丽娅”号。这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所乘坐的小木帆船。哈马舍尔德认为联合国应当象“圣玛丽娅”号一样,为人类寻找出一片新的天地。

哈马舍尔德在他的长达八年半的联合国秘书长的生涯中,一直追求最大限度地扩大秘书长及隶属干他的秘书处的职能,他希望将联合国变为多边外交的独立的园地。这是他的理想。

但他在这个问题上却是一个孤独的独行者。当时的时代是一个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时代。联合国成为美、苏等大国斗争和争夺的场所。他们都希望把联合国变成自己的政策工具。当时又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纷纷宣布独立,各种势力纷纷插手其中,各类矛盾、各种力量错综复杂,战争和冲突频频爆发,国际局势动荡不己,世界处于多事之秋。

在这种形势下,哈马舍尔德的各种努力无疑是困难重重的。在许多问题上,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大压力,特别是来自大国的压力。因为他所有的权力都来自大国,有时他不得不忍气吞声,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指责哈马舍尔德是西方的走狗,反对由他任意诠释联合国宪章,最后甚至不承认他做为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威。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并不“欣赏”他的设想,对他的想法丝毫不感兴趣。

正是他这种尴尬、复杂、微妙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命运,甚至是后来他“莫明其妙”的死亡。

达·哈马舍尔德于1905年7月29日出生于瑞典南部的约乔坪市。

哈马舍尔德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母亲都是贵族。他的父亲亚里马尔·哈马舍尔德在瑞典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省长、司法部长、教育部长、驻丹麦大使和特使、内阁首相等。

他在以培养高级人才而著称的乌普萨拉大学修研了法学、经济学,他是第一个获得最高分数的毕业生。1930年,哈马舍尔德又进入了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毕业后,1933~1936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随后任瑞典外交官员,1951年任副外长。

1952年11月10日,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挪威人赖伊辞职。由于美、苏的斗争,新任联合国秘书长的人选迟迟不能产生。事情一直拖到1953年3月下旬召开的安理会会议上才得以解决。安理会会议一致推举他担任下一届联合国秘书长,任期五年。

哈马舍尔德之所以能够当选,无非是美、苏两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一是他来自于北欧的中立国瑞典;二是因为他没有什么名气,不为人所知。哈马舍尔德自己也为得到这个任命而吃惊不已,当3月31日他被告知已被安理会推举为联合国秘书长的人选时,他还以为这是一个“愚人节”的谎言呢!4月10日,他宣誓就任联合国秘书长。

然而哈马舍尔德担任这一职务却着实是一个悲剧,一个他个人的悲剧。他个人的性格就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博学多才,而另一方面他却思想僵化,不善权谋。而他本身与他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却是一个权力、利益至上的尔虞我诈的世界。他显然没有为此做出充分的准备。他也没有想到他将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

哈马舍尔德上任以后,首先把加强联合国秘书长的作用,扩大他的全权范围作为行动目标。他希望秘书长以及领导下的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能够独立运作。他希望秘书长具有同大会、安理会同样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他把扩大联合国调节国际争端的活动范围做为自己另一个工作目标。这里包括进行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以及由安理会和联大直接授予秘书长调节各种冲突的权力。

在他的任期内他主要为解决中近东危机和刚果危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1955年,哈马舍尔德曾来到北京与中国政府商谈释放朝鲜战争期间在中国东北被俘的美国空军人员和谍报人员的问题,同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举行了四次会谈。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他积极参与和促成危机的解决,而且向该地派遣了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支维持和平部队。

1957年9月17日,哈马舍尔德再次当选联合国秘书长,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的工作得到了众多国家的认可,并没有哪一个大国否决他的连任,虽然它们对他还有许多不满意之处。

哈马舍尔德在他的第二任期内把他的视线投向了非洲大陆。这时非洲各国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世界的政治格局迅速地变化着。

大变局的时代激发了哈马舍尔德的热情,他认为联合国在引导新独立国家的发展道路将发挥任何力量无法替代的作用。他希望新兴的国家都建立起恪守西方民主原则的政府,并希望他们都站在联合国的旗帜之下,以壮大联合国的力量,为此他从1959年12月21日至1960年1月底进行了一次令人难以想象的非洲之旅,在短短一月的时间里,他造访了24个非洲国家。

他过分卷入刚果内战,自己也葬身于刚果大森林里。

也许是有某些人想去掩饰些什么或是想推卸责任,因此在对哈马舍尔德的死因进行调查的时候,许多人都在闪烁其辞,竭力回避什么。因此联合国的调查并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也许哈马舍尔德的死亡之谜将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一位孤独的求索者带着他孤独的心情走向了另一个孤独的世界。

虽然哈马舍尔德生前受到来自许多方面激烈攻击和抨击,但他意外地死去以后,各方都对死者表示出了应有的尊敬。1961年,他被追授为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联合国图书馆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加以纪念。但哈马舍尔德之死引起的社会震荡很快就过去了,一切又归于沉寂平淡。

第三任秘书长吴丹,一位中立的佛教教徒吴丹(1909年1月22日——1974年11月25日),缅甸教育家、外交家。吴丹早年就读仰光大学,1928年由于父亲亡故而辍学,回到家乡马乌宾班德瑙国立高中任教。1931年任该校校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还担任过缅甸教科书编委会委员,国民教育委员会委员和緬甸研究会委员。战后,他被任命为新闻局长(1947)、广播局长(1948)和新闻部秘书(1949),还担任过缅甸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国立翻译馆委员和缅甸电影促进会主席等职。1952—1953年,他出任頌甸驻联合国代表。1954年兼任吴努总理秘书。1957年任缅甸驻联合国常驻代表,1959年为联合国大会副主席。

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突然去世后,美苏未能就继任秘书长人选达成协议,遂接受吴丹为折衷候选人。1961年11月3日他正式当选为联合国代理秘书长,1962年11月30日当选为秘书长。1966年12月2日再次当选,连任5年。1971年底退休。吴丹在任职期间,曾积极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5年印度—巴基斯坦争端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等重大国际问题调解奔波。吴丹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试图采用不偏不倚和专心致志的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吴丹因患癌症于1974年11月25日在纽约去世,遗体运回仰光安葬。他的著述有《关于城市的故事》、《国际联盟》、《缅甸教育》、三卷本的《战后缅甸史》和回忆录等书。

第四任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承认自己的纳粹史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奥地利人,1918年12月21日出生在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1937年考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语言,1944年获法律博士学位,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后,他于次年应征参加纳粹军队,先后担任过翻译和传令官,1942年—1945年间曾在巴尔干德军中任中尉军官。战后瓦尔德海姆进入外交界,仕途顺利。先后出任过一秘、驻加拿大公使(1956—1958)和大使(1958—1960)等职。1955年,他率领奥地利第一个参加联合国的代表团。他还曾在1964年一L968年,1970年—1971年两度任奥驻联合国大使,并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主席。1968—1970年任奥外交部长。1971年瓦尔德海姆曾作为保守的人民党候选人参加奥总统竞选,失败。

1972年1月1日继吴丹任联合国秘书长,任朗5年,后又再次当选,连任5年,至1981年12月31日止。任职期间,工作效率髙,颇有建树,但不如某些前任吸引人。他曾于1972、19771979年三次访问中国。并于1972年1月首次在埃塞俄比亚召开讨论非洲问题的会议以及积极为解决纳米比亚问题奔走。

瓦尔德海姆从联合国退体后,曾在华盛顿乔治大学任外交学教授。1986年,他作为奥人民党总统候选人再次参加总统竞选,当年6月获53.9%多数票当选为奥地利总统。然而在竞选前后国际上对他的历史问题的揭发和评论一直未曾停止过。瓦尔德海姆出任总统后处境尴尬,他在1988年的一次讲话中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没有谈起过1942—1945年间曾在巴尔干德军中担任纳粹军官的历史。尽管他一再表示“决不辞职”,但他作为国家元首,已严重影响国家形象,他自己也陷入无所作为的困境。

第五任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一位多元主义者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秘鲁外交家,1920年1月19日出生于利马一个有影响的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在利马天主教大学攻读国际法,获法学士学位。毕业后执教并从事著述。1940年进秘鲁外交部,曾在秘鲁驻法国、英国、玻利维亚和巴西大使馆任职,后又在驻瑞士、苏联、波兰、委内瑞拉使馆任大使。在秘鲁外交部历任法律和人事司、礼宾司和政治事务司司长、副部长、秘书长和外事办公室秘书长,并主管过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贸易的部际委员会。

他熟悉和热心联合国事务,曾在秘鲁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和驻安理会代表,曾担任过第26届联大副主席和安理会主席。他善于调解国际纠纷。1975—1977年,他作为联合国秘书长的特别代表常驻塞浦路斯,负责塞岛希、土两族的冲突。德奎利亚尔主张在国际事务方面实行多元主义的原则,认为对世界上日益相互依存的所有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他曾任七十七国集团的主席。他主张不结盟运动应使中小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能获得独立发展。

德奎利亚尔于1982年1月1日就任第五任联合国秘书长,任期五年。从1987年起连任,任期亦为五年。任期内,德奎利亚尔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和谈判技巧,结束了两伊战争,缔结了导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日内瓦协议,促使纳米比亚独立,签署了柬埔寨和平协议,解决了黎巴嫩劫持的大部分西方人质。达成了萨尔瓦多的和平协议方案。

此外他还后先获得21个国家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5个国家授予的各种荣誉和奖励。

第六任秘书长加利,耿直的教授得罪了美国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埃及政治家、外交家、学者,1922年11月14日出生在开罗一个科普特人的贵族家庭,基督教徒。而他的妻子是位犹太人。1945年加利毕业于开罗大学法学院法律系。1949年获得了巴黎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五、六十年代,他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195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客座教授。回国后在开罗大学商学院政治系任教授。1963年5月任海牙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席,兼海牙国际法教授协会主席。1967年任开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系主任,后任院长。

1973年,加利进入政界,1977年10月,出任埃及政府不管部部长;11月,就任外交事务国务部长,兼任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书记处负责政治理论的书记和联盟政治局委员。他还担任过《金字塔报》政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非洲协会主席。1979年开始兼任联合国法律委员会委员,1991年5月出任负责对外关系的副总理兼外交事务国务部长。

加利长期活跃在埃及外交舞台,对埃及的外交事务发挥过重要作用。加利在处理非洲、阿拉伯和伊斯兰事务方面有丰富经验,对不结盟运动作出过贡献。加利是前总统萨达特的主要顾问之一。

1977年,在萨达特总统出访以色列受到极大困难和压力的时候,加利甘冒风险,陪同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并参加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的签订工作,对推动埃以关系正常化起了重要作用。1990年,他在南非德克勒克政府与非洲人国民大会间斡旋,促成黑人领袖曼德拉的获释。

加利于1992年1月1日就任第六任联合国秘书长,任期5年。1996年他的连任梦想被美国的否决所打破,他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位只当了一任的秘书长。

加利深谙南北关系、第三世界和非洲问题。他勤于著述,已出版100多部著作,主要有《国家与国际组织平等原则》(1961)、《世界变化中的外交政策》、《阿拉伯国家联盟》(1963)、(非洲统一组织》(1969)、《非洲边界冲突》(1973)等。